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城乡和谐理念下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doc
《硕士学位论文城乡和谐理念下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城乡和谐理念下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类号 G41 密级 UDC 300 学号 2007110001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城乡和谐理念下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科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研究方向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乡和谐理念下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 姓 名: 指导教师: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二一年四月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Ludong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Approach on the Path for th
2、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under the Concept of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MDCandidate:Zheng JuanjuanSupervisor:Zhao Lixin Major:Basic Tenets of MarxismSchool of Marxism, Ludong UniversityApril, 2010鲁东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3、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鲁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4、: 年 月 日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消除,反而在进一步拉大,城乡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和谐社会应该是由和谐城市、和谐农村以及和谐的城乡关系共同来构成。城乡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一种重要反映,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关系的理想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实现城乡和谐。城乡和谐这一理念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现城乡和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的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当前中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5、的现实,指出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城乡和谐的理念和目标,积极寻求有效的路径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和谐的理想城乡关系状态。第二部分是城乡和谐的理论探析。在阐述了城乡和谐应包含的三个方面之后,就城乡和谐与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概述了城乡和谐这一理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当前我国城乡不和谐的现状分析。正因为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那么多不和谐因素,所以我们才要积极寻求有效地路径来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从而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所以文章的第四部分就着重探讨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现城乡和谐的路径选择问题。该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这五条路
6、径的探讨,希望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早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关键词:城乡和谐;新农村建设;路径Abstract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not been eliminated, but further widened. This problem became inc
7、reasingly prominent.The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be constituted by the harmonious urban and the harmonious rural areas, also by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basic content an
8、d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ide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also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concept has indicated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t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is
9、sue that how to build New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Classical Marxist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
10、ation: we should set a philosophy and objective of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seek effective path to realize it. The second part is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alance urban and rural
11、 development” and “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e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and rural harmony in the chousing of new rural route was elaborated. The third part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s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cause our country
12、exist so many factors of disharmon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 have to actively seek effective path to eliminate them, so a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 path that how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13、 realize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six path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ection, hoping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realize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earlier.Key words: harmon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Co
14、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path目 录引言1第一章 古典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启示2一、城乡对立的产生及后果2二、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3三、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手段4四、古典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7第二章 城乡和谐的理论探析8一、城乡和谐的内涵8二、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和谐10(一)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10(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和谐的表现形式,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走向城乡融合的过程,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的过程11(三)城乡和谐是城乡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城乡统筹的目标11三、城乡和谐理念对新农村建设路径的指导意义12(
15、一)城乡和谐理念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12(二)城乡和谐理念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积极缩小城乡差距13(三)城乡和谐理念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14第三章 我国城乡不和谐现状16一、城乡间存在巨大的差距16二、农村生产要素城乡间的不合理流动20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23一、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努力减少农民23二、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7三、以县域经济为载体,发展城乡结合型产业,积极推进城乡互动31四、创新农村建设思路,走村落城式化之路32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搭建城乡一体化平台35结语39参考文献40致谢4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3引
16、言城乡关系由来已久,然而,由于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城乡关系长期处于不和谐的状态,甚至一度产生城乡对立。建国以来,我们消灭了私有制,铲除了城乡对立的基础,但是城乡差距却并未消除,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后,城乡和谐的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突显出来。目前,我国对城乡和谐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等问题的研究当中,很少有文章对城乡和谐这一理念进行专门的、系统地论述,本论文选择城乡和谐这一理念进行论述,可以对当前城乡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有益的扩充。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7、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如何建设新农村,从而实现城乡和谐这一理念和目标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基于城乡和谐的理念来定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并从中得出其当代启示:城乡关系的理想目标是城乡和谐,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城乡和谐,但是,城乡和谐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上有不同
18、的表征;二是探讨城乡和谐的内涵并阐述它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三是把城乡和谐这一理念运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践,在城乡和谐这一理念下探讨新农村的建设路径。本文有两个创新点:第一,本论文基于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城乡融合、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城乡和谐这一新理念,指出城乡和谐追求“和而不同”,承认城乡差异的存在,实现的是“巴伐利亚式”的城乡关系发展目标。同时指出城乡平等是城乡和谐的基本要素与保证,城乡互动是城乡和谐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也是城乡和谐的必要条件。第二,把对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选择放在城乡和谐这一理念之下进行探讨,在宏观上进行一个整体地把握,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价值。第一章 古典马克思主
19、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乡关系问题很重视,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曾经写道,“城乡关系的面貌一经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论证了城乡对立和城乡融合的思想,指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当时的城乡对立,城乡的分离对立是社会进步的障碍,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会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一、 城乡对立的产生及后果 社会分工为城市和乡村的出现及相互分离、对立提供了历史前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人类才以氏族部落的形式聚居在固定的地点,形成以农业生产为生存基础的聚落乡村的雏形。
20、工商业和农业的分工,则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主要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相对集中聚居在一定的地方,形成了以人口、财产、需求相对集中和非农业经济为特征的聚落城市的雏形。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页。 “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而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分工只是为城乡的分离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前提,使城乡真正形成对
21、立关系的是私有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不得不从事某种活动,成为“城市动物”或“乡村动物”;社会成员之间因经济利益不同以致分裂成根本对立的阶级,城乡分离因此具有了阶级对立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当时的城乡对立,“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页。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灭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在资本主义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硕士学位 论文 城乡 和谐 理念 新农村 建设 路径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