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毕业论文.doc
《社会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题目: 中国消费社会的特点探讨 学生姓名: 营小虎 学号: S10814011 0 院(系): 社会与政治学院 专业:社会学 0 入学时间:2008年 9 月导师姓名: 范和生 职称/学位: 教授/博士 导师所在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系 0 完成时间: 2012 年6 月中国消费社会的特点探讨作者:营小虎摘要:本文以消费社会为背景,讨论了中自古至今的经济状况和消费观,以及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消费变革,西方社会的消费问题和特点相对比,经过横向对比,纵向观察得出我国消费社会总的特点.我国消费问题的研究动向,将会为我国消费社会特点带来怎样的影响,西方社会
2、生活和传统社会是怎么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的等等.关键词: 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 无为消费; 等级消费; 消费社会Features of consumer societyAbstract:Consumer society discussed the present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onsumer attitudes in ancient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hanges, consumer iss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e
3、stern society compared to the horizontal contrast, Chinas consumption vertical observable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tal. Chinas consumer research trends will be for our consumer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at the impact of Western social life and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is how to chan
4、ge peoples spending habits and so on.Key words: Fordism;Consumer society;Inaction consumption;Grade consumption目 录一、西方消费社会源起与理论研究成果1(一)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1(二)鲍德里亚和布迪厄的贡献1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思想3(一)孔子的消费观:节用宁俭和道德消费3(二)老子的无为消费3(三)对我国古代主流消费观的总结3三、中国消费社会的特点研究4(一)现代中国消费观念特点4(二)我国消费社会新特点探究5结束语9参考文献10致 谢.11引言消费社会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学者让
5、.鲍得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的,意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们将消费作为生活的中心,再也不是将生产作为生活的中心,人们只有通不断的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持续循环发展,并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消费涉及到每一个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消费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方面的认识,以及随着近来国内消费不足和相对过剩经济等问题的出现,研究消费社会学的时机和环境氛围已经成熟。消费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
6、义不言自明:首先,消费社会的建构有助于全面的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而在细处又可以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主流和人们的思想发展轨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超级发展中国家来说,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时不适宜的,因此,就需要政策因素来引导,而消费社会理论研究正可以给出这种政策引导的理论依据。下面就国内外对消费社会的研究现状做一理论综述。一、西方消费社会源起与理论研究成果消费社会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显性现象, 也是60 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从大众消费向后现代消费的转向, 给西方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也为理论
7、家们思考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提供了理论思维的素材。各个时期主要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贡献。(一)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20 世纪以来, 西方社会的基本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即, 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这种转变不仅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变化, 也是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它导致了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并引发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断裂、冲突和震荡。福特主义生产方式造就了大众消费社会, 消费涵义在现代社会出现新的演变。在资本积累的早期, 资本主义生产的重心放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上, 生产性消费是剩余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生活消费一直处于次要的位置。到了19
8、世纪, 随着资本向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不断渗透,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此时, 社会对生活资料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性条件。但是, 长期的低工资和大量失业的状况严重地影响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 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也此起彼伏。福特主义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上述的危机。它通过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生产制度, 不仅使得生产迅速进入到批量生产的阶段,而且促进了工人工资的增长, 提升了社会的消费潜力。(二)鲍德里亚和布迪厄的贡献从西方已有的文献来看, 对消费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60年代以后。但是, 研究者们对问题的讨论, 常常首先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
9、学家凡勃伦、齐美尔等人的工作。1899年,凡勃伦针对当时美国新兴上流社会的消费至上心理,写作了著名的5有闲阶级论6一书。在这本著作中, 凡勃伦着重分析了这类暴发户的消费模式所形成的社会和文化机制, 认为, 他们的财富都是新近获得的, 为了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博取荣誉, 他们竭力模仿欧洲的贵族,从事炫耀性消费。鲍德里亚将消费社会确定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并运用新黑格尔主义的辩证方法, 研究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鲍德里亚特别强调消费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构建意义, 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再生产有赖于消费的扩张, 对消费行为的再生产创造了资本主义的新时期。因而, 对消费的操纵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要求,
10、 社会的一切, 都渗透着消费, 离不开消费, 甚至以消费为主轴而运转。鲍德里亚在其早期的著述中还使用了意识形态的概念, 认为消费的意识形态使大众误以为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人及其欲望的正当性似乎最终得到了确立。但是, 鲍德里亚也认为, 在以消费为主体的社会中, 原有的经典政治经济学概念, 如供应、需求、生产、消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 无法说明新的社会消费过程, 因此, 他提出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试图从文化和经济的联系中, 探索当代消费异化的奥妙。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论的重要意义在于, 注意到西方社会基本结构的重大变化, 看到了逐渐泛滥于社会中的消费活动和消
11、费文化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并采取了社会批判的立场。法国著名思想家布迪厄关于现代消费动因的社会和文化解释。在区分: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评以及信仰的生产: 符号产品经济研究等作品中, 布迪厄发展了凡勃伦、齐美尔等有关下层社会总是效仿上流社会的消费模式的理论, 将现代消费看作是差别和差异策略的游戏, 认为,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生活方式和消费品位是由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有等级地排列和决定的。布迪厄还将不同阶层的消费模式与其拥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本联系起来, 提出消费既是社会身份建构手段,也是文化场域内的符号斗争( 也是权力斗争) 的表现方式。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分析那些新生的并拥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本的社会群
12、体, 如新兴的中产阶级和不断创造新的品位的小资产阶级等, 考察他们生产文化符号的社会过程 。布迪厄对消费社会研究的另一贡献是, 明确地打破了审美消费与日常消费之间的界限,在区分中,他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日常消费与审美消费同样都为消费主体拥有的社会和文化空间所制约。以上是西方社会学家对消费社会的理论建构和解读,全面了解消费社会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将理论与我国国情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指导我们的消费观念,引导社会消费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中国自古也有对消费的讨论和意识,虽然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消费社会,但是先哲们的思想足可以为我们借鉴。二、 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思想(一)孔子的消费观:节用宁俭和道
13、德消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维护等级制度,提倡道德教化。认为人有名分之分,社会有等级差别,名分、等级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并由此提出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的等级消费观。同时,他主张节用、宁俭,强调对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道德约束。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在消费上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出发,孔子主张在消费上应该体现出尊卑之别。孔子在抨击鲁国执政季氏时说得明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论语八佾)按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八佾系天子的娱乐消
14、费规格,季氏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以大夫的身份僭用八佾,违反了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孔子因而很气愤,对季氏的行为十分不满。(二)老子的无为消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这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提倡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和知足常乐。老子及道家主张无为消费,即否定消费的享乐性,提倡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和知足常乐。其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一:黜奢崇俭,否定消费。与孔子及儒家从调节社会关系出发主张实行等级消费不同,老子
15、及道家更多的是从物我关系出发来认识消费的。认为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反之,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从而以法自然否定人对于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把人生的价值归之于身心和谐,把消费的作用定位于维持生存的需要上。其影响在道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戒律和修炼功夫大多反映出排斥消费需求的倾向,如辟谷就以不食人间烟火为修炼手段和追求目标。可以说中国古代漠视人的消费需求,反对提高生活水平的绝对低消费思想主要来自道家。其二,提倡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为了抑制人的消费欲望,老子及道家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人们自发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应该说知足常乐不
16、乏生活的哲理,它对于人的身心和谐,对于调节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矛盾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子及道家的消费思想在民间有较大影响,中国老百姓对于穷困生活的惊人承受力以及苦中作乐易于满足的心态,是与老子及道家消费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三)对我国古代主流消费观的总结孔子及儒家,老子及道家其学术旨趣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但就消费观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去奢从俭的倾向。其消费观的不同特色也是在这个基本倾向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应该说这种倾向的形成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计民生始终得不到保障有密切关系。面对生活资源的长期短缺和匮乏的局面,为了维持生存,缓解
17、社会矛盾,必然要提倡去奢人从俭。去奢从俭不仅仅是孔子、老子的一孔之见,它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条件在消费问题上的观念反映。当然,历史上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不乏其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因此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俭则兴,奢则败是一个更深刻的道理。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一俭一奢,一兴一亡可谓史之明鉴。无论是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还是黎民百姓的生活观念;无论是从治国安邦出发,还是着眼于家庭生计,都普遍认同去奢从俭。去奢从俭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份遗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三、 中国消费社会的特点研究我
18、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间,由于文化和思想受到了西方的极大影响,人们有可能对于新奇的事物和文化不加甄别就拿来使用,这种盲目的效仿一旦延伸到了经济领域尤其是消费领域,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造成社会消费观念的不健康发展,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生产的紊乱,干扰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本文论述西方现代消费观点的同时,对比我国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试用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提炼我国消费社会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中国现代消费社会定位,结合消费社会学理论,加以针砭。 (一)现代中国消费观念特点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要活
19、着就要消费,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就会有不同的消费方式,而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消费。消费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消费状况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生活状况。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消费,消费就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个人、群体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地位、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的平等和公正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消费方式表现出来。 随着人类社会进人后工业时代,消费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生产越来越依赖消费者。现代社会早已超越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时代,而是需求在引导着供给。“现在越来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