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的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明节的论文中韩清明节对比论文摘要:目前,韩国的清明已演变成全国性的植树节,祭祀功能渐渐衰减,仍有部分人会去扫墓,但也仅仅是祭拜和修葺墓碑而已。在中国,因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祭祀与踏青等习俗得以延续,这既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祖先崇拜意识与重视血缘亲情的体现,又折射出了除旧迎新、祈福禳灾的求吉心理,从深层次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乐观向往精神。一、起源及发展过程1.中国的清明节中国的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起源,之后逐渐融合了古代寒食、上巳两节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一方面既有着自身肃穆庄严的基本格调,另一方面又兼具着春日欢乐祥和的娱乐氛围,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人
2、文精神。“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于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古语有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它预示着春季之初农事的开始。大约于唐代之际,节气“清明”与日期相近的寒食节发生了合流,成为了最初的清明节。寒食节是在冬至一百零五日之后,与清明相差不过一两天。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周代的改火习俗:古代人取火不易,不同季节用不同方式钻木取火,禁火之后取新火是很重大的一件事,因而将禁火之日定为寒食节,只食冷食。说法二则是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另外,清明节还与另一个古老的节日上巳节有关。上巳节始篇二:毕业论文-从清明节看孝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伦理分析-从清明节看中国的孝文化摘要:早在先古时,清明节就
3、已成为一个家庭祭祀和扫墓的重要日子,时至今日,清明节在民众生活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究其根本在于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祭奠先人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厚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中华文化讲究慎终追远的孝文化精神在清明节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这就是清明节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清明节祖先崇拜孝文化正文: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可见,清明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农民可以根
4、据这个节气制定自己的种植计划。一、简述清明1、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很早,大概在我国的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但是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在唐宋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在清明节前的一个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日,它们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是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民间慢慢地就二合为一,于是就出现了清明具有寒食扫墓的习俗。清明是从寒食发展而来,关于寒食节的来源有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重耳流亡期间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次重耳饿晕了过
5、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承诺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才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便让人上山搜索,许久仍未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
6、介子推会自会走出来的。晋文公于是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便安葬遗体,此时却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放有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便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忌日,晓谕全国,每年这天
7、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是为寒食节 。2、清明节的祭祖习俗清明节又叫鬼节,故而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最为重要节日活动。 古人清明节祭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家祭,即在家里设供或在祠堂太庙祭祖;一种为墓祭,即去坟茔墓地祭祀祖先。 大多数人在清明这一天都会选择上坟祭祖。墓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除草、填土和挂纸。因为中华先民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场所,墓穴相当于房屋,除杂草,填新土,等于是对死者房屋的修缮;挂纸则象征子孙一年一度为他们的居处所添的新瓦。挂纸又称“压钱”,即“以纸钱置坟头”。到了清明节,凡是墓头有墓纸的,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反之,就是无人祭拜的孤坟。“挂纸”后,还要准备简单的供品来祭墓,烧
8、纸钱,这样才算完成了“挂纸”的仪式。有条件的人家,清明时还会修坟立碑。清顾禄清嘉录记载说:“土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间有婿拜外父母墓者。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道远则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ch )钱、祭山神、奠墓邻:皆向来之旧俗也。”如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已逐渐简化。通常,人们在扫墓当天,子孙们会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的普及,人们前往骨灰存放场所(殡仪馆、公墓或骨灰堂)拜祭先人的方式也逐渐取代了扫墓的习俗。但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
9、位前追念祖先。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等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清明扫墓特别注重礼节。(1)选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较合适。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和鲜艳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以不尊重逝者的印象。(2)祭品。广东传统的祭品有烧金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3)穿着。宜庄重肃穆,衣着整齐,忌穿大红大紫,素服为佳,以表示对先人的哀思和尊重。(4)文明祭奠,在墓地不要大声喧哗、嬉笑怒骂,乱跑乱碰。 自觉抵制和摒弃焚烧丧葬祭祀用品、封建迷信等陋习。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并带走垃圾。(
10、5)不宜在清明探视朋友亲人,也不宜请朋友陪同去扫墓。请客聚餐宜选在外面。祭祖扫墓不仅仅变现在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还可以拉近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加强团结,使家庭内部更加和谐的相处。3、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儒学强调“报本反始”、“尊祖敬宗”,对祖先始终怀有崇敬感念之情,这便是中国人说讲的孝,而祖先崇拜正是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孝有不同的方向和表现。它包括对于活着的有血缘关系的长辈的孝养,也包括培育儿女以确保家族血脉的延续的义务,还包括对于自己生命的珍惜,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除此以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祖宗崇拜,是对于列祖列宗的祭祀活动。与清明节扫墓文化关系最深的便是这
11、祖先崇拜。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民族都会把自己的祖先作为神灵加以崇拜。但是,中国文化在从殷商到西周时期内发生的变革,给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涂上了一层独特的文化色调,历史上,西周最早只是殷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小国。但是,公关前11世纪,武王伐纣,殷商帝国轰然倒下。目睹这一历史的变革过程,西周王朝早期的统治者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到了殷商王朝,是什么力量使西周王朝得以建立?他们从这次历史变革中总结出了“天命思想”。即在人间帝王之上,存在着“天”的力量。天不会永远保佑哪一个人或哪一姓人,而是保佑有德的人。“失德”即失天下。有德无德的判断标准在于被统治的“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
12、老百姓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老百姓的耳朵就篇三:以清明为话题的议论文清明扫墓纪实清明扫墓纪实今天是四月四日,学校放清明节假。我回到了家乡和亲人们一起过清明节。早上的时候,妈妈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要做许多的事情,到市场买菜、肉,其中有葱、荷兰豆、猪肠子、豆腐、猪肉、猪肚。妈妈买完各种东西后,就回家当场和爸爸一起杀鸡、炒菜、买鞭炮?做清明扫墓前的准备。妈妈叮嘱我们说:饭后不要乱跑,上午准备出发去扫墓。妈妈、爸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准备工作,从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点的时候,我们带着汽水和啤酒,还有鸡鸭、米、水果、鞭炮等供品,带着装满黄草纸,冥币等祭祀品的麻袋就出发了。哥哥是负责扛所有
13、的汽水和啤酒,虽然很重但却坚持扛到目的地,因为妈妈相信他的实力。相对来说,我拿的东西是很轻的,但责任重大:一不小心可能引起大爆炸,我拿的是鞭炮。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哥哥累的气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脏怦怦直跳。我和哥哥最先到达墓地,后面的一群慢慢才跟上来了。二伯一上来就二话不说,拿起锄头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后的野草和烂泥清理起来,清理干净后,就叫爸爸到附近的泥地里,拿起锄头挖了几块大的泥块。我、哥哥还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块。我们把石块搬到墓前,接着大家把带来的纸钱统统交给二伯,二伯把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钱分别放在石碑的东西南北方向,用石头压着。此后,奶奶把盛了两碗干饭用两双筷子插在饭的中央
14、,再在墓碑前摆上各种供品。然后奶奶就拿出一大麻袋的黄纸和冥钱,让我们分别把它们搓得均匀。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尽力气地搓,像打沙包一样用力地打着,使冥钱都均匀散开而他的拳头的皮搓破了。纸钱搓好以后,表哥就把火点着了,点燃了香烛,纸钱一叠一叠地烧,在烧纸钱的过程中,由于风势很大,使得周围的干草燃起来了,我们赶紧拿起树枝扑打火焰,扑灭火焰后,又锄了一条防火隔离带。接着把还没有烧完的纸钱再烧起来。这时候,天上下起了小雨,表哥说:“糟糕,下雨了。“小姑和妈妈却不慌张,她们异口同声地说:“下钱罗,下钱罗,祖宗在保佑我们今年赚大钱了!”。几位表哥们点燃了“浪漫礼花”,随着“呼-啪啪啪”响了三声,那礼炮就像离
15、弓的箭一样,在空中跳舞几圈后爆炸了,显得绚丽多彩。小雨此时也停了,天空又出现了太阳。我们全体成员在铺了毡子的墓碑前齐齐地跪下来,随着二伯的叫声又跪又拜,我们在默默祝愿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祷祖宗保佑我们下一代兴旺发达。最后,我们打开了带来的东西,午饭就在墓前吃,含义是邀请祖宗和我们一起吃饭。我觉得这顿饭很好吃,也觉得清明节扫墓是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篇四:死亡文化之清明祭祖论文清明祭祖“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时节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悄然而至。 在这个日子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盛唐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然在这
16、个日子里,对于现代人来说就重要的不是想诗吟唱,而是祭祖。其实清明扫墓是有缘由的。这是由于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便,人们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自从有了清明扫墓以来,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俗成的行为清明祭祖。所谓“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祭祖,人们除了有悼念先祖的意思外,还有给予自己希望,消灾解难的目的。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
17、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这种祭祖的方式,我一度以为已经形式化了。后来,我发现随着岁月的变迁,清明祭祖还是有所不同的。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或者约定祭祖的那天,母亲就早早地到市场去买几篮子的鲜花,寿衣、纸钱、元宝蜡烛香。爸爸就到一些餐馆里定乳猪或者烤鸭。到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家与一帮亲戚约定时间和见面地点,就出发了。我们家去世的人以前埋在离我家挺远的山头或者是一些荒野那里,要开几小时的车程。由于埋葬的地方不同而且只是一年拜祭一次,很多坟头都长满杂草
18、,是很难找的,所以每次我们下车后都在山头找那些坟头。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每次找坟的时候,大人们都管不着我们小孩子,我便满山遍野地到处玩,直到父母找我拜祖先。那时候,觉得那么多的祖先,我们可以一边走一边玩,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父母与亲戚们都会先拔掉坟头的草,然后很虔诚地给坟头上压上一些长条的白纸(我想应该是一种叫阴仙纸的祭祖祭品吧),最后,在坟头烧元宝蜡烛香和鞭炮。在烧的时候,大人和小孩都要合手祭拜,通常大人们还会品神说一些他们的愿望。此外,大人们还会把一些吃喝的祭品留在坟那里,拜过神的祭品大人和小孩也要吃一些,象征还愿,这时候就可以走了。后来,由于镇上建设了规范的墓场,坟墓迁移
19、后,清明的祭祖就有所不同了。因为地点的固定性,使我们和亲戚们不再同时出发了,只是约定了大概的时间祭祖而已。拜祭时,也不需要一个一个的坟头去找了,而是固定了一个坟墓以合葬式的方法把祖先都埋葬在一起了。在墓前,烧祭品也有了一些限制了,墓地位置变少了。总的来说,除了墓地位置固定的好处外,增加了很多不便。但是,无论如何的变化,我们祭祖的心还是不变的。通过拜祭纪念逝者,我们更懂得了珍惜眼前人。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因此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永存,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