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编号 _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摘 要 人人都必须学有用的数学,数学不应再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她就在我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于生活事实之中。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生活实际、 目 录引言2一、让数学回归生活3(一)情境生活化,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3(二)过程活动化,体味身边处处有数学3二、让生活走进课堂4(一)、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4(二)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5三
2、、结语5四、参考文献6引 言“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广泛数学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具有效呢?我们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因此,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距离,为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
3、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学生引导到 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寻找数学的“源头”、“真象”,领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一) 情境生活化,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
4、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 中愉悦地学习,感受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乐趣。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当学习 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更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例如,一年级教材“快乐家园”一节,选取了学生自己的家园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为使情景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家园”图这一情景进行了大胆地改造,先取本地学生熟悉的景物入画,使其更符合我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真实、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活
5、动,不仅正确的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大小及其基数与序数的意义,而且初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愉悦,经历了构建简单数学模型的过程。再如学习二年级元 角 分我模拟买卖货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分角色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活动,让学生先叩开了记忆的闸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喷薄而出。同时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就让教材内容“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二) 过程活动化,体味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习是学习
6、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生活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串成几
7、串还余几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 “数学就在身边”的亲切。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
8、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一)、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回答一周有几天?这7天是按什么规律出现的?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从中体会,一周7天总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出现,循环不断,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此类的现象,学生找出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太阳东升西落等等,在学生对一系列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感受中,轻松地理解了“循环”这个抽象的概念。又
9、如: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带领学生到学校门口的公路边统计十分钟内各种车辆行驶情况,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明白了统计的方法和要求,对统计的作用有了更深的印象,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二)、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
10、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秋游的实践活动课,由于时值秋游季节,而学校秋游方案迟迟未定,于是我请学生通过上本地旅游网站查阅资料,打电话咨询有关景点选择值得一游的秋游地点,并设计一套秋游方案,供学校参考。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订方案的所需资料,诸如团体门票价、包车价格等,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制订方案。最后,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
11、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包车时根据学校学生数,大小车搭配;学生身边带多少钱,怎样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己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06年12月15次版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詹振权 方善森主编教育学M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20054、黄建弘 编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