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doc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即指流行的网络用语。“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梅艳.2006)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盛若菁.2008)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各关注者有自己的看法
2、。有点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数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多元文化的接触、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网络对人的社会化影响。(盛若菁.2008)也有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梅艳.2006)不过,有的作者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汪磊.2007)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作者主要运用了社会化理论、常人方法学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为理论支柱。他们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统计。总之,虽然目前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献不多,但是随着
3、社会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参考文献: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梅艳.2006.“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07).盛若菁.2008.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04).1、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2007年第3期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4、,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它应为日常通用语言的网络变体。而目前说到网络语言时,人们大多是将作为网络语言显性特征的网络词语等同于网络语言。网络词语会如何发展,网络语言将向何处去?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试从这两年网络流行语的评选中窥其一斑。2004年11月中下旬“,天涯在线”与“猫扑网”联合发起“2004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评选活动“,做人要厚道”等10个词语入选(详见下表),1从而掀起了一场“互联网语言运动”,也使网络语言的使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10个词语中,只有第一和第七是来自网下的电影台词,借助网网络流行语
5、的“非网络化”浅议广东肇庆学院中文系汪磊络流行开来,其余的8个词语可以说是地道的网络词语。如果不是经常上网的人,恐怕很难把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真正含义。就来源而言,网下和网上之比为2:8。面向网民发起流行语的评选,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部分媒体和个人对评选活动进行了不适当的渲染,夸大了评选结果的代表性和流通度,从而误导了公众对网络词语的认识。事实上,即便是网民也未必对“十大网络流行语”完全认同,仔细考察一下评选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次评选的总投票数为69361,而截止到当年的6月30日,国内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8700万,所投票数只约占网民总数的0.08%;居十大流行语之首的“做人要厚道”所获的98
6、14票,也只占总投票数的14.15%,最后一个“FB”仅为5.75%。2005年年末,新浪网举办了排名流行词来源与语义得票数1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里的台词,用来数落不发下文的版主98142沙发在论坛里的通常含义是第一个回帖的人86623汗或寒它有两个意思,敬佩或从头到脚的冷83324百度一下用搜索引擎找东西81015潜水表示在论坛只看贴不回复79936顶支持62857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电影无间道的台词,报应的意思55838弓虽强字拆写,还表示强的意思55439偶稀饭我喜欢506110 FB腐败的拼音字头,一般代表吃饭聚聚3987512007年第3期“新浪2005网络中国”的评选活动。其中“年
7、度网络流行语”推出了30个候选词语,认为“这些词汇是2005年网络上使用最频繁的,它们被关注得最多、点击得最狠、传播得最广无论这些词语今后是否会被人记住,但在2005年,它们无疑是最能表述心情,记录历史的。”2这些候选词语是不是“网络上使用最频繁的”,我们暂且不论。从一般浏览者的角度来说,即使不是网民,也不会对其中的大部分词语感到陌生:“节约型社会、个税起征点、大陆行、人民币升值、神六、反对日本入常、贝晶欢迎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谐社会”,这9个词语来自国内时事政治、经济领域,占30%;“过劳死、海选、麦莎还是没有来、禽流感、苏丹红、作秀、高考移民、免费婚检、香港迪斯尼、食品安全”,这1
8、0个词语来自日常百姓社会生活,约占33.3%;出自影视文化领域的有7个:“千手观音、飘移、very veryvery good、我不当教授很多年了、亮剑、呜哒啦、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约占23.3%。严格来讲,真正诞生于网络并广泛流行于虚拟与现实社会的词语只有4个“:P(K来自网络游戏,意指对决)、P(S指被修改过的图片)、S(源自颇受争议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拍照造型)、博客(blog,一种网络日志)”,三个是字母形式,一个是译音词,仅占13.4%。从来源上说,源自网络的与非网络的词语之比为4:26。最终的投票结果显示,列前十位的词语依次是“:PK、博客、神六、禽流感、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9、、反对日本入常、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海选、个税起征点”。“PK”和“博客”这两个网络词语得票数分别为38.84%和35.88%,远远高于其他词语。尽管如此,源自网络的词语与非网络词语之比仅为2:8,这个比值恰好与2004年的评选结果相反。不难看出,网上与网下、不同媒体间的语言传播形成了互动,相互渗透,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倾向十分明显。所谓“非网络化”,是指词语的意义或形式并非源自虚拟的网络媒体,而来源于现实的语言生活或其他媒体。笔者近期初步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表明:网络词语正逐步走向非网络化。笔者分别在8个网络论坛板块的18383个帖子以及5782个网络聊天句子当中考察100个常用、流行的
10、网络词语,结果显示:第一,在18383个帖子当中,100个常用网络词语的文本使用频率分布在23.02%到0之间,3使用频率为0的有19个,占19%。在63组对比分析中,网络词语出现频次高于意义与其相对应的非网络词语的有16组,占可比项目的25.4%;网络词语出现频次低于非网络词语的有47组,占可比项目的74.6%。第二,在5782个句子当中,100个常用网络词语的使用频率分布在1.8%到0之间,也即98.2%的聊天语句中没有使用过网络词语;使用频率为0的词语有75个,高达75%。在35组对比分析中,网络词语出现频次高于非网络词语的有6组,占可比项目的17.1%;网络词语出现频次低于非网络词语的
11、有29组,占可比项目的82.9%。第三,一些曾被热炒并反复征引的、代表经典网络语言的词语,如“886、748、7456、3166、520、CU、LOL、KL、PMP、打铁、米虾米、油墨”等在网络论坛统计中出现频次为0;“748、7456、btw、CU、菜鸟、大虾、酱紫、恐龙、素、虾米、米虾米、粉、粉稀饭、稀饭”等在网络聊天的统计中出现频次为0。诚然,上述的统计结果并不等于说那些曾经流行的网络词语完全不再使用,它们可以为网络词语的走向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日常的非网络词语一样,网络词语也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一些由网民创造的、适应网络传播表现特点的词语将会长期使用下去;部分网
12、络词语将逐渐退出网络,新的网络词语也将不断涌现。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及网民心态的日益成熟,以网络词语为显性特征的网络语言总体上将趋向日常通用语言传播的常态。12004十大网络流行语已评出,做人要厚道排第一,2、梅艳.2006.“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07).“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梅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
13、学解释一、问题的提出语言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置疑的命题。从另一个视角亦可提出一个难以驳倒的命题: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源于语言的变化。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越来越多,上网聊天及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亦日益丰富,成为网民们网上交流必用语。这些语言与我们的日常语言相比,发生了许多的变异,令正统语言学家们大跌眼镜,甚至提出规范网络语言的建议。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文化垃圾,是对有几千年传统的汉语的破坏,应该扫除这些语言垃圾;并且坚信它的产生与流行是因为词汇贫乏,所以才乱造词汇;不懂语法,所以要超越语法;没有文化,所以才轻慢文化。二、
14、网络流行语的构成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得是正统的汉语言的熏陶、正规语法与语汇教学。但是那些由汉字、字母、数字以及符号夹杂在一起的网络语,句型语法变得唐突变异。倘若你是一个网坛大虾(网语“大侠”的谐音)想必你对“网络流行语”早已是乐此不疲了,在网络聊天室或论坛里,以下这种类型的对话真是屡见不鲜:7456,今天GG、MM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886。“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中,新兴词语的构成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1.语音谐音型。谐音型“网络流行语”又可分为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两种。(1)数字型谐音。通常是指根据10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系列
15、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字词。比如以“3166”谐“撒优那拉”之音即日语中“再见”的意思;“7758”意为“亲亲我吧”;“55555.”表示“呜呜,他在哭”;“886”表示“Bye-bye喽”;“8147”即“不要生气”;“7456”即“气死我了”。(2)汉字型谐音。此类网语除了便捷输入的考虑外,更多的则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比如表示聊天站、论坛的管理人员较规范的称谓是“版主”,但网络中出现更多的是“版主”的谐音字“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等等,其调侃语气溢于言表;又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由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因
16、而以“大侠”的谐音“大虾”出现,凭空多了些许诙谐幽默。2.符号象形型。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即使是汉字的祖师爷仓颉再世,恐怕也会对这些象形“网络流行语”叹为观止。以“笑”字为例,在“网络流行语”中就大有讲究(请将头往右侧来看,以下符号的巧妙之处你将更容易体会)。“:-)”这是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是文章结束的地方;“:-D”这表示是非常高兴地张开嘴大笑;“:-”这是一张嬉戏的笑脸;“8-)”这是“眼镜一族”专用的笑脸;“;-)”抛媚眼的笑;“|-D”哈哈地笑;“|-P”捧腹大笑;
17、“|-)”这是眯着眼睛笑;“:-9”是舌头舔着嘴唇的笑;“(-_-)”神秘的笑容;“+:-)”这是提醒别人用的,意为“神父可正向你微笑呢,还不正经一些”;“8:”这是模仿大猩猩的笑容;“:-”则是留着胡子的笑脸。看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笑容”,不知你是否还笑得出来,此类网语还有用“:-”表示难过,以“:-”表示“不屑一顾”等等。3.英汉简略型。简略型“网络流行语”多是英语常用词的缩写,使用这种缩语的网民多少知道一些常用英语,常见的英语缩略网语有AFAIK(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CU(See you),CUL(See you later)再见;BTW(By the way),
18、顺便问59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7期(总第83期)一下;OIC(Oh, I see),哦我明白;RUTHERE(Are you there),你在那里吗;ing表示“有什么事情正在进行中”。当然,也有不少缩略汉语的网语。如“MM”即妹妹,“GG”即哥哥,“BB”即宝贝,“BS”即鄙视。词语简略以后,比起规范汉语或英语的录入速度肯定是快了不少。三、剖析“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意义如果仅仅从语言本身出发,静止地理解和分析纷繁如麻的“网络流行语言”,可能难以得出清晰的结论。任何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生活都一定是在语言的参与中才展开的,历史的生活只在通过回忆,现实中的生活只有在语言的表达、对话和理解中才能成
19、为实际过程,而未来生活的预测也同样是在语言中展开的。惟有将语言还原到现实的语境之中,才能清晰地理解和把握“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批评的眼光看待“网络流行语”,而是仔细地解读语言背后的东西,我们就能够发现许多被人们所忽略的启示。因为,言语(Parole,语言之言)基本上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和实现行为。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语言在特定的场域中有时也构成特殊的意涵,成为发声的表情,曲折的声明,隐性的批评和抗争。即使某些看似个人色彩非常浓郁的语言表达,究其实,它也常常超越了个人的范围,而成为一类人的代表性表达。“网络流行语”主要是由网民们创造和使用。根据以往的调查我们知道,网民中30岁以
20、下的约占80%,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也在80%左右。这足以说明网民这个亚文化群体的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与可能性。1.“网络流行语”的活跃与生动,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思想,通过词的形式才能获得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语言,是网民们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语言的变异是他们价值观念变
21、迁的真实记载。当代青年中,有很多人信奉这样的人生哲学: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与语言的放浪相平行对称的,诸如:高消费的行为模式;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丁克家庭的生活模式等等,都是这种价值观念的现实表现。当代青年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赋予了他们语言幽默风趣的特征,从而使之更易于让人们所接受,有时,青年人说话没有别的什么目的,说话就是为了寻求快乐;说话这种形式本身,就成为说话的全部内容。自以为幽默,制造幽默,分享幽默常常成为说话的动机。2.“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语言,尤其是刻意转换而成的特殊的语词编码体系,已成为青年交际的亚文化群落的符号
22、表征,是构成不同类型的青年区隔的规定性属性特征。青年,通过对某一套语言符号体系的认同、摹写、复制和再加工,获得了其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达成了其特殊区隔的身份识别,从而完成了他的社会定位和群体归属。网友之间,其用语在圈外人看来如若天书,成为一种特定的身份资本。网民们对那些怪诞的语言情有独钟,纷纷效仿和沿用。因为,当一群网虫在一起闲聊,他们常用这些“网络流行语“交流,一旦其中的某位对所说的一切不知所云,那他将得到莫名的尴尬和窘迫,并被认为是“菜鸟”,因为,他会感到一种不合群的异质感。另外,“网络流行语”也是显示个性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就像身着奇装异服以显示潇洒一样。3.“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表达
23、自我叛逆性,寻找娱乐的媒介和工具。小心谨慎、机械服从、循规蹈矩,可能从来就不是青年本身的真实元素。青年人特有的反传统性,对权威以及一切固化的标准的鄙视、拒绝和挑战,提供了语言不断裂变的永恒动能和无限可能。许多网民对“网络流行语”十分钟情,甚至在网下都在不断的沿用。因为当代青年喜欢新鲜、奇特的语言元素。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简洁实用,又显得幽默含蓄。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流行语”无疑增加了这种没有声音,没有图像的实时交流的乐趣,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有趣的事情。反过来,众多网民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流行语 部分 文献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