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doc
《毕业论文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一)摘要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土地资源管理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土地使用制度面临着不断规范和完善。本文通过运用理论和实践资料就土地整理的背景、现状、及对未来发展道路进行分析,揭示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整理;城镇化;家庭联产承包制;规模经营(二)目录1 前言22 我国当前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的背景分析22.1 生存空间压力增大,耕地数量锐减,粮食安全受到威胁22.1.1 城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32.1.2乡镇企业用地利用率下降。32.1.3农村住宅用地超过
2、控制目标。32.1.4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数量较多。32.1.5违法用地屡禁不止。32.2 农田基本建设减少,农业投入下降,抛荒闲置土地增加42.3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存在弊端42.4 土地整理取得显著成效43 土地整理现状与当前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分析53.1 土地整理现状分析53.1.1对中低产田改造。53.1.2废弃窑场整理。53.1.3未利用土地开发。63.2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对土地整理的影响63.2.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滞后,不利于土地整理的产权调整63.2.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力度,整理后的农业生产现状难以得到显著改善63.3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
3、镇化73.4土地整理对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83.4.1建设标准农田,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发展83.4.2治理“空心村”,拓宽用地空间,促进城镇化83.4.3实现优势互补,开辟脱贫途径93.4.4建立新的产业,培育起增长点103.4.5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体制改革104 我国未来土地整理及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发展104.1 处理好土地整理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104.2 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114.3 建立农村土地资产经营机制,为土地整理扩大融资渠道11(三)主体部分1 前言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尤为明显。过去一直影响
4、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分散、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加入WTO后,随着农业贸易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这些制约因素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作物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多数地方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作业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这与国外在各个农业生产环节中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下的农场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很难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土地整理就是调整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归并田块,整理农村宅基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为解决“三
5、农”问题奠定基础。2 我国当前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的背景分析2.1 生存空间压力增大,耕地数量锐减,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城市的发展过去一直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式”道路。据统计,19861996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59.7%,而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仅19911995年我国每年减少耕地约约980多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超过320万亩,占耕地减少总量的32.6%。建设占地中,国家建设、集体建设、农村个人建房的比例分别为55.84%、31.96%和12.20%。国家建设中城镇用地最多,占40%以上;从耕地占用的地域分布看,按占用耕地的绝对数量统计,东部地区大于中部,中部地区大于西部。从近几
6、年情况看,我国耕地减少问题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城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加快小城镇的发展”这样一个政策,这就导致了我国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到1996年底,我国城市数量从原先的321个增加到666个,城市人口由2.29亿上升到3.78亿。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必然要增加,问题在于不少城市规划面积偏大,建成区面积扩展过快。“八五”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年扩大1015平方公里,全国有400多个城市超过城市人均用地上限100平方米的标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人均占地142.6平方米,分别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1.9
7、1倍和1.62倍。2.1.2乡镇企业用地利用率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镇企业积聚在城镇的占8%,其余绝大部分分散在乡村。这些企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落后,建设时大量圈占耕地,使土地利用率下降约30%。2.1.3农村住宅用地超过控制目标。我国80%的人口为农业人口,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建房热”,居民点用地迅速增加。目前全国农村住宅用地已达2.4亿亩,超过了2000年规划用地2亿亩的控制目标。2.1.4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数量较多。1987-1995年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共达4259万亩,占同期我国耕地减少总数的55.7%。其中: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耕地改园地与挖鱼塘分
8、别占40.3%、25.3%和34.4%。1986-1995年,全国园地面积由0.85亿亩增加到1.59亿亩,增长86.5%。2.1.5违法用地屡禁不止。个别地在下放土地审批权和土地审批中化整为零、越权批地屡禁不止;乡镇企业用地管理薄弱,报批率低;农村个人建房、取土烧砖、修建公路缺乏规划和控制;一些地方还出现非法买卖、擅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根据有关专家预测,按照我国现有耕地数量和农业生产技术,充分考虑粮食产量的增长潜力,同时考虑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粮食供求差将不断扩大,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2.2 农田基本建设减少,农业投入下降,抛荒闲置土地增加从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
9、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看,从五五到八五之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1999年最高时也不过6.1%。另外,由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成本高,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粮食价格低,务农比较效益差,弄名对农业生产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增强,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加速发展,城市人口非农化加快,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户对农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急剧减少,重用轻养和摞荒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2.3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存在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农村集体所有和农户长期承包使用,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基本形成了“农村居民点+家庭责任田”的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
10、平,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使土地的原始生产潜力迅速释放,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的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以计划体制为背景的土地制度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这种小农经济不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直面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土地整理走内涵挖潜的道路。2.4 土地整理取得显著成效自1998年实施土地整理以来,各地大力推进以补充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的农用地开发整理。至2003年累计补充耕地2889万亩,31个省(区、市)逐步做到了当年耕地占补平
11、衡,全国同期补充耕地面积大于建设用地与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全国基本农田稳定在16亿亩以上,保证了粮食安全。同时各地在土地整理的同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有力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改善了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正是在以上各种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的战略思想。即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通过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调整农地产权结构,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集中,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基础;通过内涵挖潜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土地质量,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为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一个良好的土地环境。
12、3 土地整理现状与当前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分析3.1 土地整理现状分析以合肥市为例,自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56776亩,其中长丰县21224亩,肥西县15461亩,肥东县18798亩,原郊区1291亩,累计可获得土地整理资金2.5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合肥地区土地利用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土地利用潜力各不相同,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逐年下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按国家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的要求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制度,分析市情和地貌特征,发现合肥地区土地整理尚有较大潜力可挖。3.1.1对中低产田改造。长期以来,合肥的土地以粗
13、放经营为主,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还不利于土地经营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发展。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这种弊端日益突显。目前合肥地区耕地总面积中尚有低产田占26%,中产田占48%,水域占土地总面积20%,但利用效益低,灌溉能力差,由于库浅渠漏工程不配套,全区农业多数年份非旱即涝。若对这部分土地进行整理可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约50万亩。3.1.2废弃窑场整理。合肥市有268座窑场,占地约30000亩。大量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而且对环境有破坏。因此需要加强整治力度。3.1.3未利用土地开发。合肥地区目前未利用土地面积742756亩。其中荒草地为81164.3亩;田坎651023.4亩;裸岩404
14、0.2亩;其他未利用土地包括污染地、生产破坏地占6528.3亩。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5万亩以上。除此之外,合肥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且结构不合理,是土地整理的重点。3.2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对土地整理的影响土地是农村、农业、农民关系的纽带。历史证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合理与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前我们面临着人多地少的问题,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为重要。土地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告诉我们必须走内涵挖潜的道路,通过土地整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归并田块,整理农宅,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安全,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我国现行农村土
15、地使用制度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30年稳定不变。这就导致在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农地整理时会涉及到各农户之间的产权关系;同时,农村现行的土地产权结构也会对土地整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土地整理效益与农民利益的关系。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定和维护了农村土地承包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了特别规定,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农村土地整理拓展了思路。3.2.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滞后,不利于土地整理的产权调整土地整理过程中田块的规整合并、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的更新调整、村庄和工矿建
16、设用地的搬迁等无不涉及到土地权属的调整问题,涉及到各权属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土地产权调整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是影响农地整理成败的关键。但1988年至今,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分三级所有,但因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与发证工作滞后。这就意味着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没有法律凭证,不能依法确认和登记,从而给土地整理的实施带来难度,易引发土地权属纠纷,影响到农民的利益。3.2.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力度,整理后的农业生产现状难以得到显著改善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户均耕地8.11亩,人均耕地2.11亩,分户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土地整理要提高农业生
17、产效率,以整理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措施之一。但从目前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缺乏动力,且流转不规范。其主要原因:首先农民无法从农地流转中获得相应回报;其次农民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恋土情节;三是土地流转往往是私下签订合同或是口头协议进行,没有经相关部门依法审核登记,流转双方易发生协议纠纷。整理后的农地若仍维持小户分散经营,将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将难以实现规模经营的效益。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3.3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土地整理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产业化经营效果如何还取决于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和广大农民的配合情况,而这都与土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土地 整理 农村土地 使用 制度改革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