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毕业设计(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系 (部) 教师教育系 专 业 初等教育专业 班 级 11级(1)班 _ 学 号 1105112007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校内) 职称: 副教授 指导教师(校外) 职称: 等级(总成绩) 2013 年 12 月 26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系部教师教育专业初教学号1105112007姓名题目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1、什么是创新性学习2、国内外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和意义4、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基本要求论文要
2、求立论有据,观点鲜明,文章结构完整,语言顺畅,层次分明;研究内容与提出的观点要求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文章应尽量避免错别字和错误标点符号的出现,文章格式参考学院论文格式统一要求样本。重点研究问题1、 创新思维的相关概念2、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主要技术指标案例分析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11级中文摘要摘要: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对素质
3、教育的这一新提法作了明确阐述:“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决议还要求每个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创新能力
4、;价值意义;培养策略目 录1引言 12创新能力的概述13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24综合实践活动对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和意义35.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45.1挖掘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45.2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45.3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几种能力55.3.1“目标”学习能力 55.3.2“问题”学习能力 5结论6致谢7参考文献81引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
5、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已接受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你,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罗伯逊曾经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
6、对此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时地创造更多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运用于一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展现的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将使孩子们更加渴望学习,以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真真正正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2创新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概述“创新这一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今天我们可以将创新定义为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
7、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 有学者认为:“创新的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的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 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即不墨守陈规,前所未有)、独特性(即不同凡俗、独出心裁)、价值性(即对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大小进步意义)。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 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
8、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创新,包含的最主要的意思是“新”。既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新,也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改进的新。即包含创造、改造和重组等意思。因此我们可以把创新能力理解为指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重新改造或组合开发新的东西的能力。创新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我们认为应该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对社会而言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的创新,指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采用了同年龄的、或者同一教育阶段的其它学生从未采用过的方法、途径。三是相对于学生自己本人的创新,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自己从未采用过的方法、途径,而这种方法和途径是他人早已采用过
9、的。 在这三个层次中,我们倡导的主要是第二和第三层次,至于第一层次不宜大力提倡,否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据此,我们认为,就中小学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该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
10、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3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的最初6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是啊,今天的孩子之所以被磨掉了天资,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的种种规则、制度、经验的制约,束缚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个性特点的发展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种种原因,剥夺了孩子们创造的天性。故此,我们的教育要顺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创造促使学生发展的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1、挖掘他们的天资创造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另一方面,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小学生通过各种便利渠道,获取各种信息,因而知识面扩大,独立性增强,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他们不希望被大人们所左右,他们渴望自由,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有自主认识能力,渴望与老师平等相处,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他们好奇心强,有想象力但是往往有不少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生活的依赖性很强,学习上有惰性,怕吃苦,不愿动手劳作这些表现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挥。我们教师只有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
12、展与进步,教育才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4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和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主要是因为:第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也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综合 实践 活动 学生 创新 能力 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