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
《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千利休“侘茶”的生活意义华中科技大学摘 要在当代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日本民族不仅创造出一个个让人惊叹的经济“神话”,也以其追求极致又极为嬗变的独特民族性格,形成神秘又独具魅力的国家形象。作为与日本国民性格构成密切相连的日本茶道,最初起源于我国隋唐时期的抹茶道,现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如今的日本茶道在形式上虽发展出众多流派,但究其本质仍相通于四百多年前的千利休“侘茶”。艺术源于生活,其生命力也由人们的生活需求决定。“侘茶”思想得以确立,不仅与千利休本身的茶道修养,也与其所处战国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二战以后,千利休的“侘茶”重新被日本茶道界提出,显然也是因为有一定社会意义和心理诉求为
2、背景。本文从东方文化视角出发,以千利休的生平、著作、茶道影响等为主线,透过千利休创立“侘茶”的社会背景,藉由其著作表现的“侘”思想,条分缕析“侘茶”的“人和”与“物和”,得出千利休“侘茶”实际上是活动化、形象化的“日本论语”,即“侘茶”将民众应当具备的生活意识、道德精神融入强调程式与规范的日本茶道仪式中,通过不断重复实现“知行合一”。同时,本文回答了“侘茶”与禅学出世思想的差异,指出“侘茶”在“茶禅一味”之外更具生活意义,可能亦是日本人“生活即修行”国民观念的源头之一。进而推测先于武士道精神草创的“侘茶”精神,虽未似前者被广泛重视,但与武士道相反相成,造就了日本独特的二元国民性格。最后将当代日
3、本茶道与历来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化对比,提出因产生背景、发展环境、精神内涵等等差异,以完全摹写日本茶道来发展中国茶文化或者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是不恰当的。需要借鉴“侘茶”的是如何将精神与仪式结合的,从而把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寓教于行的形式传达出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风尚。关键词:日本茶道、侘茶、千利休要 旨对日本茶道精神进行区别化定位,并以千利休“侘茶”为分析切入点;通过详细描述千利休草创“侘茶”时,茶道发展阶段和社会历史背景,指出其创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依据“侘”词义的历史变化和对比其老师武野绍鸥解读“侘”,不以极端化而是动态化的视角来构建千利休“侘”思想的基本框架。根据千利休关于茶
4、道的和歌集利休百首阐述“侘茶”基本精神,抽离出“茶道四谛”的“和”,分为“人和”与“物和”,并提出“人和”实际上是种朴素的因材施教观;通过后人辑录的南方录来探讨茶室、茶庭与茶道具中透出的“物和”,得出简素化的茶事与茶物是千利休传递自身思想观念的、符合当时日本社会诉求的外在举措; 探究千利休“侘茶”在当今日本社会仍然广为民众推崇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分析日本国民的二元性格;提出我国今后在研究以千利休“侘茶”为主流的日本茶道,以及其他艺术存有时,应当更关注其共通的精神本质和对生活的积极意义;通过借鉴日本文化传播模式,构建适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系。目 录摘 要I要 旨II目 录III1.引言12.
5、千利休“侘茶”简介22.1“侘茶”与日本茶道22.2千利休其人22.2.1“织丰”茶师千利休32.2.2信长与秀吉的“茶头”43.“侘茶”的内涵分析53.1“侘茶”的“侘”63.1.1“侘”一词的释义63.1.2绍鸥与利休的“侘”73.2利休百首简介83.2.1利休百首的由来83.2.2利休百首的基本精神93.3“侘茶”中的“四谛七则”103.3.1茶道四谛之“和”与“人和”103.3.2“七则”与“前、后、总”礼123.4“侘茶”仪式的“人和”134. “侘茶”的“物和”144.1茶室与茶庭144.1.1茶庭144.1.2茶室154.2“侘茶”的茶道具164.2.1千利休与茶道具174.2.
6、2茶勺“泪”185.“侘茶”的生活意义195.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侘茶”与武士精神相反相成195. 2闹市中的山居小屋动中取静、向内探索205. 3“侘茶”的生活“禅”工作就是修行206.千利休的“侘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216.1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性226.2“侘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23注释25参考文献27谢词291.引言日本茶道被认为是日本纯文化的重要体现,与日本文化中的其他部分密切相连。自二十世纪初,英文版茶书(冈仓天心 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提倡“现在正是东方的精神观念深入西方的时候”。)出版伊始,日本
7、茶道逐渐成为世界一窥探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今在众多日本茶道流派中,与强调华美的书院茶相对、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侘茶”成为主流。可见,了解了“侘茶”的精神内涵,就意味着从一个侧面把握了日本的国民性格。然而,国内对日本茶道的研究多集中在外在形式与“禅”意,如描述“和敬清寂”在茶道仪式中的表现,或偏向阐释“茶禅一味”的禅学思想,而把“侘茶”直接转译为“闲寂茶”、“空寂草庵茶”。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如果“空寂”是日本民族的独特审美意识,那么对审美观不同的其他民族,又应当如何看待仪式纷繁冗杂的日本茶道之美;如果“侘”仅仅是“枯寂”佛学,那么与佛家滥觞地的印度“苦修”精神相比,同样的“空”、“无”不
8、同在何处;如果“侘”是日本国民性格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对普通民众又有怎样的社会生活意义等。因此,有必要对“侘茶”的精神内涵进行综合分析。在日本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作为日本茶道形式和“侘”精神的最终确立者,被誉为“日本茶圣”、“日本茶道始祖”的千利休,在日本茶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千利休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大量学术著作、小说和电影中,持续影响着当今日本国民。 本文尝试以当代日本茶道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终点,而以四百多年前日本茶道草创时期的千利休“侘茶”为起点;透过千利休的生平与所处时代背景、对茶道精神与仪式的见解等,来探寻 “侘茶”的深层含义;不拘于“茶禅一味”的佛学观,而是围绕千利休生平、“
9、侘”、“侘茶”的“是什么”与“为什么”,来挖掘“侘茶”存在的现实意义,如日本国民性格中的生活修行观、与武士道精神的联系等,并探讨其存在形式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2.千利休“侘茶”简介2.1“侘茶”与日本茶道在日本,“茶道”一词的出现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此前,日本民族对吃茶的称呼主要是“茶湯”或“侘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茶道”或“数寄道”的说法,但流传不广。其中“数寄道”仅出现在千利休时期前后的较短时间内。现在,日本国内对茶道的习惯称呼仍然是“茶湯” 本文为叙述方便,以“日本茶道”而非“茶湯”来统称,按照形式可分为崇尚形式的豪奢书院茶和茶室面积四畳半以下的素朴“侘茶”。后者不仅是当今日本茶道
10、的主流,在广义上也就是千利休茶道体系的全部。此外,根据日本茶道中的“真、行、草”三种级别的定义,“侘茶”当对应于“草”级茶。可见,相比用“茶道”或“茶湯”,用“侘茶”来定位与分析千利休的茶道思想更加合适。众所周知,与我国的传统饮茶习惯相异,虽然也存在类似的“煎茶道”,但日本茶道的“茶”就是指能边饮边吃的翠绿色抹茶。简言之,日本茶道是将精制的茶叶用茶磨碾成粉末状的抹茶,再将这种抹茶放人茶碗里,注人热水后用茶筅搅拌的过程和相应礼仪。可见“侘茶”显然更贴近日本茶道的内在神韵。而探讨这种独特饮茶形式的产生,就需要追溯到活跃在四百年前的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1534-1582),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
11、战国大名。、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时代的一名茶师以及他提倡的茶道精神。2.2千利休其人在“织丰时代”,茶师千利休与今井宗久 今井宗久(1520-1593),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茶道大师与堺市的富豪。、津田宗及 津田宗及(-1591年),堺的茶道家、富商。并称“天下三宗匠”,在当时就被尊称为“天下一宗匠”,位列日本茶师之首。在现今的日本文化生活中,体现其审美观亦冠以其名的物品数不胜数,如“利休灰”、“利休豆馅”、“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等。一位茶师能够形成如此持久的
12、影响力,实在值得深思。审视千利休的生平,他极高的茶道技艺和人格魅力固然引人赞叹,但也需同时参照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就像“英雄”与“时势”,向来都是相互造就的。 2.2.1“织丰”茶师千利休千利休(1522-1591)出生于今大阪府堺市的一个咸鱼商家庭,幼年名与四郎,19岁时改名为宗易,号抛筌斎。早年曾向北向道陈 北向道陈(1504-1562),书院茶茶师。修习由“唐式茶会”演变而成的“书院茶”,后拜村田珠光 村田珠光(1422-1502),被后世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的弟子武野绍鸥 武野绍鸥(1502-1555),为茶坛名人之一。为师,修习“草庵茶”。另一说是,在向武野绍鸥求教前
13、,千利休就已师从禅僧村田珠光,因此深得“茶禅一味”内蕴。63岁时在京都禁中小御所举行的茶会上,千利休才被正亲町天皇御赐“利休居士”之号。这个称号采自大德寺春屋宗园的语录,其意思是“名利共休”或“名利顿休”。值得一提的是,在千利休之前,作为日本茶道开山者的村田珠光就创立四张半榻榻米的“草庵茶”和“茶禅一味”思想(姜天喜等2009)。“村田珠光得到一张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僧,禅门第一书碧岩录的著者的墨迹后,领悟到 佛法存于茶汤之中,便把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余悦
14、2002) 曾作为连歌师的武野绍鸥也将和歌引入茶道,提出了茶汤的真意在“侘”。(伊藤古鉴2006)他在侘之文中说“ 侘是真正的真深之心,以此为旨,诗句、茶道知量禅味,实为格言故,爱奇货珍宝,选精好酒食,或乐于建茶室结构,摆弄庭木泉石,游乐设施,乃与茶背道而驰惟有专于茶道修行,方为茶道本愿,点茶全在禅法,功夫在了解自性。”芳贺幸四郎认为,千利休深化了“侘茶”内涵,真正使茶道具的“和物”取代“汉物”,促使“侘茶”从武士阶层扩展到平民阶层,即确立了茶道“侘”精神和使茶道生活化。因此,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及体系被称为“侘茶”。在千利休剖腹离世后,中间辗转崎岖。到他的三个后人分别继承祖业,承袭或创立了茶室不
15、审庵、今日庵、官休庵,并分别称为“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被茶道界统称为“三千家”。其中“里千家”是当今最大的日本茶道流派。除三千家外,日本茶道流派还有远州流、大日本茶道学会等许多流派。各流派虽在风格上各具千秋,但茶道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大同小异。有时流派差别仅在仪式步幅或茶巾颜色。由上可看出,千利休对茶道上的贡献主要是,他将原本局限于贵族或僧侣的日本茶道塑造成了可以供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侘茶”。具体措施就是在精神上给日本茶道注入新内涵,在外在表现上选择简素的茶室、茶道具、茶仪式等,而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所在。2.2.2信长与秀吉的“茶头”相较而言,中国历史上向来就不缺少起初仅限
16、于贵族或某些特定社会阶层、后来被推广到民间的艺术文化形式;也不乏自成一家、使“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的艺者雅士。纵然千利休“侘茶”促使茶道成为日本国粹,但若对一门纯艺术而言,拥有如此大影响力着实突兀。因此,“侘茶”成长的外在因素不容忽视。千利休生活的时代正是战乱频发、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开始交融的日本战国时期,与追求精神宁静平和的“侘茶”精神迥然相异。此前在日本平安时代,由中国传入的饮茶文化就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中国唐文化的雅事。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1185-1333),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从宋朝传回饮茶方法,把茶作为一种救命灵药,为寺院僧侣所利用。在室町时代
17、 室町时代(1338-1573),是日本史中世时代的一个划分,名称源自于幕府设在京都的室町。,贵族书院茶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在新兴的武士阶层和富裕阶层中流行(滕军1992)。即,茶在流传入日本之始就与中国平民茶不同,在贵族中象征地位和修养,在僧侣阶层是神秘药材,后来对武士就是炫富与娱乐手段。在室町幕府逐渐衰落时,武士阶层开始把握政权、占据主要统治地位。如同中国的开国皇帝总要编造神话故事来说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统治阶层更替可能引起的隐患,也需要能有稳定民心、广受认同的精神文化。如此,原先作为上层文化标志的茶道也渐成为武士阶层的教养要求。“当时上至幕府将军、下至各诸侯国大小领主都会聘请著名茶人为茶
18、道老师,学习、推行茶道。”(滕军1992)作为当时茶道第一人兼巨商,千利休成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也就理所当然。据考证,到1570年为止,千利休曾和武将织田信长交好,至1573年左右,在日本妙觉寺中担任织田信长的 “茶头” 原指佛前奉茶奉水者,也指即专职献茶和煮茶待客的人,这里可以视为茶道方面的老师。而织田信长又把茶道与政治融为一体,以掌握茶道代表控制中央政权,用赏赐所收集的名贵茶道具来笼络人心。深究茶道能与政治相连的原因,一方面如赵方任(2002)所述“茶道所提供的禅的境界既可为随时面对死亡的武士提供一块暂时的心灵乐土,使他们能勇往直前,还可以化解武将们野鄙粗放的习性,这对将来统一后
19、治理国家将大有裨益,因此织田信长积极鼓励部下学茶事茶。”另一方面,在1582年“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杀后,已经62岁的千利休受到丰臣秀吉赏识,成为丰臣秀吉的“茶头”。相比织田信长更甚的是,丰臣秀吉将举行茶会和参与茶会的资格作为对部下的奖赏,把茶事提到了荣誉层面。这种荣誉化的茶事,对社会文化无疑具有了形成某种价值取向的条件基础。追随丰臣秀吉的时期,千利休完整确立“侘茶”思想,也走到了茶道艺术的巅峰。1591年,因政见和艺术见解均背道而驰,被丰臣秀吉赐死的千利休,在京都聚乐第霞屋町的私邸剖腹自杀。千利休之死也为“侘茶”蒙上传奇色彩。商人出身、后为僧侣的千利休却被赐与武士礼法的切腹,说明在当时千
20、利休的个人地位远不止一个茶师。同时,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将茶道当成政治工具使用、并不遗余力地扩大影响力的背景下,千利休的“侘茶”不再是纯粹的禅门修行,而与世俗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可见,千利休“侘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受到各个阶层的追捧,与其他历史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比如贵族、僧侣赋予茶事上的高雅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将茶事茶具奖赏化,千利休本人则集名僧侣、巨商、“茶头”于一身。在这些因素渐淡的当代日本社会,千利休“侘茶”为何同样处在重要地位,仍值得细究。有人说“如果不是茶道,如今摆在日本料理旁边的可能就是可乐”,那么日本茶道与附着于可乐上的文化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对现在日本社会风貌的形成有何影响,尚
21、需深析千利休“侘茶”的精神内涵。3.“侘茶”的内涵分析“侘茶”的精神内涵就是千利休茶道思想的产物,也是其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源头。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侘”一词从何而来;千利休的解读与更早提出“侘”定义的武野绍鸥相比有何不同;怎样解读经千利休改动并成为茶道“四谛”中“和”与“侘”的联系等。3.1“侘茶”的“侘”3.1.1“侘”一词的释义日本文字的产生是古代日本人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几百年间,尤其是在万叶和歌的创作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照搬”到“和化”的两个阶段(吕莉1991)。从中国汉字角度看,“侘”初见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九章的“侘”字,主要用于表达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人生际遇上的
22、愁苦。“侘”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失意的样子,现代汉语中已不大使用。在日语文献中,“侘”字初见于万叶集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最初主要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悲情爱恋而不得之情。平安时代后期的“侘”还发展成为反映对生命受压抑的不满和优郁,但又无可奈何、只好认命的沮丧心境(叶渭集、唐月梅1993)。根据张建立(2009)的归纳,目前日本茶道学界存有三种对“侘”较有代表性的界定。第一种是以唐木顺三(1973)为代表,以将军足利义政 足利义政,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的政治失意为典型,认为整个日本曾出现过一种“侘”的社会现象,即一种贫寒落魄者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状态,其追求的也不过是一种相对贫
23、困的情调之美。第二种观点完全否定“侘茶”的“侘”中具有的贫困、愁苦等消极意义,是一种被赋予了积极价值的理念。这种观点也是教授茶道的师傅们长期以来主张和支持的观点。第三种从文献考证的角度看,有的学者通过考察“侘”在茶书中的使用情况,断言日本茶道重“侘”的精神是1930年之后的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茶道家元、禅学者及京都帝国大学史学科出身的学者乃至其弟子们的倡导下,“侘”才成为茶道的精神理念(铃木贞美等2006)。上述所谓三种界定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过分否定,将“侘”等同于“无”;一种又过分追求积极意义,且与日本茶道发展紧密相连。但若认为千利休的“侘”就是这二者之一,仍存在较多疑问。一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浅析 千利休 生活 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