荣丽敏毕业论文三稿.doc
《荣丽敏毕业论文三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丽敏毕业论文三稿.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经济绩效决定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深入,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了企业改革的中心命题。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例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
2、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体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治理系统、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我国也在逐步摸索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走过许多弯路,犯过一些错误,使得产生了例如:企业竞争力下降、经济绩效下滑、失业率增长等问题。这让国内学者进一步思考我国改如何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不断出现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所导致,还涉及到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系统失灵问题。所以,要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需从
3、多方面入手,既要适用于国内的经济形势,同时也要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总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正在经历一个从开始发展到逐步规范的过程,公司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我认为研究和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以及优化的方法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1.2 相关研究评述20世纪初,随着我国规模巨大的开放型公司的大量出现,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越发突出。我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对于其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张维迎、吴敬琏等学者提出要在我国企业改革中借鉴和吸取当代公司治理理论。随后,林毅夫在公司治理的内涵,张维迎在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和产权的讨论、李维安在治理模式的比较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等。不同的
4、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对其的定义与研究结论就各不相同。常见的代表性理论有以下几种:(1)国内学者吴敬琏教授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作用,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中提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衡关系。(2)张维迎提出了:“资本雇佣劳动是一种能够保证只有合格的人才会被选做企业家(/经营者)的机制;相反,如果劳动雇佣资本,则企业家(/经营者)市场上将会被东郭先生所充斥(即是说,太多的无能之辈将从事经营活动)。”这个言论被西方经济学家广泛接受,也在国内比较具有影响力。(3)杨瑞龙在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5、中提出,在政府扮演所有者角色的条件下,沿着“股东利益至高无上”的逻辑,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就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这种结构模式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保护。(4)林毅夫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现的间接控制或外部治理。这强调了市场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章 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理论研究2.1 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是伴随着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概念。按照产权制度分类,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单一业
6、主制、合伙制、股份公司制三种历史形态。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生产水平落后,生产规模狭小,当时的企业普遍采用单一业主制和合伙制。到了17世纪,股份制发展起来,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雄厚,它是由一个法人治理结构来统治和管理公司,发展成为了一种与古典企业不同的公司制。19世纪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股份公司制得到广泛的采用,这种制度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降低投资风险,大大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社会化的进程。同时,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也使得企业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便由此产生。根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状况,产生了一种对资产
7、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份公司从而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公司经营业务的执行权以及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权,即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权利行使机关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便成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典型形式。20世纪以后,股份公司的股权变得日益分散,由此,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心从股东大会转移到了董事会。董事会明确独立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可以行使公司的所有权力, 公司的业务由董事会管理,董事会成为了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机关。2.2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随着现代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渐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公司治理理论,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基于理论基础的不同、研究角度的不同和使用前提的差异,现
8、代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2.2.1 契约理论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侧重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而代理理论则侧重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企业是与企业有各种契约联系并在企业中有一定权益的各种团体的组合。在这个组合中,各权益者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息息相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为企业提供各种建议和决策,然后在从企业得到一定的回报。每一个权益者都希望自身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
9、式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着的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因此为了保证团体内每一个人的利益,就必须要有一种合理的契约安排了,这就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了。2.2.2 委托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争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股份公司的所有者是股东,公司的目标应该是股东利润最大化。但是在股份公司里发生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由于二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及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经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出现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作为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分支,代理理论主要着眼点在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代理关系。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为:公司不能仅仅只关注股东利润最大化
10、,而应该同时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等的利益。一个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是不够的,如果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比如员工,那么谁来为企业作出贡献,如果公司不顾员工利益,那么他们就不会为公司百分之百地尽心尽力。现代公司的经营目的应该是企业各利益关系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样又公平又具社会效率。2.3 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尽管各国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还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主要为:外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和家族控制型主导模式。2.3.1 外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外部控制主导型也叫英美模式,在英美等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中小股东来说,一般不会去主
11、动监督经营者,因为一旦去监督,那么你就得付出一定的成本,时间,财力等代价,另外即使得到了利益,也会和其他股东一起分享,那么你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不公平的。因此经理人员在公司基本上是属于支配地位,但是也并不是高枕无忧的。这种模式主要依靠外部进行监督的,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经营者必须以维护股东利益为标准,此外英美国家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如企业家市场,独立审计等,都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起到了监督作用。这种模式的优点为:可以加强企业的透明度,股东权益也得到相应的保障。2.3.2 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也叫日德模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主要以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对公司的监督为主。在经济发展中,
12、政府主要通过银行对企业的融资进行干预,银行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这就形成了银行对企业的持股和干预比较多,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较多也较稳定。日、德之所以形成这种模式,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文化渊源都注重长远利益,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这种模式的优点为:可以多公司进行较多的监督,有很强的稳定性。2.3.3 家族控制型主导模式家族控制型模式也较东南亚模式。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香港台湾的大多数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是家族型企业,公司内部人员基本都有血缘关系,企业的监督基本上都是自己家族的人进行的,这些国家的市场机制及体系都不是很完善,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形成了家族内
13、部相互制约及监督的模式。这种家族型的管理模式,由于都是一个家族的,他们的凝聚力是比较强的,都能以公司长远利益为重。但同样的,因为是家族人员,所以在能力上不一定比外聘的人员强,企业会缺少相应的人才,而且容易形成独裁的现象,所以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存在的问题3.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专制的过程中,各种市场机制不尽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借鉴了一些国外的相关理论经验。是由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相结合。内部治理主要是指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视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立且分别独立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其中股东大会拥有最高决
14、定权;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业务执行机关,负责公司或企业和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对公司股东会或企业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而外部治理主要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其中主要包括:债权人的权利,雇员的权利,交易者权利以及政府的权利。3.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不是完全市场下的产物,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行政层面的东西存在。尽管我国已经在大多方面放宽甚至完全取消了行政控制,如市场、投资、外贸等方面,但仍在某些方面保留了一定的行政干预权,如人力资源方面。我国这一特殊的管理机制,导致
15、了一些问题的发生。3.2.1 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以我国的上市公司整体数据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直到2006年底,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仍高达62.37%,仅比1992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发起人股占全部上市公司股权的比例高达34.53%;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起人股主要由国家股和发起法人股两部分组成,其中国家股占大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发起人股也带有国有性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构成,在这些企业中,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占据着控股股东的位置。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格局。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国家同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政企
16、分开、不利于平等竞争、不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使得公司治理机制难以规范化和效益化。3.2.2 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1 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经营决策机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多由大股东控制,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干扰。从内部董事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的职责就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全体股东负责。然而,现在中国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都把向提名自己的股东负责看成天经地义的事,他们以追求个别股东的单独利益为全部目的,这样做的结果使董事会的控制决策的正确性大打折扣,而公司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得不到保障。表3-1 1992-2006年全国上市公司总体股份的历年年末数量C
17、apital Structure Figures(1992-2006)单位:亿股,每股面值一元年份Year 1992%2006%国家股2942.1%4588.2130.74%State-owned Shares发起法人股9.0513.14%565.883.79%Sponsors Legal Persons Shares外资法人股2.84.07%69.470.47%Foreign Legal Persons Shares定向募集法人股6.499.42%115.830.78%Private Placement of Legal Persons Shares内部职工股0.851.23%2.460.0
18、01%Staff Shares其他(转配股、基金配售股份、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003967.5726.58%Others非流通股48.1969.97%9309.4262.37%A股10.9315.87%3300.8522.11%A SharesB股10.2514.88%228.991.53%B SharesH股002107.9414.12%H Shares流通股21.1830.75%5616.9337.63%合计68.87100%14926.35100%Total Shares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从外部董事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公司的控制的权力集中
19、,非常需要独立董事来监督经营者,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很小,同时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企业聘请一些知名学者、名人来担任独立董事一职,主要是以其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很少让独立董事参与重大决策。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也缺乏一些专门的机构,如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和董事提名委员会等。即使有,也多是内部人员组成,这就很难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2 监事会功能非常有限名义上董事会和监视会是同属于股东大会之下的两个执行机构,监事会和董事会拥有平行同等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董事会具有决策权力,董事长是公司的法人代表,而监事会仅具有部分
20、监督权。监事会的权力远远小于董事会,使得监事会实际上成为了董事会之下的机构。监事会的成员亦是公司的内部人员,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者。有些公司设立了外部监视,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外部监视往往只能充当顾问的角色,难以行使应有的权力。再者,我国的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时是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直接导致重视董事会的地位,而忽略了监事会的权力。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中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监事会监督不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同时使董事、监事及高层管理者为公司勤勉工作,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为了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对上市公司高级
21、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初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上市公司可以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相关的办法来给予激励机制一定的规范,但总体来看,实行激励机制的水平仍就是参差不齐,有效地实行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少。我国目前仍就处于经济体制转变阶段,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59岁现象”,主要是描述一些国有企业企业家甚至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在退休前一反几十年守法努力工作的常态,为自己大谋私利,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家分配收入没有一个规范的合理的办法,所以他们在位时的权力很大,一旦退休
22、,权力消失,收入悬殊,心理出现不平衡,于是就产生了在退休前大捞一把的现象。褚时健、于志安等就是这种现象的突出反映,他们在出事前都是有名的企业家,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变成侵占企业境外投资的犯罪分子,其中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无疑是负有相当的责任。4 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控制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在现代公司中,由于企业的外部成员(如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等)的监督不力,企业的内部成员(如厂长、经理或工人)即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
23、从事具体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主体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内部人通过对公司的控制,追求自身利益,损害外部人利益的现象。在分析转轨国家的公司治理时,青木昌彦指出:“在转轨国家中,在私有化的场合,大量的股权为内部人持有,在企业仍为国有的场合,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强调”。内部人控制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过分的在职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而且不及时,报喜不报忧,随时进行会计程序的技术处理;短期行为;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利润;转移国有资产;置小股东利益和声誉于不顾;大量拖欠债务,甚至严重亏损等。3.2.3 外部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1 控制权市场相对滞后公司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荣丽敏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