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墨“义利观”略论 学术论文.doc
《易墨“义利观”略论 学术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墨“义利观”略论 学术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易墨“义利观”略论 易墨义利观略论 【作 者】舒大刚 【作者简介】舒大刚四川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 梁启超先生曾论儒墨的根本对立,曰:要而论之,利之在原出于天,而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此墨学之纲领也,其与儒教之根本差异处即在于是。又说:儒墨之异同比较,有最明显之一语,即儒者常以仁义并称,而墨者常以爱利并称是也。曰仁曰爱,同一物也;而儒者以义为仁爱之附属物,墨者以利为仁爱之附属物。并说,公孟子所说:有义不义,无祥不祥(墨子 公孟);孟子批评宋以不利说秦楚构兵为志大而号卑(孟子 告子下),以及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 董仲舒传),就是儒者重义轻利,墨者以爱利为事的明证。于是儒墨异
2、同的根本点在义利观的尖锐对立,遂成为从事儒墨研究的基调。由此带来很大误解,仿佛儒家只重教条式的义,而忽视物质性的利;墨家反是,只迫求实在的利,而不讲求抽象的义。儒者重义轻利,墨者重利轻义,遂成为许多研究文章的共识,至今犹然,未有异议。 我们通过比较研究儒墨经典,综合分析儒墨的义利言论,发现儒墨两家在义利观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也不是绝然矛盾的,非但不对立、不矛盾,有时甚至相同、相通,足以互相发明,互相补充。 (一)以义至上 义是什么,据孔子曰:义者宜也。释名曰: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后世儒者,靡不同之。朱熹论语集注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孟子集注: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将义的适宜原则,视为
3、天地之理,人心之制,事物之度,将义的恰当原则客观化,无非要告诉人们:义是人类追求合理物理的普遍精神。人类进入社会生活以来,无不在追求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又能稳定群体的合适原则,这种原则就是义,为这种原则所作的追求就是赴义(或取义)。儒墨两家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救时济世学派,义的追求首先就是他们的行动纲领。儒家贵义重义,似乎已是毋需证明的事实,但将义置于什么位置却是我们大可考究的,也是欲作儒墨义利观比较研究必须考虑的。孔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又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 卫灵公) 义是人格自觉,道德高尚的君子至
4、上的、首要的(义以为上)、本质的(义以为质)德行和为人处事原则。一个要想成为君子、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以义为首要修养,以义为最高原则,孔子号召人们见义勇为,徙义成德,说:见义不为,是无勇也。(论语 为政)又说:闻义不能徙,见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述而)不外乎要人们以义为上,以义为本,以义为基。 与之相联系的是,周易亦将义作为最高原则: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阴阳是天道的主体内容,刚柔是地道的主体内容,而仁义则是人道的主体内容。这一方面表明仁义之道是对天地阴阳刚柔之道的模拟,人道具有天地之道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又
5、明确告诉人们,仁与义是人道的全部内容的主宰,犹之乎阴阳产生万物,仁义即是制定人类社会其他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犹之乎乾坤是易之门,仁义也就是人伦之门,是道德一大关键。举凡周易中的吉、凶、悔、吝、利、厉、无咎的判断,都是看其是否为义与不义来决定的,易不可以占险1、易为君子谋, 不为小人谋(张载语),即古之明训。义是周易断定是非、决定吉凶的最高准则。 墨子怎样呢?答曰:与周易、孔子一般无二。墨子曰: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公孟)天下莫贵于义。(贵义)天下以义为最可贵,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天意:天欲义而恶不义。(天志上)又曰:义果自天出。(天志中)墨子尊天,天是人间祸福、人世是非的最高主宰和最后裁判,天的
6、本质是义,天的爱好也是义,义自然是天地万物最高尚的德行和原则,故墨子治世,必主尚同一义以为政(尚同中),认为一同天下之义是天下大治的首要条件。天下之义既已统一,在从政时,亦必须时时依义行事,以义定赏罚,以义定富贵,以义定亲疏: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尚贤上)又说: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 天志上)义就是墨子考察然否是非的绝对标准。因此他要求统治者在治理天下之前,首先把义考虑好,一旦义的准则定好,才能遇事不迷,处事不乱:故古之知者为天下度也,必慎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远迩咸行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非
7、攻下)可见,义在墨子心目中一点也不次要,一点也不含糊。不仅不次要,而且为义就可获利: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耕柱)怎能说他是重利而轻义的人呢? 墨子还对普遍的义和局部的义作了定性分析。墨子曰:举公义,辟(避)私怨。(尚贤上)公义在概念上与儒家的大义通义相同。与公义对待的即是私义。公义与私义之别,墨子在尚同三篇中有反复周致的比较: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尚同上,中下篇略同。)人各共义,相为
8、非义,这些天下之异义自然是小义、私义,与公义尖锐对立,是天下祸乱之源。为去除乱源,墨子主张一同其义,认为尚同一义可以为政乎天下(尚同下),使家君总其家之义(尚同下),乡长壹同乡之义,国君壹同国之义,天子壹同天下之义(尚同中)。其中家、乡、国之义是局部的义,但相对于一人一义又是本范围内的公义;天下之义是公义(这当然是就墨子所认识的天下范围而言的)。定天下之公义,后世谓之国是,墨子视为政治的前提条件,因为它是普遍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由上可知,儒墨两家、易墨二书,都重义贵义,将义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儒墨两家都是提倡和捍卫正义的义士,也都是勇于舍身取义的勇士,不存在重不重义,要不要义的问题,也不存
9、在谁重谁轻的区别。 (二)利就是义 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不能没有利,这是用不着多予论证的事实。一切思想家,除非是以人生为苦、以肉身为累的外道,未有不替人类探讨利害之源的,他们只有方式方法的不同,而无要不要利的根本区别,儒墨两家都是如此。墨子以救世济时为己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 告子下),力倡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来不讳言利,他说: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尚同中)又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古代圣王为天下兴利除害。欲效法圣人的仁人,也必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仅圣王、仁者要如此,就是一般的君
10、主和官员也都要以此为职志,古者上帝鬼神之建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游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尚同中)天子、诸侯、各级官吏设置的本意并不是仅仅让他们享高爵之荣,食厚禄之利,让其富贵游乐而已,这些职位的设立,端在于为万民兴利除害。基于这样的认识,墨子讲兼爱时,常爱利连言,尚贤中言:爱利万民、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兼爱中、下言:兼相爱交相利、爱人利人,爱人必须利人,爱人自然利人,爱人就是为了利人,这是墨子的一贯思想。爱人必须利人,这不仅是墨子一人主观的提倡而已,还是上天的意志,将爱人利人赋予天意的特征:法仪曰:天必欲人相爱相利、天之于人,兼而爱之,兼而利之,
11、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等等,莫不如是。由于墨子讲爱必言利,故十分重视实利和实用;在墨子的价值学说中,举凡有利有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没有价值的。他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岂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有用就是善,善必然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是真理必然有用,这就是墨子的价值观。 为了检验是不是善政,墨子为天下王公大人确立了三利的准绳,即上以利天,中以利鬼,下以利人。如果三利无不利,就是天下之善政,如果三利无所利,就是天下之恶政。他提出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政纲,就是本着实用的原则提出来的,也是根据是否有实利来进行检验的。他向弟子
12、传授心法曰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以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以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以兼爱非攻。(鲁问)就是实用主义的自白。亲士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节用中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就是其实用主义的自白。并认为所谓天下称誉的大义,就是合乎三利准则的:今天下之所誉义者。其说将何哉? 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非攻下)在墨子眼中,举天下之事,凡有用之物,无非在于有利于人而已。故主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贵义)劝导圣王仁人以同利为事,建议
13、以利保民,以利聚民,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厌,殁世不卷(倦)。(节用中) 那么,可不可以说墨子是唯利是图、唯利是爱的势利虫呢?曰:否也。墨子所言之利,非自私自利,而是公利、利他。其所为举天下之利,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之利,都是公利;其所谓交相利,爱人利人之利,即利他。公利、利他是墨子反复阐明,竭力提倡的利。墨子也不忽视私利,他承认私利,但不主张损人自利,而提倡互助互利。他批评子自爱不爱其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其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的损人自利行为,认为是天下乱原(兼爱上),而提倡
14、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的正当利益的获得。在他看来,人生存的价值在于兴公利,谋利他,而自己的私利正是在公利的兴办中得到实现,自利必待利他而后行,利己是利他的间接结果。一句话,从利他出发,到自利为归宿;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反之,如果主观为自己,或从自利出发,不管他暂时得到多大的利,最终也必然自食其果,身受其害。因为,投桃报李,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贼人者人亦从而贼之(兼爱中),一切以损人为手段的自私行为,都将以不利而报其身。墨子严分公利利他与私利自利,他是重利而又不自利的仁人高士。 墨家重利,此孟子以来固无异说,说儒家言利,恐怕众皆期期然以为不可了。孔子不明言君子喻于义
15、,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乎?不明言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 里仁)乎?论语不明载(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乎?孟子不谓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乎?荀子不明云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荣辱)乎?董仲舒不明说夫仁人者,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 董仲舒传)乎?等等,不可枚举矣,奚不以为儒家重义而轻利!故早在三、四十年代,梁启超即谓儒者重义,墨者重利,是二教的根本分歧;方寿楚亦谓凡儒家正统派,大率以义与利不相容也;墨子贱人,亦即小人,故不讳言利。(方寿楚墨学源流页87,中华书局1934 年版,1989年重版。)似乎儒家只重义理,而忽略物质利益。可是,乾文
16、言曰: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又曰: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论语 颜渊);冉有问治,子曰:富之(论语 子路);又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 尧曰)。孟子力言制民之产(梁惠王上);荀子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大略);董仲舒亦力主限民名(占)田,打击豪强。他们并非不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可见儒家不言利的结论是非常片面的(下文还将具体说明,这里暂不展开)。 (三)义利合一 儒家重义亦不轻视利,墨者贵利也不忽视义,义利双修是儒墨两家的共同特点。言不言义,重不重利,还是抽象的概念,抽象地谈义利是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的。儒墨以什么为义?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利?儒
17、墨对待义利关系的态度如何?这是我们从事儒墨义利观比较研究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从这里也才能看出两家价值观念的差异,从这种差异中才可体会出两家的优劣高下。 从义利的内涵看,儒家的义以尊贤为大,以尊尊贵贵为上,维护以尊卑贵贱为核心内容的等级秩序。墨者反对儒家亲亲有术(杀,即差),尊贤有等,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实现没有等级,没有差别的平等之爱。儒者爱有等差,出于对社会差别这一现实的正视和承认;墨者反对差别,出于对社会不公平的反动和对平等社会的向往。二者都希望天下和平安宁,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儒墨之义,都正大无私,只有差别,没有邪正。周易说: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又屡言利天下,利万民,其所重者在公利,在大利。
18、墨子亦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反对谋私利,求小利。在义利的内涵上,儒墨二家实质上是一致的。 在义利关系上,儒墨都有主张义利一致的一面。周易曰: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乾文言)义好比等级,利好比安宁,和好比和谐。是等级秩序(义)带来的和平与安宁(利),促成各阶级阶层的和谐相处(和),亦即是和平安宁的实惠(利)促使各阶级阶层安(和)于严格的等级秩序(义)。利是义这一原则得以顺利推行和维护的保证。苏轼东坡易传:义非利,则惨冽而不和。陈亮: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 汉书三)谓行义,必以功利为前提,都比较合乎周易的原意。系辞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理财即追求经济效益,正辞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墨“义利观”略论 学术论文 易墨 义利 略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