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荀子性恶观毕业论文.doc
《浅论荀子性恶观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荀子性恶观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浅论荀子性恶观 院 系: 中 文 系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姓 名: 学 号: 090101402016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教 授 填写日期:2013年4月5日摘 要人性问题是先秦哲学中又一重大的焦点问题,为了人性的发展的需要,孟子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首先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建立“仁政”、“王道”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样的,荀况也提出了“人性恶”和“化性起伪”的命题,并以此作为自己“法后王”的理论根据。因此,孟轲与荀况虽然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他们的社会历史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孟轲由“天人合一”出发得出“人性善”的结论,而荀况由“天人相分
2、”出发得出“人性恶”的结论,但可以说,他们都是为了突出修身的重要性,使人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将试析荀子提出“性恶论”的论据及其价值。关键词:荀子; 性恶论 ;孟子 ;性善论; 修身Abstract The issue of humanity is the pre-qin philosophy and a major focu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landlord class rule, mencius.first puts forward the goodness, and take it as their b
3、uild benevolent governance, kingcraft theory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Similarly, xunzi also puts forward evilness and elasticity up false proposition, and take it as their method after the king the theory according to. Thus, mencius and xunzi although puts forward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human n
4、ature view, their social history even is simply the opposite: by mencius nature and humanity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and by xunzi nature phase points that human evil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but can say that they ar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e ones m
5、orality, make the person to a better direction. In this article, will also xunzi put forward of evil human nature argument and its value. Key words:Xunzi sexual evil theory of mencius theory of cultivate ones morality目录摘 要2Abstract3前 言5一、荀子“性恶论”6(一)荀子的时代及思想背景6(二)、荀子的“性恶论”71、何谓人性?72、为何说“人性恶”83、“化性起伪”
6、的思想9(三)、“性恶论”理论的价值101、强调礼仪教化的重要性102、化性起伪和环境教育113、涂(途)之人可以为禹124、强调“师法之化”的重要性13二、“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修身论14三、小结16结语17感谢语18参考文献19前 言荀子是先前时期继孟子而起之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他是先秦哲学的一个总结人物,无论是天人、名实还是古今、礼法都担负起总结的任务,却因为其一句“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使其失去了他在诸子百家中应有的高位。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在先秦百家中关于人性的思考可谓独树一帜,荀子这种看似有悖旁人的思想,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意义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荀
7、子“性恶论”(一)荀子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据已有史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推知他的政治、学术活动大约在公元前289年(周和王十七年)到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之间。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荀子生于战国末期,当时经过春秋战国社会长期变迁之后,封建社会制度日益完善,经过诸侯兼并迈步实现全中国的统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战国末期,消除割据战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国家,亦符合人民要求免除军役负担,加快生产力的愿望。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统一国家的
8、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来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争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国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而荀子的人性论则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长治久安的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提倡勤学提出了思想基础。(二)、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在总结先秦关于人性的基础上,将“人性之恶”的思想纳入自己的“明于天人之分”的世界观中,使自己的自然观与人性观统一起来。1、何谓人性? 荀子把自己“明于天人之分”的世界观运用于人性论中,提出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诸方面。他说:“生之所以然谓之性”(正名)“性者,本
9、始材朴也。”(礼论)他又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于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在这里,荀子把人性仅仅看做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而人的身体及其器官的生理机能也是自然生成的。他还分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也就是说,人的追求是由人的生理自然属性所造成的,这就是人的本性。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孟子对于人性的定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10、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就像水一样,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的本性没有不向善的。孟子对人性的定义并不是经得起考验的,如果把“善”字改成“恶”字,同样是说得通的。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与生俱来的“善端”本来就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之中,就如同水往低处流是水的本性,人之性善也是人的本性。在孟轲看来,这种人性所固有的“善端”是先验的,是超功利的。他说:“所谓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有人看到一个小孩落入井中的一瞬间,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挽救这个小孩的生命,他的这一行为的真
11、正动机,既不是因为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有多少交情,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仅仅是出于一种天然的和纯粹的“不恶之心”,也就是一种对别人痛苦、危难的同情心,以及对这个孩子生命的爱惜之心。孟轲认为,这种人的与生俱来的“善端”包括“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类,也叫做“四端”或者“四心”。他们就像自己身体的四肢那样,缺一不可,而其中的“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孟轲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为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从此出发,孟轲引申出“仁义礼智”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的观点。
12、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2、为何说“人性恶”? 在荀子看来,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资料的追求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他认为,人本来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等等,由于所有这些和道德规范、礼义格格不入,因而都不属于“善”的范畴。他又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
13、矣,其善者伪也。(性恶)这就是说,人之性是“恶”而不是善,人之“性恶”虽然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于社会秩序是有害的。因为,如果放任了人之“性恶”,就必然“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如果放任了人之“性恶”就必然引起人们物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的又要引起暴力,进而造成社会混乱。(“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过去之所以产生“人性善”的命题,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这里所说的“伪”就是“人为”的意思。也就是说,“善”并不是人的天生之性,而是由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长期教化和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品格。这种品格“可
14、学而能,可事而成”(性恶)“心虑而能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谓之伪。”(正名)“伪者,文理隆盛也。”(礼论)总而言之,这些“品格”、“礼法”都是人为造成的,并且都是由人为控制的,既然都是人为的,因而可以称之为“伪”,在这里“性”和“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具体来说,“性”是由先天赋予的,而“伪”则是后天人为的。因此,“性”能产生出“恶”来,但是“伪”也有可能产生出“善”来。在荀子看来“善”就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正理治平”,符合平时的礼义和道德规范。虽然“性”和“伪”是相对立的,但是他们也是相互依存的。“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这就是说,只有坚持“性伪合”才能使礼义道
15、德得以规范,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得到和平,才不至于产生暴乱。3、“化性起伪”的思想 荀子的所谓“化性起伪”的思想,就是指人们通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教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努力,并把这种“伪”的努力积累起来(“积伪”),进而逐渐改变人自身原有的“恶”的本性。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善”?其二是人们如何去追求“善”? 对于前一个问题,荀子分析说:“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以此观之,凡人之欲为性善者,为性恶也。”(荣辱)就是说,凡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就是他原先没有的东西。如果他已经有了,也就不欲求了。所以,人之所以欲求“善”,就是因为人的
16、本性中缺乏“善”。对于后一个问题,荀子认为,就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去改变人原有的“恶”的本性。荀子又说:故古有圣人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荣辱)这就是说,人之性“恶”,而原来没有礼义规范,因此才引起了社会的混乱。所以,社会的“礼义法正”原本就是后天人为的东西,是圣人为了教化人们而创造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化人之“性恶”为“性善”,进而使社会由乱达到治。他说:“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善也。”(富国)也就说在这一转化过程又可以分为若
17、干层次:其一是以“礼义”教化:其二是以“法正治理”;其三是“重罚禁止”。这样一来,对不同的人就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最终使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使人们都向往“善性”。所以,“圣王之治”都是由人为的“礼义之化”来实现的。在这里,虽然荀况把社会治乱归结于“圣人”的“化性起伪”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他强调了人本性可以教化,使先天之“恶”转化为后天之“善”,这又具有积极合理的因素。据此,荀况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作用,人们是能够“起于变故,成乎修为”(荣辱)的。(三)、“性恶论”理论的价值1、强调礼仪教化的重要性 “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在人道观方面表现为“明分使群”和“化性起伪”两个命题。“
18、明分使群”的命题表达了荀子的社会历史观;“化性起伪”的命题表达了荀子的人性观。在荀子看来,人类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自然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因此,提出了“明分使群”(富国)的思想。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王制)所谓“能群”即能够结成社会组织。荀子认为,人类要生活就必须“裁其非类,以养其类。”(天论),即利用和制裁自然物来为人类服务,单个的人是无力的。人之所以能利用牛马为自己所用,就是因为人“能群”。“能群”是人类能够利用自然来为自己谋福利的必要条件。荀子又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人“能群”是因为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论荀子性恶观 毕业论文 荀子 性恶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