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86974.doc
《毕业论文8697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86974.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1 绪论11.1 背景和意义1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42.1 桩板结构42.2 深层搅拌法62.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152.4 桩网结构233 复合地基变形的计算293.1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的经验公式293.1.1 加固区变形量的计算293.1.2 桩端下卧层沉降计算293.1.3 CFG桩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的计算313.2 分层总和法323.3 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334 桩板结构沉降计算344.1 沉降控制标准344.2 ZK标准荷载344.3 桩板结构代表性断面的地质条件344.4 桩板结构设计资料354.5 桩板结构沉降计算355 CFG桩沉降量计算
2、415.1 CFG桩结构代表性断面的地质条件415.2 CFG桩的设计资料425.3 沉降计算445.4 CFG桩沉降量计算455.4.1 不同高度路基、路堑附加应力计455.4.2 高度2m路堤的沉降计算465.4.3 高度分别为2.7m、4m、6路堤沉降量计算515.4.4 路堑沉降计算525.5 土层压缩模量对工后沉降的影响566 地基处理方法的施工工艺626.1 桩板结构施工626.1.1 施工总程序626.2.2 施工方法626.3.3 检测与监测656.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656.2.1 施工工艺的选择656.2.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666.2.3 CFG桩施工666.
3、2.4 施工顺序的选择676.2.5 施工监测676.2.6 施工注意事项68结 论69致 谢70参考文献711 绪论1.1 背景和意义我国铁路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改造既有铁路提速建设方兴未艾,由于高速行车要求其提供一个高平顺和稳定的轨下基础,控制变形是路基设计的关键,以往,对路基可能产生的变形可能认识不足,认为路基只要能保证一定的强度,不致发生稳定性破坏,就满足要求,事实证明,路基变形是制约列车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低速清况下,路基变形造成的影响不太突出,即便有不均匀沉降,对于低速情况行车并不构成严重影响,可以通过起道作业改善这一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路基不在重视的一个症
4、结所在,在高速情况下,路基在重复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累计沉降和不均匀下沉所造成的轨道不平顺将严重影响列车运行速度,舒适度和线路养护工作量,此外,高速行车过程中路基所产生的弹性变形直接反映到轨面的弹性变形,对列车的高速走行条件也有重要的影响,弹性变形过大则行车速度不能提高,因而变形问题成为高速铁路路基的主要控制因素。路基沉降变形主要包括:列车行使中对路基面的弹性变形;长期行车引起的基床积累下沉(塑性变形);路基本体土及地基的压缩下沉。参考国内外经验可知,列车行使中弹性变形,运营阶段的塑性变形及路基填土压实下沉,只要满足基床及路基本体填筑材质,压实标准,其值都是有限的,而且也可得到控制,因此,如何控
5、制地面的沉降变形特别是工后沉降值,关键在与控制支承路基的地基的沉降,现代铁路修筑经验表明:作为支承路基的地基不允许发生地基破坏,也不允许发生不适应使用要求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以往的设计标准,多只考虑对地基不允许发生地基破坏,而对变形虽有一定要求,但是没有一定的重视,我国铁路路基主要病害现象是下沉问题,因填土压实度不够造成之外,不少也是基底变形所致,特别是长期困扰我国的软土地基修筑路基所存在的不断下沉病害问题。随着客运专线的大规模建设开展,地基沉降变形控制问题越来越得到建设着的重视,地基沉降变形标准也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发展历程,沉降控制标准逐渐提高,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设计应体现“先进,成
6、熟,安全,可靠,经济”的原则。高速旅客列车要求路基轨下基础提供高平顺的轨道系统,按照(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路堤基底以下25米压缩层内的地基土不符合基底条件(对武广线主要事粘性土,标准比贯入阻力大于1.2MPa,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小于0.15MPa)时,应做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2cm。另外,再铺设无喳轨道的路基地段,轨道高度调节器要求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2cm。从德国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设计咨询的成果来看,德法强调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对于无喳轨道路基,德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路基的差异沉降为零,由于中德两国的国情不同,德国采用较长的施工周期来达到工后沉降为零的目的(德国200
7、km左右的高速铁路的工期可达到5-8年),而我国只能采用金钱换时间的办法来来尽量消除工后沉降的影响(加大对地基的处理力度)工后沉降2cm的指标相对而言较严格,如何确保路基沉降变形满足设计要求成为路基工程的重点课题,特别是深厚软土路基。常规方法很难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迫切需要逐步引入新型的更为有效的路基处理方法。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第一批经国务院审批立项的铁路客运专线,也是我过铁路目前开工建设的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多的客运专线,全长995公里,工程投资930亿元,建设期4年半,根据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武广客运专线初步设计中间审查意见(初稿)精神,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
8、正线轨道采用无喳轨道,无喳轨道结构设计及线下基础技术要求,执行相应的无喳轨道设计技术条件,其中DK2062+260-DK2064+265区段,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及坡洪积层粉质粘土和软土,软土厚3-40m,目前国内对不同类型的软土特性及其工程措施已有研究,但对高速铁路尤其是武广这种在深度和分布上差异性很大的软土还没有深入的研究。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本论文主要研究武广客运专线地基的处理技术及沉降计算分析,按照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设计时速为350km/h的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2cm,武广(武汉-广州)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为300km/h以上,要求全线一次性铺设无喳轨道,其部分区
9、段为深厚软土地基,并且松软土及其表层硬壳分布不均匀,传统的固结排水法相对来说难以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这时地基处理工程措施方案和施工机具的选择带来难题,本文针对武广客运专线采用的不同工程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 收集资料,研究软土的性质,软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对软土地基采用地基加固并进行沉降量的计算;(2) 对武广客运专线采用桩板结构加固和CFG桩进行加固;(3) 对不同高度的路堤、路堑采用不同的桩长加固,计算沉降量,并求出每种路堤、路堑所需的最佳的桩长;(4)分析软土不同的压缩模量,采用不同的桩长进行加固时的沉降量变化;(5)介绍了桩板结构
10、和CFG桩结构的施工方法和施工主意事项。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2.1 桩板结构桩板结构是适用于处理深厚软土地基的一种路基结构,该结构再德国钮伦堡-英戈尔施塔特高速铁路及荷兰-比利时高速铁路软土地质情况复杂的线路上应用,取得了成功,但是我国铁路,尤其是高速客运专线中采用桩板结构处理深厚软土地基尚属首次,其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都需要进行研究确定,该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桩基和钢筋混凝土承台板组成,其主要的工作机理是:通过承台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桩体,桩体把荷载扩散到桩间土,下卧层或桩基层岩石层,从而达到控制软土路基沉降及变形破坏的目的。因而它是一种新型结构。桩板结构是一种较为灵活的结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一
11、下三种:(1)独立墩柱式独立墩柱式桩板结构为桩基与承台板直接相连的结构,承台板直接固结或铰接于桩上,此时承台板为多跨连续双向板结构。(2)托梁式 托梁式有桩基,托梁于承台板三部分组成,托梁连续架于横向桩基上,其上再与承台板相连,桩基与托梁固结,承台与托梁固结或铰接,此时承台板为多跨连续的单向板,再局部活载作用下为双向板。(3)复合式复合式则为独立墩柱式和托梁式的组合结构,中跨采用独立墩柱式,而边跨采用的是托梁式。三种桩板结构有很多共性又格有其特点,其中,独立墩柱式板体不单纵横两方向,而且视支撑情况可以任意方向共同受力,托梁式板则主要纵横两方向受力,其设计较独立墩柱式简单,总体来讲,托梁式桩板结
12、构形式相对来讲要简单,是典型的梁式结构,有利于设计和推广。武广客运专线桩板结构拟采用托梁式,具体结构见图2-1。承台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托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桩基为钻孔灌注桩,桩与托梁要固结,1#,4#托梁与承台板搭接,2#,3#托梁与承台板固接,通过构造缝措施减小了收缩徐变,温度应力的影响。考虑工程技术条件等因素,桩板结构采用三跨为一联,相邻联处共用托梁和桩基,从而避免了悬挑段易受列车荷载冲击破坏的不利影响,相邻联的板间横向预留2cm宽的伸缩缝,考虑到温度应力,收缩徐变以及施工的难易(主要是模板的安置,拆除以及混凝土的浇注等)等因素,桩板结构跨度不易过大,参照铁路桥板中最大板跨不易超过1
13、0m的原则,综合考虑轨道结构的设计,伸缩缝设置以及方便施工等因素,跨度采用5m,考虑双线行车对板的动力作用问题,承台板采用上下行线双板分隔设置,以降低横向挠曲变形,减小单线过车对桩板结构整体使用性能的影响,承台板的宽度模拟路肩宽度和轨道宽度等确定,其宽度采用24.99m(双线),中间预留2.0cm构造缝,承台板几何尺寸主要是对承台板高度的优化,关于承台板的高度,参照铁路桥规中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高度取值,造价较为合理的取0.8m托梁的长度设计为10.4m,即再每隔板的外侧加宽20cm;托梁的宽度设计为1.6m,当托梁高度在0.7-1.2范围内,造价经济,为降低结构造价,从高度考虑,设计托梁高度选用
14、1.0m.桩基设计要包括:桩经,桩长和桩间距等,桩板结构桩间距确定为线间距,即5.0m,综合考虑方便施工和经济节约两方面因素,桩径设计为1.0m,桩长应考虑承载力和变形两方面的要求,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施工能力考察最终确定。2.2 深层搅拌法(1)概述 深层搅拌法2是用于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的一种较新的地基处理方法。它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边钻边往软土中喷射浆液或雾状粉体,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使喷入软土中的固化剂与软土充分拌和在一起,由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形成抗压强度比天然土强度高得多,并具有整体性、水稳性
15、的水泥加固土桩柱体,由若干根这类加固土桩柱体和桩间土构成复合地基。所谓“深层”搅拌法是相对“浅层”搅拌法而言的。最初的浅层搅拌加固法深度一般小于13m。后来随着加固技术的发展,浅层搅拌法逐步发展成在含水量高得软土地基中原位进行加固处理,处理深度一般为34m,对于处理深度小于2m的就称为表层处理,是从路基稳定方法中发展而来的,即先在软土中散布石灰或水泥等粉体固结材料,再将其卷入土中混合搅拌,而深层搅拌法用特制的搅拌机械,一般能使加固深度都大于5m,国外最大加固深度可达60m。深层搅拌法适应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如沿海一带的海滨平原、河口三角洲、湖盆地周围、山间谷地等沉积的河海相软土,对在这类沉积厚度
16、大、含水量高(一般在6080,高者达100200),孔隙比大于1.0,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渗透性差的软土地区进行建筑时,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深层搅拌法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它具有成桩效率高、成本低、施工占地面积小、不使施工现场周围遭受污染、并且施工过程中无振动、无噪音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建筑物较为密集的地域施工和加固,尤其对20m深度范围内没有理想持力层的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更为显著。近二十年来,这种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发展历史与现状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成功研制水泥深层搅拌法,制成水泥土桩称为就地搅拌桩(Mixing in-place Pile),即从不断回转的罗旋
17、转中空轴的端部向周围已被较松的土中喷射水泥浆,经叶片的搅拌而形成水泥土桩,桩径0.30.4m,长度1012m。1953年日本从美国引进水泥深层搅拌法,继而又开发出以螺旋钻机为基本施工机械的CSL法和MR-D法。CSL法和MR-D法都是采用螺旋钻杆上带有特殊形状的搅拌翼片,并通过钻杆供给水泥浆,与土进行强制搅拌而成。到了本世纪60年代,日本和瑞典分别开发研制成功一种用于加固深层软土的方法深层搅拌法,可用来处理地下深部的河流冲积软土、湖沼和海底极软的沉积土,以及河道两岸的超软吹填土,甚至新近沉积的淤泥等。一般采用的固化剂均为水泥浆和石灰粉。1967年,瑞典BPA公司提出粉体喷射搅拌法(Dry Je
18、t Mixing)加固软土地基,即将生石灰与粘土原位搅拌以形成具有较高强度的石灰柱体,这标志着粉体喷搅技术的诞生。1971年瑞典的Lindent-Aliamt公司进行了第一次石灰桩的试验。1974年该技术正式获得专利,并进入工程实践。而同在1967年,日本运输部港湾技术研究所也在开始研究用于石灰搅拌的相关机械,使得这一工法在1974年开始用于软土加固。在施工技术上日本人逐渐地超过了瑞典人,形成两套施工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施工机械。一类是使用颗粒状生石灰的深层石灰搅拌法,即Deep Lime Mixing;另一类是粉体喷射搅拌法,其形成的柱状体从外观上看类似于桩,故而简称粉喷桩。近十年来,深层搅
19、拌法加固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按照固化材料的种类可分为水泥系深层搅拌(喷射水泥浆或雾状水泥粉体)和石灰系深层搅拌(喷射雾状石灰粉体)等;若按喷射材料的形态可分为浆液喷射深层搅拌(喷射水泥浆等)和粉体喷射深层搅拌(喷射雾状石灰粉体或水泥粉体、石灰水泥混合粉体等)。粉喷桩的历史并不长,它是在搅拌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种工法合在一起,有时被称为深层搅拌法。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机械的原位搅拌,将原粘土的原状结构破坏,再用石灰、水泥等粘结材料,以粉状或浆状喷入深层软土,形成新的复合体,最终提高了基础结构的整体强度。粉喷桩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基的处理,粉喷桩在施工时常用的粘结材料有石灰、水泥等。随着现代
20、大型工程的增多,对地基要求不断提高,粉喷桩大部分采用水泥作为凝结材料。深层搅拌法对于处理有机质土、粉质土和粘质土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由于深层搅拌法施工速度快、无振动、无噪音、无地面隆起、不排污、不污染环境及对相邻建筑物无不利影响等,所以粉喷桩在地基加固、基坑支挡结构等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公路的大量修建,在我国各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粉喷桩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软基处理中。实践证明,喷粉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沉降量及工后沉降量,与其它软基处理方法相比,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粉喷桩处理软基在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尚不完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它
21、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致力于这项技术的开发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1977年由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和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室内实验和机械研制工作,1978年底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双搅拌轴、中心管输浆、陆上型的深层搅拌机,1980年在上海软土加固工程正式采用并获得成功。1980年初,天津市机械化施工公司与交通部一航局科研所等单位引进开发成功单搅拌轴、叶片输浆型深层搅拌机。1983年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开始进行喷石灰粉搅拌法研究,并获得成功,不久应用于喷水泥粉深层搅拌。目前深层搅拌法可分为喷浆深层搅拌法合喷粉深层搅拌法两种,其中喷浆深层搅拌法在建筑地基处理中应用较广,而喷粉深层搅拌法则在道路工
22、程中广泛应用。(3)工程应用情况深层搅拌水泥土桩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国外的深层搅拌机械采用了高新技术,实现了施工监控的自动化,确保了施工质量,目前尚未见到失败的工程例证。其工程应用中,设计方法比较保守,置换率高达4080,桩体设计强度取值一般不超过0.6MPa。深层搅拌水泥土桩在我国应用10余年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形成了我国的特色。深层搅拌桩率先用于10层综合楼的地基处理,大量用于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物地基处理以及道路工程中。根据我国国情开发的价格低、机型轻便的搅拌机械,在软土地基加固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0年代,我国的水泥土桩发展进入高潮,除西北、西南、东北边远地区以
23、外,其它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都有应用的实例,尤其以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应用最多。冶金工业部、建设部以及专家、武汉、上海、福建、天津等先后颁布了行业规范及地区性规范(规定),成为当前深层搅拌水泥土桩设计和施工的依据。目前,国内已有粉喷桩加固软弱地基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铁道部于1996年2月26发布,1996年4月1日实施的“四化建设喷搅法加固软弱土层技术规范”(TB10113-96),为铁道部行业规范。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于1994年12月颂布,1995年4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标准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关于水泥土搅拌法章节,将搅拌桩分为“干法”和“湿法”.除施工不同外,其设计和质量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8697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