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从迷狂到兴会浅谈中西灵感论.doc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从迷狂到兴会浅谈中西灵感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从迷狂到兴会浅谈中西灵感论.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分类号: IO4 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从迷狂到兴会浅谈中西灵感论作 者 姓 名: 学 号: 系(院)、专业: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2011年3月21日摘 要兴会说与迷狂说是中西方古代文艺理论中关于灵感问题解说的代表观点。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盛行的文艺理论中以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最为深入人心,影响最大,这种文艺观认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来自于诗神的凭附,是受一种非理性的因素控制的。而中国清代的王夫之所提出的兴会说则更多强调了人对于灵感的把握和追寻,比之柏拉图的迷狂说具有了更多的理性因素。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西方这两种灵感论的不同呢?本文对两种文艺灵
2、感论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两种观点既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时又因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特征。关键词:兴会说; 迷狂说;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ABSTRACTXing Hui said and illusionism said are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spired by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view. Since ancient Greece, the Western Lite
3、rary Theory in the prevalence of Platos Illusionism was a most popular, influential, this concept holds that the literature of art inspired by poetry accompanied by Muse, is subject to a non-rational factor control. While Wang Fuzhis Xing Hui said hold that the proposed is more emphasis on the human
4、 grasp and search for inspiration than of Plato Mania said to have more rational factors. But what causes the inspiration of both sides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art inspired by a more in-depth on-lin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und that both these views have some similarities,
5、 but becaus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they show a great difference.Keywords: XingHui said; Illusionism said; Cultural background; Thinking way 目 录摘要II英文摘要III绪论1一、简述迷狂说与兴会说2(一)什么是迷狂说2(二)什么是兴会说3二、迷狂说与兴会说的相同之处5三、迷狂说与兴会说的不同之处8四、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角度分析二者区别的原因9五、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绪论自从文学成
6、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来,人们对它的兴趣就一日未减过。人们欣赏文学,从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快感,同时人们也对艺术的产生过程兴趣大增。正像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说的那样:“那种只要我们知道应当做什么、因而只要所欲求的结果充分被知悉,我们就能够做到的事,我们也不大称之为艺术。只有那种我们即使最完备地知道但却还并不因此就立刻拥有去做的熟巧的事,才在这种意义上属于艺术。”1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文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为什么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该怎样去进行创作却依然无法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中外许多著名的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描述创作中曾经出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偶然性与突发性
7、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奇特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创造出各种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文艺理论上通常所说的灵感。关于文学创作灵感的阐释理论,中西方都有不少,其中有两种文艺创作灵感论值得我们进行比较。一是西方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提出的“迷狂说”,另一个则是中国清代学者王夫之提倡的“兴会说”。 一、简述迷狂说与兴会说(一)什么是迷狂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关于文学创作思维的观点整体上是一种“非逻辑”的或“反思维”的理论。他认为诗人不是凭借知识或智慧写作,而完全是凭神助或天赋写作。而这种“天赋”在柏拉图那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个具有赞美意义的褒义词,大多数情况下它与“着魔”没有什么分别。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柏拉图
8、以嘲讽的口吻说:“看过了政客之后,我去拜访诗人,悲剧诗人,颂歌诗人等等。到了那里,我对自己说,这一下你将发现你比人家更无知了。于是,我给他们拿出他们作品中最精心制作的几段,问他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心里想他们总能教我点什么吧。朋友们,我几乎不好意思说出真话来,但我必须说出。现在在场的任何人要谈他们的诗,几乎都比他们自己谈得更好。因此,我知道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赋和神助,他们就像占卜或卜课人似的,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诗人们不外如此;我又看到他们以诗自豪,自以为对什么都是聪明绝顶,其实他们并不聪明。”2 这里的诗人,不光包括悲剧诗人,那些他曾经赞赏过的颂歌诗人也成
9、了他的嘲讽对象。本来,诗人不善于以日常话语或哲学概念来解释自己作品的意义,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常有的事情。诗人既然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就不太容易用诗歌以外的语言来解释同样的道理或感受。但是,柏拉图却据此推断,诗人对自己所写的作品实际上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并进而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优美的诗歌,并非诗人具有写诗的技能,而是因为,诗人获得了神灵赐予的灵感。因为神灵附体,诗人才有机会“代神立言”,优秀的作品既然是诗神所授,诗人自然不应该掠神之美。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克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心里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
10、诗人们在作诗时也是如此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够创造,就不能够作诗或代神说话。”柏拉图认为诗人的创作是建立在迷狂的心理基础之上的。诗人如果不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而关于什么是迷狂,他在斐德若篇中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有四种迷狂:一是预言的迷狂;二是宗教的迷狂;三是诗兴的迷狂;四是爱美的迷狂。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第三种,诗兴的迷狂。文中说:“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一个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赞颂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
11、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诗歌都会永远站在艺术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暗淡无光了。”3通过这些描述,我们都可以看见对于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柏拉图认为是来自于非理性的诗神的赋予。那优秀的诗人之所以会创作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诗篇,是因为诗神的青睐与凭附。(二)什么是兴会说我国的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自己的诗学论著中也就诗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兴会说”是他在我国古代的艺术灵感或直觉理论的基础上所标举的一个新的诗歌创作观念。作为我国古代文艺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兴会通常是指审美感兴或艺术直觉中。魏晋六朝以来,沈约、颜之推
12、、张怀瓘和李善等人直接在文艺评论中使用“兴会”这一术语,在他们那里,“兴会”主要是指文艺家在瞬间直觉中对自然山水或宇宙人生进行深刻的、本真的体会和把握。如李善所说的“兴会,情兴所会也”(李善文选注),就是对“兴会”的简要定义。但直到明清时期,“兴会”才成为文艺家常用的范畴。王夫之在他的诗学论著中直接运用“兴会”这个词达十次以上,他还常用与“兴会”同义的“即景会心”、“寓目警心”、“触目生心”、“即目成吟”和“适目当心”等术语评诗,而且用“现量”对其兴会说加以理论阐释。在王夫之的诗学理论体系中,兴会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直觉,更是一种创作灵感。因为艺术直觉是文艺家在物我合一的情境中基于感性直观的超理性
13、的审美感受,时常体现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甚至贯穿于创作过程的始终。而灵感则像闪电一样爆发出来。可以说,灵感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瞬间直觉,是文艺家在艺术构思或创作中所获得的高峰体验和促成伟大创造的契机。王夫之非常重视兴会(不同于一般直觉)的直接性、突发性、创造性和言与意的统一性等方面的特征,他的兴会说散见于其诗学论著中。不同的地方谈论兴会,通常各有所指各有侧重,这要求我们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以免误解。大致说来,在他那里,兴会是诗人即景会心、意无预设、呈现神理的瞬间直觉。王夫之认为诗歌艺术形象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他提出认为应该做到“即目会心”即兴会。他评张子荣泛永嘉江日暮回舟一
14、诗云:“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景尽意止,意尽言息,不必强刮狂搜,舍有而寻无,在章成章,在句成句。”4 也就是说,审美直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意识可支配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来无影去踪的“灵感“。在姜斋诗话中他又指出:“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5“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若但于句求巧,则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矣。松陵体永堕小乘者,以无句不巧也。然皮、陆二子,差有兴会,犹堪
15、讽咏。若韩退之以险韵、奇字、古句、方言矜其饾辏之巧,巧诚巧矣,而于心情兴会,一无所涉,适可为酒令而已。”5这些都可以看出王夫之认为文学艺术灵感的来到具有突发性和当时性,必须与是所见之景与所生之情的完美的契合。为了进一步说明“兴会“的理论内涵,王夫之还借用佛教相宗“现量”之论来予以阐释。他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僧敲月下门”,知识妄相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曾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何牢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什么是禅家的现量?王夫之在相宗络索云:
16、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如此 ,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现量”有现在、现成、显现真实三大意义,他们与诗歌创作的审美直觉有相通之处。所谓现在即强调当下怒能脱离眼前实景,闭门造车,暗中摸索。所谓“现成”他解释为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这实际上指的是审美活动的直觉性和、突发性和非逻辑性。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的爆发性。所谓“显现真实”,指审美活动的真实性。诗人在创造过程中要忠实地呈现自己的审美体验。二、迷狂说与兴会说的相同之处通过对于中西这两种典型的灵感论的介绍,从中西古代文论所展示的灵感状态看,中西文论家都把
17、灵感和作家的艺术想像联系在一起,是艺术想像最活跃、最丰富的时刻,由于它的闪现,使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达到高发状态;而且认为灵感的闪现,并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的,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的审美艺术实践证明:“灵感”,不是一种纯理智的活动,而是诗人、艺术家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审美创造时迸射出的一种心灵的火焰,倾泻而出的一种近乎“疯狂”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情感的激荡,就没有“灵感”的爆发,也就没有美妙的诗篇和优秀的艺术品的产生,这是中西“灵感”理论几乎完全一致的地方。在这方面,他们的立论有许多相同和类似之处。首先二者都承认艺术创作中需要灵感。柏拉图认为灵感来自于诗神的凭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言 文学 本科毕业 论文 迷狂到 兴会 浅谈 中西 灵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