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设计)word格式可编辑.doc
《某某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设计)word格式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设计)word格式可编辑.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序言现代城市环境已经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市民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追求,亲近绿色环境的渴求,追求宜人空间的梦想使得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形式日益丰富。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梅瑶炯,2006)一 、苏州文昌公园的开发背景(一)城市概况1、位置: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2、人口: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3、区划: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
2、、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4、历史: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
3、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二)气候条件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二、 规划设计依据及原则(一)设计依据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苏州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二
4、)设计原则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2、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
5、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综合协调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4、文脉传承原则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
6、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5、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涂芳,2008)(三)苏州市文昌湿地生态公园用地分析1、区位苏州市文昌湿地生态公园位于苏州城西北部高新区浒关镇,占地约44公顷。西毗邻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东近沪宁铁路,西近312国道,东、南、北三面环长和路,西南方向可眺望真山山景。2、与周边地块的关系根据
7、2002-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苏州市文昌湿地生态公园东面隔城市道路与农业用地相邻,西面隔运河、南面隔城市道路与居住用地相邻,北侧隔城市道路与工业用地相邻。3、地形地貌原基地环境地势平坦,原为造纸厂用地。现造纸厂建筑全部拆毁,内有多处房屋建筑,为临时建筑。 基地内有河流一条,有多处农田、村庄。基地内原有路网多纵横交错。三、规划设计构思与理念(一)设计构思流淌的精神,重现的清漪。三个色彩墨、白、绿(二)设计理念1、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归属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往往可以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使人在生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自然美和人性美通过湿地景观的艺术美而交融契合其精神文化生态和
8、自然生态是互补共生、相与融和在一起。因此,这种“自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最佳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归复。2、基于生态文化景观的美学视野创造一处从美学上讲富于变化的环境,使人们渴望接触自然的感觉最大化。同时,对生态美的认同,不仅改变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提高了都市人的生活质量(王浩,2003)。以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为城市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审美原理,也可以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一种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生存的新型景观模式。当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发展的单一化、标准化、机械化,拒绝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的同时,对景观的认识程度以及当代景观设计的功能体现更多的集中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观
9、即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设计理念,已经融入今天所倡导的城市生态文化设计之中。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要使公共景观更好的为人服务,更好的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景观的大小和美观,应当更多的去追求景观的适度设计,我们应充分研究人的本性,了解人体活动的各种功能尺度、了解人的行为心理、了解设计受众的审美情趣。(Jolande W,1998)3、“公众参与”性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己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本湿地公园的设计项目丰富,利用各种形式和功能的引导性使群众体
10、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乐趣,比如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城市空间,保护与再现湿地景观特色,设置游乐场、露天广场、植物园、戏水池、展览馆等等有利于市民交往的情感场所。特别在交通组织方面,湿地公园的游览路线一方面本着保护湿地景观与物种的原则,固定线路,控制游人的活动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自然生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湿地资源,组织公园的游览路线或引导性参与,使游人在湿地栈桥中行走、游览,从而贴近自然到体会水生植物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变换着色彩和群体的组合。4、人文关怀在本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身体及心理需求,通过景观设计元素与人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特别是考虑到儿童、老年
11、人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这种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取向,是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城市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设计更趋于合理、亲切和人性化。5、场所精神城市景观不仅是一个视觉可见的物质性场所,而且还应成为人们精神心态和行为活动的载体,这种场所精神使得人们体验到一个地方那些超出物质的和感官上的特征的东西,并且能够感到对这个地区精神上的依恋。它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景物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公园经常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6、视线设计当代景观要求视线设计在空间上具有延展性、在时间
12、上具有流动性,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自然湿地,包含着公园的赏景游览功能,因而在景观营造时,通过适当视线设计有目的地对游人加以引导显得十分必要。不管是城市广场还是居住区绿地,不管是大尺度的规划还是小尺度的细部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游走于里面的人,景观对象应首先尊重并满足人的视觉原则,否则,设计的人性化、以人为本将无从谈起。本设计中将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对景、框景、借景等艺术手法,或利用地势的远近高低形成层次对比、在景观特色区开辟透景视线等方式来考虑景观的主、配景形式、功能、艺术上的视线需要,此外通过植物的配置体现步移景异、四季变换的观赏特点,能够使视线随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变化。7、景观小品设计湿地公园内
13、应设置尺度亲切、造型自然、富有野趣的景观小品,不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加强和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人性化的特性,而且能够展现城市湿地景观和地域文化风貌,增添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比如在规划设计时,考虑湿地地势多为平缓低洼,少有起伏,难免单调。因此,随地形及景色之变化,采取分段聚集,利用木栈道、码头、亲水平台等构筑物将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在总体结构上讲求起承转合,疏密有致,轻重急徐的韵律,呈现清水涟漪、林茂花繁、绿野松啸的自然环境。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景观小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亲和性,对于游人而言即可接受性和可接近性。设计中,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
14、参与性项目,如观鸟棚、眺望台、浅水戏憩,休闲凉亭、以栈道和自然石小路贯穿林中等等,让人与自然环境进行亲近接触,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文化体现。此外,各种公共设施的设置,包括对其布局、材料质地、形式、尺度等因素的考虑,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关爱思想,无一不显示出一种温馨和睦的情绪和浓郁融洽的情感。四、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景观设计城市景观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然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由于缺少深层次人文背景的挖掘,城市地方和传统特征开始弱化甚至消亡,景观也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与特征。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生态城市的潮流中,生态文化建设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苏州与水的关系源远流长
15、。苏州因水而生,活在水中,对水有不可磨灭的情感。苏州的历史也是水的历史。这座城一直是与水相处共生中进步发展的。水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代苏州人,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苏州的山塘不过百里,岁月却已千年。苏州历史在水中或到了现在。苏州的水网密布,形成水巷,便也成为了交通方式之一,街道的一种形式,体现着这座城的风貌。而苏州的古典园林那一处处的含蓄与兼容,更是体现了苏州精雅文化与水的内在联系。 地域的空间模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对于苏州,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她已贯穿整个苏州的文化,影响着每一代苏州人,渗入了人们的血脉,也成为这座城的灵脉。改善水,也就在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改善了苏州人的生活。以
16、苏州水乡的三个色彩为主题的引入粉墙为白,黛瓦为墨,碧水青树便是绿。功能分区墨色的历程、白色的印记、绿色的生态(一)墨色的历程以老黑白照片的墨色和苍桑的感觉归于这个色彩,由于表现水与苏州的历史过往,共处经历,以引起人们对与水相处的反思。人与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最初是崇拜、赖以生存。水给人生的希望。没有水,人类难以生存,因此居无定所,随水而居。水又带给人死的恐惧。水灾的肆虐带走人们的生命,给人以渺小无助的感觉,从而对水的崇拜、敬畏油然而生。进入农业文明后,人们借助工具在饮水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和运输功能。人们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在江河湖海中养殖鱼虾蟹以休养生息。修建水坝对水进行控制和利用,建造
17、船只进行运输。从农渔时代到工业时代,人们与水的关系发生变更。农业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被冰冷的工业代替。在水量充沛的苏州,曾经灌溉万亩良田、倾注万千鱼塘的水似乎变得次要,在利益面前值得牺牲。这个分区呈现这段人与水共处的历史,以墨色勾起人们的回忆与反思。思考以利益而忽视和牺牲水是否值得的问题。忘记过去就是失去未来。人总是在不断分析过去行为,在反思中继往开来。这个分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水的入口广场运河之水从这个入口进入场地,变做涓涓细流汇入湿地。在这个广场上,人们面西而观运河未入园中的开阔水面,面东而观进入园中的另一种水形态,形成对比差别。2、公园的次入口广场人流在这个入口进入园中,与运河之水
18、在园中初次会集相见,思考与水的关系,共处之道。 这个分区当中放置设计的景观小品,如石制的刻有鱼米、虾草的雕塑,和工厂形象镂空的铁艺景墙。以期其像里程碑的作用,告知人们与水相处的每个历程。(二)绿色的生态 运用湿地密林等进行生态补偿。1、生态堤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本湿地公园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功能需求采人工湿地的结构。人工湿地护岸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某 湿地 公园 规划 设计 毕业论文 word 格式 编辑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