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子夏易学初探23032.doc
《毕业论文(设计)子夏易学初探2303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子夏易学初探23032.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子夏易学初探刘 彬 作者简介:刘彬(1965 ),男,山东滕州人,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摘 要:史载孔子弟子卜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对子夏易学的一些问题,学者存有争议。本文对古籍所记载的有关子夏易学的一些资料,作了初步考察,以求对子夏易传的作者是卜子夏还是汉人韩婴,以及子夏易学的思想特色,获得初步认识。通过考察,一方面证明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貌,其作者确应为孔子弟子卜子夏,韩婴为子夏易传作者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另一方面,说明子夏既熟知古易象数、“卦气”等易之“古义”,又能深入契会孔子由“古义”所创发的“观其德
2、”的哲学“新义”,显现出子夏易学秉承孔子、“古义”和“新义”兼容的思想特色。关键词:子夏易学;子夏易传;古义;新义据隋书经籍志和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记载,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传易 隋书经籍志曰:“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李鼎祚言孔子授易曰:“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见李鼎祚周易集解序,姑苏喜墨斋刻本。,七略中经簿七录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等载有子夏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记载的歧义性,以及汉书艺文志不载子夏易传,遂有人怀疑子夏传易,认为子夏易传的作者不是卜商,而是汉人韩婴 清人臧庸认为“子夏”为韩婴的字,子夏易传作者为韩婴。这种观点影响较大,张心澂、李学
3、勤先生等人皆持此说。见孙冯翼、臧庸所辑子夏易传序,问经堂丛书本。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117页。子夏易传唐时尚存但已残缺,至南宋时已亡佚,以后出现的十卷本和十一卷本的子夏易传都是伪本。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周易正义等书中引用了子夏易传的一些内容,孔子家语、说苑等书中引用了子夏论易的一些言论,这是我们仅见的较可靠的子夏易学资料。对这些资料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当能对子夏易传的作者以及子夏的易学思想,获得较清楚的认识。今人刘大钧先生、刘玉建先生等对子夏易传已有很重要的深入研究 刘大钧西汉古易考,中国哲学
4、史研究,1984年第1期,第51,52页。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25,126页。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本文拟对有关子夏易学的十条资料作一考察,对子夏易传的作者是卜子夏还是韩婴、子夏易学的思想特色两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周易正义卷首曰:“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两篇,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不知起自谁始。”可知在子夏易传中,周易卦、爻辞部分只是称为“上下两篇”,还没有称为“经”。案西晋武帝时出土汲冢竹书,其中有易类书,已经有“易经”之名,晋书束皙传记曰:“卦下易经一篇。”据李学勤先生考证
5、:“估计汲冢是战国晚期之初,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是可信的。这是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这说明周易称为“经”最迟不晚于战国晚期之初。子夏易传称周易为“上下篇”,而没有称为“经”这一事实,证明子夏易传的成书一定不晚于战国晚期之初,这也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汉人韩婴的一条铁证。又,周易最初是称“上下篇”的,正如刘大钧先生所考证:“汉书艺文志云: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很清楚,班固认为是最初重易六爻时,分成的上下篇,而系辞又曰: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可证创作系辞时,仍
6、称曰篇。” 刘大钧:西汉古易考,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第52页。这说明周易称“上下篇”极早,子夏于子夏易传中称周易为“上下篇”,正是承袭易之古义的一种成说,这证明子夏易传的成书确实很早。(二)今本易经谦卦,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嗛”,可知子夏易传“谦”作“嗛”,而帛书周易也作“嗛” 廖名春释读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见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9页。,子夏易传与帛本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与帛本作“嗛”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用今文,他说:“案汉书尹翁归传:然温良嗛退,不以行能骄人。颜师古注:嗛,古以为谦字。再,汉书司马相如传:嗛让而弗发。颜师
7、古注:嗛,古谦字。国语晋语一亦有嗛嗛之德、嗛嗛之食。以此知子夏易传及帛本亦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取今文。” 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一),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第5页。可见子夏易传的内容较古。又,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些易说,其卷三云:“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可知韩氏易中谦作“谦”,是取今文,与子夏易传不同,子夏易传的作者决不可能是韩婴。(三)今本易经颐六四爻辞“其欲逐逐”,经典释文载:“子夏传作攸攸。”帛书周易作“笛笛”,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作“攸攸”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可见子夏易传和竹书同
8、。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和竹书作“攸攸”为古文,其曰:“汉书叙传:六世眈眈,其欲浟浟。颜师古注:浟浟,欲利之貌也。浟音涤。今易浟字作逐。由此可知,作逐字为今本,作浟字为古本。而子夏易传作攸攸,正与竹书同。荀爽作悠悠,刘歆曰跾,远也,其说皆由古易而来。” 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一),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第10页。可见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貌,其成书不应晚至汉代,韩婴作子夏易传是不可信的。(四)今本易经丰卦九三“丰其沛”,经典释文曰:“子夏作芾,传云:小也。”是子夏易传“沛”作“芾”,释“芾”为“小”义。诗甘棠:“蔽芾甘棠”,毛传:“蔽芾,小貌。”孔颖达疏曰:“我行
9、其野云蔽芾其樗,笺云樗之蔽芾始生,谓樗叶之始生形亦小也。”是古“芾”有“小”义。又,丰九三“沛”,除子夏作“芾”外,郑玄、干宝亦作“芾”,经典释文:“郑、干作芾,云:祭祀之蔽膝。”而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亦作“芾”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看起来似乎子夏、郑玄、干宝皆与战国竹书同,实际不然。案郑玄、干宝作“芾”,乃以朱芾、赤芾之芾释之,说文:“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诸侯赤巿,韍,篆文巿,从韋从犮。俗作紱。”段注:“此(韍)为篆文,则知巿为古文也。”是郑、干之“芾”即“韍”字,故释曰“祭祀之蔽膝”,其解丰九三“丰其芾”
10、之“芾”,乃蔽而使暗之义。王弼注即取郑义:“沛,幡幔,所以御盛光也。”这与子夏释“芾”为“小”义不同。考象传释九三爻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象传显然是以“沛”为“小”。子夏易传与象传一致,又与战国竹书周易相同,说明子夏易传确有易之古义,而郑、王、干之易注则与古易远矣。(五)周易正义在乾卦辞“元亨利贞”下引子夏易传:“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周易集解也引子夏易传这段话,与此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子夏易传以“始”释“元”,与春秋公羊传完全相同。春秋隐元年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显然以“始”释“元”。案公羊传传自子夏,何休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唐
11、人徐彦疏引戴宏序曰:“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可见公羊传以“始”释“元”正是承自子夏。而子夏易传也以“始”释“元”,与子夏公羊传相同,这正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为子夏的一条力证。考今本和帛本易传,可知子夏“元,始也”的讲法承自于孔子。彖传释乾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文言释乾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帛书易传的二三子曰:“卦曰:黄裳元吉。孔子曰:此言者也。元,善之始也。” 廖名春释读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见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8页。下引帛易之文,皆引自廖先生
12、释文。将今本和帛本易传相印证,可知孔子已经以“始”释“元”,子夏的讲法正是秉承孔子。再者,彖传和文言都有对乾卦辞“元亨利贞”的解释,我们将子夏易传的解释和二者相对照,会发现子夏和彖传相一致,而与文言不同,这表现出子夏易学的思想特点。我们看: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正是子夏易传“元,始也”;彖传“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正是子夏易传“亨,通也”;彖传“保合大和”,正是子夏易传“利,和也”;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是子夏易传“贞,正也”,二者在内在精神上完全一致。彖传释“元亨利贞”,是“性与天道”的讲法:天道为万物之始源,万物的性命得之于天道并上通天道
13、,在天道的流行变化中,万物各得正定其性命,呈现一个和谐的宇宙。这一种形上的讲法,正是孔子本于古易象数而发乎义理,将卜筮之易提升为哲学典籍的典型体现,也是孔子本于易之“古义”而开创出易之“新义”,开创出易学研究新理境的体现。再看文言对“元亨利贞”解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我们知道,文言的这种说法完全承之于孔子之前的易之古论,左传襄公九年载穆姜筮卦,她就引用了这段古语说:“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文言所袭用的
14、古语以“体仁”“长人”释“元”,以“嘉会”“合礼”释“亨”,以“利物和义”释“利”,以“事干”“固”释“贞”,这是一种伦理的、道德的讲法,与彖传哲学的讲法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理论层次和思想境界。子夏承于孔子而不取古语的讲法,说明他对孔子所开创的新易学,对新易学所蕴涵的精微大义,已有深入契会。(六)周易集解释乾初九“潜龙勿用”,引子夏传曰:“龙所以象阳也。”子夏是以“阳气”释“龙”,这与象传文言一致,象传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文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子夏和象传文言以“气”,具体而言以阳气和阴气言易,这正是古代“易以道阴阳”的特色,也与孔子以龙之德言阴阳二气变化之易义同。帛易二三子记载
15、了孔子向弟子论述此义的情形:“二三子问曰:易屡称於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高尚行乎星辰日月而不晀,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穷乎深渊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守弗干。曰: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能蛇变,有能鱼变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刑,神能之至也知者不能察亓变,辩者不能察亓义。”孔子的论述强调“变”,他以龙的变化来讲阴阳二气的变化,所彰显的正是系辞所言变易的道理:“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孔子讲龙之德既能阳,也能阴,子夏讲“龙所以象阳”,应该说是承之于孔子
16、。(七)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文言论坤卦初爻爻辞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可看到子夏所言与文言相同,其思想当来自孔子。帛易二三子和衷篇也记载有孔子论坤卦初爻爻辞,二三子:“卦曰:履霜,坚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时 戒葆常也,岁西南温,始于之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贵而宗不傰。”衷:“天气作,亓寒不冻,亓暑不曷。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从之胃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 。”在这里孔子本之于古“卦气”说而讲君子慎始重
17、渐的义理 帛易二三子和衷篇所记载孔子论坤卦初爻的文字,应为先秦“卦气”说,刘大钧先生对此已有详论。见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第50,51页。:依八卦“卦气”说,坤居于西南方位,当一岁立秋之时,寒气初萌,寒霜将降,顺从其道,渐积而至大寒的坚冰时节。君子观此象,而慎其初始,重其渐变。文言和子夏讲积渐,当是本于孔子这段言论,只不过只录义理,没记载“卦气”说罢了。因此,子夏这段言论应有“卦气”说的背景,子夏对古“卦气”说,应有所了解。(八)今本易经贲六五爻辞曰:“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经典释文载子夏易传释“束”曰:“五匹为束,三玄二纁,象阴阳。”子夏此释以阴阳说易,
18、但与上面讲阴气和阳气不同,这里讲易数的阴阳。今本系辞上引古“天地之数”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云云,三为天数,也即阳数,故子夏言象阳;二为地数,也即阴数,故子夏言象阴。可见子夏对古易数是很了解的。(九)周易正义在释象益“风雷,益”下引子夏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子夏此言,实际上涉及易之古义“卦气”说。“卦气”之说,一般认为是汉人所创,其实其源甚古,先秦时已经存在 清儒龚自珍认为,“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创。见龚自珍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定盦文集补编卷三,定盦全集,光绪壬寅浙省文汇书局。今人刘大钧先生、连劭名先生认为,“卦气”说在先秦已经存在。见刘大钧先生的一系列文章:“卦气”说
19、与易传,大易集述,巴蜀书社1998年版,6468页;“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122129页;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4753页。见连劭名考古发现与易纬,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6页。以“卦气”六日七分说,益居正月立春之时。大戴礼记夏小正云:“正月:启蛰。正月必雷。”逸周书时训解云:“立春之日,东风解冻。”益卦下震上巽,震为雷,巽为风,立春以后,雷动于下,东风劲吹,万物蠢蠢而动,开始生长繁盛,正是“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的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因此子夏所言,正是古“卦气”说。子夏益卦言“卦气”,乃是承之于孔子。帛易要篇记有孔子向其弟子“二
20、三子”论述损益之道,其曰:“孔子 易至于损益一(应为“二”,引者按)卦,未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授(应为损,引者按)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损),产道穷焉,而产道焉。益之始也吉,亓冬也凶;损之始凶,亓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孔子论损益之道,阐发审察吉凶之门的君道,也见载于孔子家语、说苑和淮南子等古籍中,说明此事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家语说苑记载向孔子请教损益之道的是子夏,如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
21、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说苑敬慎:“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由此可推知要篇所记亲闻孔子讲损益之道的“二三子”中定有子夏。而孔子讲损益,正讲到古“卦气”说 对此,刘大钧先生已有详论。见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第50页。以“卦气”六日七分说,益居正月立春之时,正是孔子所言“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损居七月立秋后处暑时,正是孔子所言“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孔子所言,正为古“卦气”说。孔子在讲解损益卦时,引用古易的“卦气”之说,子夏亲闻并“志之”
22、“终身诵之”,子夏易传记载益卦“卦气”之义,就很自然了。(十)孔子家语执辔篇载有子夏论古易的一段资料,兹录如下:“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宣人生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设计 易学 初探 2303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