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专业毕业论文19284.doc
《电力工程专业毕业论文1928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工程专业毕业论文19284.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变电站断路器机械特性监测系统设计摘 要 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测,是实现设备预知性维修的前提,是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也是对传统离线预防性试验的重大补充和新的发展。高压断路器所造成的事故无论是在次数,还是在事故所造成的停电时间上都占据总量60以上。因此,及时了解断路器的工作状态对提高供电可靠性有决定性意义;并可以大大减少盲目定期检修带来的资金浪费。 本文论述了断路器机械特性参数的监测方法;提出根据断路器生产厂家提供的断路器额定短路电流分断次数,计算每次分闸对应的触头电寿命损耗,预测触头电寿命;提出根据断路器壳体温度和断路器周围空气温度结合断路器的热阻来计算断路器主触头稳态温升的方
2、法,并根据此时的负荷电流间接计算主触头回路的电阻;在实现在线监测的系统的设计上本文选用了美国 TI 公司最新推出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单片机MSP430。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由于该单片机的低供电电压(1.83.6V)给设计所带来的特殊问题,并予以解决。在通讯模块设计中根据RS-485 通信芯片MAX1480B 的特殊结构,解决了不同工作电压芯片RS-485 通信芯片MAX1480 与单片机MSP430 的接口问题,并给出了MAX1480 与MSP430 芯片直接联接的接线方案。 关键词:断路器 在线监测 机械特性 触头电寿命 触头温度 On-line Monitoring of HVCB Abst
3、ract HVCBon-linemonitoring isessentialforpredictingmaintenance an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off-lin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is the key factor of its reliable operation. In fact,the faults on HVCB account for over 60 percent both in number and duration of all the faults occurring in a subst
4、ation. Therefore, on-line monitoring ofHVCB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and greatly reduce the expense for regular overhaul. In this thesis, the inspecting methods of HVCB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he shut-off times of HVCB at rated short circuit gi
5、ven by manufacturer,the contacts life loss can be calculated for each operation, and the remaining life can be forecast. In this thesis, an indirect method is proposed for determining the main contact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breaker shell temperature, air circumference temperature and breakers heat
6、 resistance, and furthermore, determining the main contact esistance provided the load current is know. The on-line monitoring ris implemented with MSP430, a new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y Texas Instrument, with its lower supply voltagerange of this chip (1.83.6V)is well treated. In the design of
7、communication module, interfacing problem caused by different voltage supply levels (MAX1480 and MSP430) is carefully solved, and a connection scheme is devis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Kywords: HVCB On-line Monitoring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Touch Electricity Endurance Touch Temperature 目 录第1章 绪 论.
8、1 1.1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 1 1.1.1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发展史. 1 1.1.2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展望. 2 1.1.3 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 2 1.2 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 2 1.2.1 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发展史. 2 1.2.2 国内外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现状. 3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第2章 在线监测方案设计.5 2.1 机械特性在线监测. 5 2.1.1 机械特性在线监测的必要性. 5 2.1.2 机械特性参数的标定. 5 2.1.3 机械特性参数的采集. 8 2.1.4 机械特性参数的确定. 9 2.1.5 机械故障诊断. 10 2.2
9、 触头电寿命在线监测. 10 2.2.1 分闸电流数据采集及算法. 11 2.2.2 灭弧触头电寿命预测原理. 17 2.3 主触头导电性能在线监测方法的探讨. 19 2.3.1 断路器的发热与散热. 19 2.3.2 主触头温度和主回路电阻间接算法. 22 第3章 硬件设计.24 3.1 硬件系统组成概述. 24 3.2 新一代单片机MSP430简介. 25 3.3 各功能模块设计. 26 第4章 软件设计.32 4.1 硬件级驱动软件设计. 32 4.1.1 WTD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流程. 32 4.1.2 A/D 中断服务程序流程. 32 4.1.3 状态量输入中断服务程序流程. 33
10、4.1.4 TA、TB计数器捕获中断服务程序流程. 34 4.1.5 DS1820数据采集子程序. 35 4.2 功能模块级软件设计. 35 4.2.1 合闸记录子程序. 35 4.2.2 分闸记录子程序. 36 4.3 系统级软件设计. 37第5章 数据通信. 39 5.1 RS-485 串行通信的特点. 39 5.2 MSP430 串行通信的特点. 39 5.3 RS-485通信接口芯片MAX1480B. 40 5.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0 5.4.1 存在的问题. 40 5.4.2 问题分析. 41 5.4.3 解决方案. 41 5.5 编程与调试注意事项. 41第6章 结论.
11、43 致 谢. 44参考文献. 45第1章 绪 论 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测是实现设备状态维修的前提,是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也是对传统的离线预防性试验的重大补充和新的发展在变、配电系统(该系统电力元件主要包括:变压器、高压断路器、互感器、输电线等)中高压断路器所导致的非计划停电和事故,无论是次数还。1 是造成的停电时间,都占据总量60以上 。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为实现24 由计划检修到状态检修 的转变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的计划检修,盲目解体拆卸,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造成了停电损失,甚至会导致设备寿命的降低。目前,电力系统各运行单位正致力于高压断路器由计划检修到状态检修的转变,
12、不再以投入年限和动作次数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设备的实际状态为维修依据。电力设备的检修要实现这种转变,在线监测势在必行。 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将为GIS (GAS INSULATED METAL ENCLOSED SWITHGEAR)“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GIS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在线监测技术的迅速发展。 另外,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智能化高压断路器的进程,将来,智能化高压断路器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 为高压断路器由计划检修到状态检修创造条件,最大化地节省不必要的检修开支和停电时间,提高供、电配电可靠性。 (2)
13、为GIS 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为智能化高压断路器做前导工作。 1.1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 1.1.1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发展史 早在1951 年,美国西屋公司的约翰逊(John S.Johnson)针对运行中的发电机因槽放电5导致电机损坏现象,提出并研究了在电机运行条件下对槽放电现象进行监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抑制来自线路的干扰,最后只得将电机从线路上断开,即在离线条件下进行检测,但这种在线监测基本思想则一直沿用至今。60年代美国率先开发在线监测技术,成立了庞大的研究机构,每年召开12 次学术交流会议。70年代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国家的在线监测技术开始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加拿大于
14、1975年研制成功油中气体分析的在线监测装置;日本于70年代末研制成功油中氢气的监测装置、80 年代研制了变压器局部放电的监测装置;前苏联的在线监测技术也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容性设备绝缘监测和局部放电的在线监测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我国在线监测技术起始于80 年代,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单位相继研制了不同类型的监测装置。主要有:各省电力部门研制的电容性设备监测装置(主要监测介质损耗、电容值、三相不平衡电流);电力系统的一些研究所除电容性设备的监测外还研制了各种类型的局部放电监测系统。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则开始了绝缘诊断技术的研究。1985 年以后,国家先后将一些诸如:“电
15、力设备运行中局部放电数字化监测装置和相应的微机系统”、“大型气轮发电机故障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列入“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随后,机械部、电力部也先后将诸如“大电机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在线局部放电抗干扰”列入重大科技项目,标志着我国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技术进入全速发展阶段。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和测试技术的日趋完善,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在线监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 1.1.2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展望 从以上国内外发展情况的总体来看:多数监测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仅对一种设备或多种设备的同类参数进行监测;没有很好的将诊断技术和监测技术结合起来;
16、分析诊断也仅限于超标报警,具体详细的分析诊断基本上由试验人员完成。故此今后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应是: (1)多功能多参数的综合监测和诊断,即同时可进行多个状态的监测。 (2)对变电站的整个电气设备进行集中监视和诊断。 (3)提高监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4)在不断积累监测数据和诊断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人工神经网和专家系统,逐步实现诊断自动化。 1.1.3 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 随着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对在线监测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一般情况下,对于在线监测系统的要求如下: (1)系统的投入和使用不应改变和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2)系统应能自动地连续地进行监测、数据
17、处理和存储。 (3)系统应具有自检和报警功能。 (4)系统应具有较好地抗干扰能力和合理的监测灵敏度。 (5)监测结果应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以及合理的准确度。 (6)系统应具有在线标定其监测灵敏度的功能。 (7)系统应具有故障诊断能力。1.2 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 1.2.1 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发展史 与变压器、发电机、电容性设备相比,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起步较晚。从某种意义上讲“GIS 技术”和“状态维修”概念促进了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由于高压断路器的造价与变压器、发电机等电力元件相比较为便宜,且其故障时所造成的危害不如电容性设备严重,因此虽然在变电和配电系统中,
18、它所造成的非计划停电和事故无论从时间和数量上都远远高于其它电力元件,但直到90年代以后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电力系统事故已经不再单纯的以其对电力系统的危害来衡量它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按我国权威部门指出的非计划停电所造成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社会损失的比例为1:4:6来估计损失的话,设备费用反而只占很小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讲,加强对诸如高压断路器等高事故电力元件的在线监测是减少损失的最佳途径。随着供电电压的不断提高,高压断路器对介质有了特殊要求,油、真空、SF6高压断路器的出现使得高压断路器的现场维修较为困难,“状态维修”的概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目前,国家
19、依然推行的是计划性预防检修。由于检修技术水平和现产场条件等原因,解体拆装有时甚至对正常高压断路器造成损害,同时也降低了其利用率和可靠性。随后有人提出状态维修的概念,用状态维修替代计划性维修。状态维修克服了计划检修的盲目性,同时也最大化的节省了维护费用。状态维修的前提是对高压断路器的状态预知,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技术为状态检修提供状态预知的技术支持,状态检修的广泛应用也推动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GIS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电器装置。GIS具有占地面积小、维护工作量少、故障率低、不受环境条件影响以及运行性能可靠等优点,已经得到国内外电力部门的公认,目前已成为高压配电装置的一个发展方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力工程 专业 毕业论文 1928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