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与创新毕业论文.doc
《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与创新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与创新毕业论文.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题目 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与创新目 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2引言2一、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21.1挖掘“中国特色”文化21.2选择地域文化31.3借助品类文化3二、浅谈品牌服装的创新52.1汲取消费者的群体文化52.2适当加入其品牌故事52.3借鉴其他流行文化5三、品牌服装的发展趋势9结 论16参考文献17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与创新内容摘要服装正日渐脱离实体产品的属性而成为文化衍生品,消费者早已不再简单满足于产品的质量和款式,更多的需求表现在对品牌所传递出的文化信息是否欣赏,对品牌文化是否认同,而这将是决定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关键所在。同时,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面对越来越多的洋品牌角逐中国市场,
2、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早已不再是技术和设备等硬件因素,规划和创建有渗透力的品牌文化才是决定竞争结果的核心。因此,创建在目标消费群中有渗透力的品牌文化成为服装品牌规划的首要环节。对于服装品牌来说,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创建品牌文化。关键词:服装 消费者 品牌文化 品牌态度 核心引言“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品牌服装定位的两大维度:一是引人注目;二是真实。有了好的概念,固然引人注目,但是缺乏产品特点支撑,终会让品牌流于空泛。可以说,这也是绝大多数服
3、装品牌群雄并起、起起伏伏的重要原因,任何概念都忽悠一下,但是难以长久。当前多数流行品牌,都有一些重概念炫目,轻产品区别的烙印。我国的服装品牌已经走过了无品牌阶段、明星代言阶段、概念吸引阶段,品牌评议中心预测,服装品牌即将走入真正的品牌阶段。,一、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1.1挖掘“中国特色”文化不可否认,从目前国家文化在整个服装领域所处的地位来看,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欧美文化,甚至日韩文化也让本土文化退避三舍。国家文化上的弱势造成了本土品牌在洋品牌面前低头的局面,于是也促使众多本土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洋化产品名称、通过海外注册谋求洋化背景,以期让消费者达成“洋品牌”的认知。欧美等国家是流行和时尚是发源地
4、,加之中国服装多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廉价商品形象很难突破,要想树立强势的本土文化,决非一朝一夕可以期待。但中华文化并非不堪一击,更非文化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服装领域的挖掘与开发不到位,或者只是简单继承而缺乏创新,再或是传播与推广的不当,使得本土文化在服装上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缺乏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面对新生代的主力消费者,如何挖掘出与时代特征相联系,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文化,并在老传统上做出新花样,将是本土品牌文化的核心与根基所在。1.2选择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对服装的影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的产地,一个是品牌的归属地,由于目前许多服装品牌采用了虚拟经营模式,造成了产地和品牌地
5、的分离。作为产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实体产品的支持上,比如内蒙产的羊绒服装,无疑能强化对产品属性的认知。但对于大多数产品属性无明显差异的产品来说,品牌所在的地域文化将有更大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对品牌情感属性的强化作用上。我们看到,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时尚品牌,许多都会宣扬自己是巴黎或是米兰的地域归属,以强化品牌的时尚属性,因为,消费者对巴黎和米兰有一致性认同时尚之都。对于本土的服装品牌来说,需要衡量品牌的文化定位与地域文化是否关联,所选择的品牌根据地能否提供时尚、流行、魅力、国际化等品牌发展所各自需要的元素,比如,海派文化,就能与流行、时尚、国际化等品牌形象很好匹配;而京都文化对庄严、神圣、大气
6、的品牌形象能提供比较好的支持。1.3借助品类文化某个服装品类的产生,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特有文化,如中国的旗袍,美国的牛仔裤,产品本身就都在向消费者传递着浓郁的文化信息。品牌文化要如能与品类文化有很好的对接,借助品类文化的先天传播力,就能让品牌文化得到更好认同,同时也能让品牌在该品类上有好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本土品牌的西装,在品牌层面很难超越皮尔卡丹等传统欧美品牌,因为西装本身就是欧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的品牌文化在西装这个“舶来”品类上存在先天的劣势。因此,在创建品牌文化过程中,一方面在品类选择上尽量要避重就轻,避开一些本土文化不很容易对接的品类;另一方面是在传播和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对品类
7、文化进行创新和改良,引导消费者对品类文化的认知,让品类文化更好适合本土品牌文化的对接。二、浅谈品牌服装的创新2.1汲取消费者的群体文化品牌文化必须是目标消费群所认同和欣赏的,它产生于目标消费者,同时也发展于目标消费者。因此,品牌文化的创建必须汲取目标消费群的群体文化。每个特定的消费群体都有其特有的群体文化,如按职业特性对群体文化进行划分,会有金领文化、白领文化、蓝领文化等;如按出生年代划分,分为X世代文化,Y世代文化等。如能把这些群体文化元素结合在品牌文化中,无疑将拉近品牌和目标消费群的距离,从而让消费者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以休闲服装品牌为例,面对主力消费人群基本都是“80后”群体,因此许多品
8、牌都在传递和表达一些如“运动”、“音乐”、“街舞”等文化元素,以希望得到“80后”群体的认同。2.2适当加入其品牌故事流行文化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如能在品牌文化创建过程中借鉴到与自身的品牌定位相匹配和融合的文化形式,必然会使品牌的文化属性得到广泛认同。如国外许多知名品牌就借鉴了流行文化作为自身品牌文化的主题形式,如ECKO,ROCAWEAR等品牌借鉴了HIP-HOP音乐文化,WESTWOOD借鉴了朋克文化,户外运动的兴起又使得Columbia,TheNorthFace等户外服装品牌声名鹊起。借助于这些流行文化,品牌和文化之间建立了强烈的品牌联想。在结合以上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建对目标消费群有渗透
9、力的品牌文化,才能真正赋予品牌以文化的内涵,使品牌文化不再只停留于抽象、空洞和广泛的综合范畴,而是成为品牌发展的坚实基础。2.3借鉴其他流行文化乔治阿玛尼、迪奥、夏奈尔等国际品牌都具有悠久的品牌故事,他们的品牌渊源、发展历程以及设计师变迁等内容都是品牌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品牌文化进行传播的天然载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品牌故事的提炼不是凭空编造,更不能流于形式而停留在表象上。以品牌的渊源为例,许多本土品牌都会简单标榜自身品牌的“洋血统”,而在一些外在形式上也的确会表现出一定的“血缘”相似性,但形似而神非,缺少了文化中其他元素的整体支持和配合,“故事”的说服力大打折扣,很难让消费者信服。在长期
10、的市场竞争的砺炼中,中国服装的先知者们已不仅仅把对产品质量的注重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不仅于此,这当中的琴曼人敢于冲破约定俗成的理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质量管理界推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法”,到今天演变成全员、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而琴曼集团却敢于冲破理念的束缚,独创了集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于一体的“四全质量管理法”。同时,把继承和创新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儒家文化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有句成语叫“痛定思痛”,而琴曼人就喜欢钻牛角尖为什么要等到痛好了才来反思痛呢?痛之前在干什么的?痛的过程中又在干什么?于是提出了“痛前防痛”、“痛中斗痛”、“痛定思痛”的全过程的防范和忧患意识,并把它命名
11、为“三痛质量管理法”。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而琴曼人却把它精僻地浓缩为“人为我用”,即一切有利于琴曼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法都可以信手拈来、大胆借鉴、果敢运用。理念的创新推动了产品、管理等一系列的创新。(3)、注重创牌、广告推介。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
12、差距非常明显。 服装业在加入WTO以后,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人民币汇率上升也对出口造成深远的伤害。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和羽绒服,这片领域诞生了杉杉、雅戈尔、七匹狼、波司登、美特斯邦威、以及我曾经服务的洛兹,众多的知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 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对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
13、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所以,企业应该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这种企业的结构好象是一个杠铃,中间是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两端是设计和营销,企业的运作就像杠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管理去平衡两端的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实力,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服装企业由被动市场型的橄榄结构升级为主动市场型的杠铃结构,必须得到相应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 纺织服装业在加入WTO以后,面临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用信息技术
14、武装自己,实现产业升级。信息化作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关于创意,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曾有一段经典的描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根据最新的一组权威数字表明: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 。短短一分钟,创意经济已经给人类带来1700万美元的财富。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接近14,英国为12。所以美国说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 新经济的本质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
15、核心和动力。在韩国有这么一句话:资源有限,创意无限。2003年韩国的电影、音乐、手机和电子游戏四大行业有着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超越了钢铁行业。在韩流的影响下,韩国跻身到世界文化产业的五大强国之列。无独有偶,日本作为一个以危机思想来颠覆自己民族精神的国家,他们提出创意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的口号,对创意产业大开绿灯,给予政策支持。2000年,日本的电影与音乐创收均列世界第二位,电子游戏软件则位居世界第一。首都东京与伦敦、纽约并列世界三大创意产业中心城市。英国的创意经济则从首相开始从上到下贯彻发展。1997年首相布莱尔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大力推动了英国创意产业的经济。2001年,英国的产值达到
16、809亿英镑, 2002年上升到1520亿英镑,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业。2003年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伦敦把创意产业当成核心的产业,将创意产业划分成12大类,并派生出4个产业。 创意产业是智能型的产业,是从个人天分中获取动力的产业,是以知识产权的开采和利用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那么,到底创意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呢? 以美国迪士尼乐园为例。关于迪士尼乐园落足于香港还是上海,曾引起很大纷争。仔细考虑迪士尼乐园的吸引力,很容易了解真正引起纷争的是它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从香港迪士尼去年的闭馆风云,可见它对香港的旅游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迪士尼拥有人见人爱的卡通
17、人物和风靡全球的卡通片、以及全世界儿童和大人最向往的娱乐世界和旅游天堂。它不仅创造出米奇老鼠、唐老鸭、小熊维尼、狮子王辛巴等卡通形象,就连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瑰宝花木兰的人文创意也成为了迪士尼在文化财富上创新豪夺的有力佐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国是如何将普通的生活消遣转变成成功的创意产业模式,使之产生巨大的文化、经济效益。 简单的说,创意产业是将一个普通的鸡块变成KFC、将一块布料变成GIOGEO ARMANI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新的能力;一个是商业价值裂变的能力。 创新的概念在现代并不鲜见,早在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提出了这个单词,直至今天,中国已有80的企业
18、以创新为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管理法则中。但是说起容易做来难,在现实中,所有的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 三、品牌服装的发展趋势谈到中国的服装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一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第二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然而在中国服装制造业如火如荼的虚假繁荣背后,却是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培育国际品牌和养活国外设计师的尴尬真相。拿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的事实,让中国服装业犹如天空里高高飘扬没有方向的风筝,生命线攥在别人手中。为什么中国服装业会如此被动和尴尬呢?最近几年,我与一些国外的学者和服装界人仕交流分析时,认为这种处境的造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国有广阔的资源; 第
19、二、中国有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国际品牌的进驻;第三、中国拥有大量先进的进口生产工业设备;第四、中国有非常先进发达的交通设施、国际先进的物流产业;第五、中国有无数趋利的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趋之若骛。第六、中国有庞大的市场空间。第七、中国缺泛运作的人力。第八、中国还处于在一个创业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配备不是还完善。而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曾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国还能创新吗?,也更应引发我们深度的思考:在世界服装业竞争环境下,中国能创新吗? 引领国际潮流的往往是奢侈品牌。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世界五大服装之都云集了时尚与奢侈的顶尖元素。奢侈品 (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品牌服装的继承与创新 毕业论文 浅谈 品牌服装 继承 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