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赣南师范学院本 科 毕 业 论 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姓 名: 报名号: 011111100425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摘要:高觉新是巴金的代表作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贯穿于激流三部曲中的一个中心人物。作为封建时代的长子形象,他既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积极维护传统的封建秩序,又受过“五四”新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并始终对其怀着一种热爱与向往。高觉新的性格具有多重对立的因素,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新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觉新的悲剧亦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悲剧,他只不过是这场悲剧的牺牲品罢了。这一形象意义,主要不在
2、于其不幸的遭遇,而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双重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正确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觉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及其形象意义,分析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没落。它无意描绘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要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使读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高觉新;性格复杂;思想根源;形象意义; 熏陶懦弱一、觉新的多重性格30年
3、代的中国,不少人都在原有的旧家庭接触了一些新思想,可根深蒂固的旧意识,却差使他们时常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巴金的家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庭,他亲眼目睹了一件件惨事,让他对这样的家庭失望至极。后来得知长兄李尧林自杀的消息,更激起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愤恨。老家就是一个可怕的阴影,罩在了巴金的身上。于是在探索社会和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以老家为人生思考的起点,以熟悉的老家为写作素材,以自己身边的人为创作原形,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在激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灭绝人性的罪恶,宣判了旧制度必然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尖锐地批判了向旧制度,旧礼教妥协、屈从的思想“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颂扬了“五
4、四”时代的民主“激流”一代新人的诞生。而在家中,高家的长房长孙高觉新,便成了“激流”中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个清醒的懦夫形象。觉新,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得到双亲的钟爱,在私塾深受先生的赞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宁馨儿”。在中学里,他成绩优良,四年课程修满毕业时又名列第一。他对化学颇感兴趣,打算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里继续研究,并且想到德国留学深造。在学校中他学到了一些新思想。“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报纸上的新消息,讨论书报中的各种问题,信服新的理论,他应该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有作为的新青年。可命运的捉弄,他生在一个封建的旧家庭中。他从小读着“四书五经”,受着谦
5、逊有礼的家教,长辈们且用严肃正经的手段塑造着他。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高觉新,无论做什么事,潜意识里总是以这种思想为准绳。中学毕业后,他的父亲让他留在家里帮忙,他无奈地答应了,求学之梦被无情地击碎了。他父亲死后,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去履行长房长孙的义务,维护那个所谓的封建伦理秩序。为了维护这传统的封建秩序,高觉新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反抗,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因此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关系家族内部的事,他都诚心诚意地去办,以保证大家庭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兴旺。对于长辈的话,他唯命是从。他奉行的是“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以“作揖哲学”去换取别人对自己
6、的同情,以“不抵抗主义”去吸引长辈的注意,似乎“顺从”已成为他的本能。“婚姻大事该由父母做主”,于是他放弃了心爱的表妹钱梅芬,父亲却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他的命运,让他去跟一个陌生的少女结婚;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地逃婚,他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也为之屈服,以不失这个家的“体面”;爷爷生病,陈姨太请人捉鬼,觉慧不肯,是他苦苦相劝;还有他的心爱之子海儿,也因他不愿违背“一口不吃两家药”的结果,延误了病情而夭折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血泪恩怨,尽管是他不愿意见到,不愿承受的,但觉新这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反抗性格的年轻人,为了维护那个“春也似冬,秋也似冬”的封建大家庭的秩序和
7、礼教,还是一次次甘愿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在继承“家长”职务后,在艰难的“执政”过程中,觉新也逐渐看到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仇恨与斗争”,看到了在“仁义道德”面纱下掩盖着的腐败和丑恶,看到了“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的虚伪和残酷,也看清了“这个禽兽的世界”。受过新思想影响的他也不甘心人不人鬼不鬼地生活下去,热切地渴望着从大家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此,他也时常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自我谴责,悔恨痛心。他心里有着是非爱憎的界限,同情那些受侮辱受迫害的弱者,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幸福。于是,觉新也能为弟弟们的叛逆行动尽可能提供一些方便,觉慧的离家出走,觉民与琴的最终结合,淑英的离家,他都做过努力。面对帝
8、国主义的侵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深明大义,知道抗战会使民族获得新生,渴望能挺起胸膛来为国赴难,为国尽忠,但他没法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只能在“惶惑”中偷生。他活着却如一个没灵魂的躯壳。一方面他信服新的理论,跟两个兄弟在一起他就是一个新青年。另一方面,他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着,留给人们的是那挥之不去的懦弱、顺从和人性上的悲哀、凄苦。面对着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一个懦夫,一个清醒的懦夫。那么,他这种双重复杂的性格到底如何形成的呢?二、觉新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长房长孙”的地位造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儒
9、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演变,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家庭生活方面,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孝悌”二字,作为“仁”的基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以“明人伦”为目的教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而到了汉代,统治阶级为了统治思想,巩固其封建集权,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种儒学伦理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体。这种文化,对从小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中国
10、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包袱,觉新就是背着这种包袱长大的典型代表。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剧。在这个大家庭中,凡事他不得不遵守封建传统思想框定的原则,以孝为先。他总是听从作为最高统治者象征的高老太爷的安排,不管这个安排是否准确。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从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不平凡的地位,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命运。为了树立长房长孙的形象,他势必以一个当家人的身份出现在大伙面前。因此,梅芬、瑞钰、鸣凤等亲人遭受迫害,觉新从来不为他们说句话,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常事。这足以证明,封建旧制度、
11、旧思想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长房长孙的责任意识,也让他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正是由于他的这样一个特殊地位,加上他所受的教育,旧意识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就了他懦弱、顺从的性格。2、“五四”新思潮的影响造就觉新心灵上的撞击,使其在痛苦煎熬中迷惑徘徊。觉新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趋于解体,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时代,也是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新思潮争相涌现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个思想文化转型时代的颠覆宗法礼教的一场伦理革命,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纷纷对封建礼教“吃人”本性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作为制度化儒学之骨干的礼教,其以三纲之说为核心的宗法封建性伦理规范,
12、受到西方现代性思想观念的全面挑战,而丧失了其伦理正当性。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锋芒直指其宗法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而中国古典社会立基于宗法家族制度,儒教家庭伦理是一种以教悌为轴心的等级化人伦秩序。这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依附性家庭伦理,以血缘关系的温情罗网束缚人的个性和自由。马克思将现代化归结为由“人的依赖性”而“人的独立性”转型过程。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的,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儒教孝悌之说,则与个人独立主义相违,故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生活。“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提出了“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新的思想,在觉新受伤的心灵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小说
13、中有一段很典型的描述。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以及后来上海、南京两地六月初大罢市的新闻。本地报纸上又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里的文章。于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觉新从父亲肩上接过家庭担子的时候,就感觉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向他射来,也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充满了仇恨和斗争。正因
14、为他看见了封建家庭的弱点,对此有所不满,所以他就容易接受“五四”时期的新思想,常和觉民觉慧一同读着新书新报。觉新虽然生长在封建的旧家庭当中,受的更多的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但是也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是新思想注入旧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他同时受着两种思想体系的影响。在理论上他愿意接受西方新思潮,而在行动上却无法摆脱旧家庭的作派,以致在专制与压迫的面前做出妥协屈从。三、觉新形象的意义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就是表现人生价值被毁灭,受摧残的艺术,通过表现人生价值被否定来唤醒人们对否定的有价值人生的惋惜与同情。巴金的家里面就上演了一场悲剧。四川成都高公馆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礼教统治下
15、的“四世同堂”家庭,以高老太爷这个封建礼教旧制度的代表为中心。他的话在这“君君臣臣”的家中就是“圣旨”,他说一,别人不敢说二;他要把鸣凤送人,又有谁敢阻止呢?高老太爷用封建礼教为“纬”,以家庭旧制度为“经”,编织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网,捕捉着有生命力的青年,使他们变成自己的傀儡、奴隶、牺牲品。高觉新就是其中最大的牺牲者。他所受的苦难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人要深刻而持久:事业的选择是由封建家长所决定的;婚姻大事是由父母作主的;为了这个家,他苦苦支撑,愿做旧社会的傀儡、奴隶、牺牲者,埋葬自己的激情;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一切捉弄他的人微
16、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高老太爷死后,为避什么血光之灾,他亲手把妻子送到城外一破屋里生产,结果妻子瑞钰难产而死。他把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仅剩的一点安慰,一点儿幸福也归还了这个大家庭,想做奴隶而不得。觉新虽不是下人,他是大少爷,但他却是十足的“奴隶”。刚开始时,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婶婶们说打牌,即使很累他也陪着,为的是讨他们欢心;兄弟们做错事,他也一声不吭地替他们受气。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全部抛弃。其实,在当时,作者意识到像觉新那
17、样的人太多,觉新的形象实际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觉新的个性性格和处世态度的形成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使然,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一形象有其深刻的典型意义,他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又因为他的懦弱曾伤害了不少他最珍爱的人。他的懦弱,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所赋予他的,他所做的只是在履行他的职责。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懦弱和无抵抗背后是藏着他怎么样的无可奈何。封建的残余制度所产生的对人的奴化作用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痛恨的,也是我们应当思考日后如何去真正消除那些残害人的成分!正如巴金老人家自己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科毕业 论文 浅析 中的 新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5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