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衡量“非常”需用“常识”.doc
《社会学论文衡量“非常”需用“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衡量“非常”需用“常识”.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衡量“非常”需用“常识” 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的众多传媒曾经持续十几年报道过各种人体特异功能的新闻,现在证实,所有这方面的报道全是假新闻。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国众多(不是个别)传媒竭力吹捧过数位轰动全国、包治百病的“神医”,后来这些“神医”全部被揭露是假的。本世纪初,“换头术”的新闻一度被全国很多传媒加以报道、转载,现在证实是“愚人节新闻”。这些假新闻,都不需要经过调查就可以判定为假,因为它们违背基本的生活常识。耳朵能认字、意念能让药片穿过瓶子出来、一个医生能治疗所有的疾病(包括目前医学界无法治疗的很多绝症)、一个人的脑袋能够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并且还是男人的脑袋移植到女人身上)而存活,
2、这些通过生活常识就可以判断为假的东西,竟然能够在自己的传媒上横行很长时间,这是为什么?因为一些记者编辑丧失了理智,或者至少是完全不动脑子。可能长期的报道工作,形成了他们送来的材料就用、脑筋一动不动的惯性。 现在,特异功能之类的假新闻减少了(因为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但在一些具体的报道中,同类的不动脑筋想一想的事例仍然频频发生。 例如什么叫“志愿者”,该是一看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就能明白的概念吧?自愿,是志愿者所以成为志愿者的前提。然而,2009年2月7日北京日报6版头条刊登的一则消息,大标题引人注目:全市学生都将注册成为志愿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听到新闻发言人说话,全是大白话,应该能听明白,不会误解
3、,这是做记者的基本条件;也许稿子是别人送来的,即使来自上级,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记者或编辑,怎么看着“全市学生都将注册成为志愿者”这样的把“志愿”变成“强制”的标题,就看不出它违背常识吗? 2月8日北京青年报A4版也刊登了这条消息,内容和北京日报的报道完全相同,标题全市学生都将注册为志愿者,去掉了“成”字,把志愿变成强制显得很干脆。2月7日法制晚报的报道更为惊人,大标题是北京学生全注册志愿者,此标题的时态从将来时变为完成时。作为传媒一方,查看一下北京市教育部门文件的原文,或是打个电话问一句,就可以瞬间搞清楚问题,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而是照登照转,甚至进一步加码(例如法制晚报)。 同是关于这条
4、新闻的报道,新京报的标题是178万北京学生注册可当志愿者,京华时报的标题是全市学生均可注册志愿者。再细看消息,新京报消息导语中写道:“从今年开始,北京市每名学生都可以注册成为志愿者”。北京日报消息的导语中写道:“今年,本市每名学生都将注册成为志愿者”。很明显,“可以注册”和“都将注册成为”的汉语含义是不同的。 通读几篇报道,都没有说有关部门要强制学生注册志愿者。新京报的报道还特别强调:“志愿服务要强调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对于不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学生合法权利不能受到影响。”“意见中还特别提到了一些要求,以防止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服务变味的情况发生。其中包括,学校不能将强制性任务包装成志愿服务,要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论文 衡量 非常 需用 常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