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毕业论文.doc
《文化产业管理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管理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编号: 山 东 艺 术 学 院 毕 业 论 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李敏指导教师: 张 斌 专业名称: 文化产业管理 学位级别: 学 士 班 级: 2010级 学 号: 201007149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摘要:“斗蟋蟀”作为中国古代的博戏文化,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到现在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地区将斗蟋蟀传统文化加以利用,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亦或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问题。本文针对宁津地区“斗蟋蟀”的发展现状来阐述斗蟋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当地政府
2、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以便论述“斗蟋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实现文化的转型,得到永续发展。关键字:非遗;宁津斗蟋蟀;产业转型;保护;开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第一章,第二条定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一章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社会风俗。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5月8日印发的鲁
3、政字201390号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宁津斗蟋”已经被批准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蟋蟀又称斗蟋,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在明清时期,斗蟋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非常兴盛。宁津斗蟋蟀在2013年被审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民间风俗的种类来申请的。斗蟋蟀是中国古代民间博戏之一。申遗成功意味着保护与合理开发,对于非遗的保护研究者较多,而对于这种以昆虫保护为名的民间风俗的非遗较少。在2013年申遗成功,掀起了一股“斗蟋蟀”之风。“斗蟋蟀”习俗从古至今没有间断,即使在建国时期遭到禁止,也没能阻止其发展。而毫无规制大发展不免产生与社会发展向违背的问题。由于过
4、度利用其资源终会导致市场混乱问题。本文着重阐述这一习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在其申遗成功后应该怎样保护与合理开发,以免导致传承问题以及发展畸形。一、宁津“斗蟋蟀”习俗简介1、“斗蟋蟀”历史源流“斗蟋蟀”历史十分悠久。在孔子诗经中就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如我床。”的诗句。“螽斯”、“沙鸡”都是蚱蜢的一种,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把昆虫的活动与时节联系起来,这是关于蟋蟀的最早记录的诗句。古代开始蓄养蟋蟀最早记录是五代时期王仁裕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的金笼蟋蟀:“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5、。”李跃忠主编,张振华编著:古代博戏文化踞地斗蟋蟀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2页。从记录中可见捉蟋蟀在当时是宫中妇女的爱好,而且首先在宫中兴起,然后平民百姓也都蓄养蟋蟀取乐。而“斗蟋蟀”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宋代顾文荐负暄杂录中记载:“禽虫之微,善于格斗。见于书传者,唐明皇生于己酉而好斗鸡,置鸡坊、鸡场,见之东城老父传。斗蛩(qiong)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李跃忠主编,张振华编著:古代博戏文化踞地斗蟋蟀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3页。 “蛩”意思为蟋蟀,唐朝斗蟋蟀主要集中在皇家贵族,并且把蟋蟀作为宠物蓄养,不惜
6、重金为蟋蟀搭屋建巢,也用很高的价格用此赌博娱乐。南宋宰相贾似道的促织论中亦云:“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到宋朝,无论富人贫民都珍爱蟋蟀,视之如宝。唐代以后,“斗蟋蟀”活动发展开来,宋代出现了专门的著作描写斗蟋蟀。南宋“蟋蟀宰相”贾似道著促织经,他虽然“玩物丧国”却编著了专门研究蟋蟀的一部昆虫著作,为以后研究提供蓝本。明朝,斗蟋蟀尤为兴盛,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录:“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贮以精瓷盆盂,赌斗角胜,有价值数十金者,为市易之。”李跃忠主编,张振华编著:古代博戏文化踞地斗蟋蟀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16页。可见,明朝就已
7、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斗蟋蟀”的器具及市场,且以金钱押注,发展成为赌场。清朝明斋小识记载:“蟋蟀戏由来已久,金盆玉笼,聊寄闲情云尔。至以财帛角胜负,而网利之图设井以诱,则戏而为博也。其间妓舸填集,数可盈千,角口挥拳,无要宵昼。凡酒食所需,靡不有,靡不价至于倍。是中豪华公子,富商奸史,惰农恶棍,宵人巨盗,流丐庸奴,羼杂而莫辨。盖因地列水洼,苏松交界于藏奸最易宜。又值催科之候,县官无暇什及,下此丞尉。皆以受贿,顾得肆无顾忌,纠党横行,某柜某庄,惶然揭出,国法人情,澌人殆尽。局中抛掷金钱,可亿万讦矣。人之身家性命,倾倒者又不知几许矣。可哀也夫!”李跃忠主编,张振华编著:古代博戏文化踞地斗蟋蟀,M中国社会
8、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15页。这一记载更加细致,但是也可以看出“斗蟋蟀”之风已成赌博,且愈来愈严重,且禁赌不绝,致使好赌之徒家破人亡。千年来,“斗蟋蟀”习俗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济公斗蟋蟀”“宰相蟋蟀”贾似道,“慈禧斗蟋蟀”等,还有许多传说,这些故事都说明“斗蟋蟀”习俗无论哪个朝代都很风靡。2、“斗蟋蟀”习俗发展现状至现在“斗蟋蟀”习俗以趋向于健康发展。一方面,其他的博戏如象棋、麻将、扑克等占据了博戏文化的一大部分,网游也相当受捧,这一习俗就相对没有以前风靡,人数减少,所以赌博之风渐小。另外,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提高,只有少部分人因为此而赌博。再次,政府积极引导
9、这一习俗向产业化、健康化方向发展,民间积极组织蟋蟀文化协会组织等,举办秋季蟋蟀友谊大赛,促进各地蟋蟀文化的交流。以山东为例,“斗蟋蟀”活动主要集中在山东宁津、宁阳县。在上海的蟋蟀交易市场中,以宁津、宁阳的蟋蟀交易为主,另外还有安徽、江苏等地的蟋蟀品种。且山东蟋蟀以个头大、斗性强著名。宁阳蟋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当地政府围绕蟋蟀资源,积极促进蟋蟀产业的发展,举办蟋蟀文化研讨会,打造“中华蟋都”品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2年,宁阳参与蟋蟀产业的人数骤增,从1万人到现在的10万人左右,且一虫带动多方产业,如旅游、林果、书画、工艺、交通、餐饮、服务等行业,也催生出了像兑换零钱业,专门从事蟋蟀的饲养
10、、调养师职业,从事甄别估价、代理收购经纪人等职业。 颜廷军:蟋蟀文化产业调查研究以山东省宁阳县为例I,现代商业工贸,2012年第23期,104-105。在宁津,2011年,政府呼吁举办第五届宁津蟋蟀文化节,而且,在这次蟋蟀文化节上,宁津被授予“中华蟋蟀第一县”,建立“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入吉尼斯纪录。该馆集玩蟋、斗蟋、鉴定、培训、收藏、研究、观赏、交流、比赛于一体。馆内收藏蟋蟀罐216对,各类蟋蟀用具39种,蟋蟀标本71个,以多媒体动画、浮雕、圆雕、展板、名人字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戴玉亮,窦宝国:宁津蟋蟀:传承千年的趣味文化N/OL.,大众日报,2011-10-18,以两县的蟋蟀文化发展现
11、状对比来说,都在走发展市场,壮大产业这一道路,且都趋向于健康发展,能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及娱乐需求的文化产品。笔者认为“斗蟋蟀”开始是一个消遣赌博活动,现在经过政府宣传,以此作为一个噱头而发展产业,古时候并没有产业这一说,只是单纯的斗蟋蟀,将一个昆虫赋予传统文化气息,借此发展旅游、影视、餐饮、工艺品等产业,这种方式也正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下文阐述现代这一习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二、宁津“斗蟋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蟋蟀资源短缺问题。宁津在气候、水文、植被生长、土壤等方面都适合蟋蟀的生长,在夏秋季节,适度的雨水与秋
12、季的干爽适宜其生长繁殖,也增强其斗性与韧性。以这样的环境,宁津蟋蟀产量多,蟋蟀资源丰富,质量也优等。在古代,蟋蟀量大质优,但是在现代在蟋蟀的质与量上出现了问题。其原因如下:(1)资源短缺,大量捕捉导致虫源减少。越是蟋蟀名产地,其知名度越高,就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宁津蟋蟀资源丰富且质量优异,来自五湖四海的爱虫着就被吸引来,另外也导致更多的虫贩子来捕捉蟋蟀。蟋蟀较多的月份集中在7、8、9月,在6、7月份就有很多人来捕捉,这时的蟋蟀主要在生长、繁殖期,个头小,斗性不强。所以会有大量幼虫被捕捉,母虫处于繁殖期,不好动,被捕捉的可能性增大。另外,人们受利益的驱使,不断加大捕捉量,随着捕捉年份的增长,蟋
13、蟀数量越来越少。在2011年的宁津第五届蟋蟀文化节上,来自上海的老王遗憾的说:“如今的宁津市场,真正的本地蟋蟀越来越少,大部分获取于周围县市。”任立松,宋立忠,王猛:宁津蟋蟀:老“蛐”新唱声更远N/OL.,德州日报,2011 年9 月2 日,第 001 版。在近几年的国内赛场上,宁津蟋蟀的出场率也很少了。在宁津蟋蟀文化节上,谢殿华说“那会儿房前屋后全是蛐蛐儿,地沟边随便扒拉几下,就能找到好虫。现在,在本地逮一晚上,也抓不住一只好的。必须开着面包车,跑到 100 公里外的地方去抓。以前虫农抓蟋蟀,以抓大虫为主,碰到母虫和幼虫,一般放生。现在,大的小的、公的母的,只要抓住,就一律不放过。而在蟋蟀市
14、场上,竟然有人专门收购本地的母蟋蟀,虽然一只仅付 5毛钱,但仍然有大量捕虫者在数以百计的提供货源。这种做法,是在挖本地虫子的根啊!” 同上。这也是记者在宁津蟋蟀文化节上的采访。人们都认识到蟋蟀资源的短缺了,由于利益的驱使,各地的虫子已经被寻遍。(2)田间农药的使用。现在农业的发展中,昆虫也不断与农业博弈。在十年前,田间地头的蟋蟀、蝈蝈等昆虫到处可见,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致使土壤中的含药量渐增,蟋蟀失去了可以生长繁殖的土壤环境,易产生变异畸形,导致质量下降。另外,植被也不断减少,蟋蟀隐蔽之处不多,导致其大量被捕捉。(3)近几年雨水的增加。在2010年至今,山东宁津地区夏秋季节雨
15、水较多,影响蟋蟀繁殖生长。秋季雨水多,蟋蟀的斗性减弱。2、行业健康发展问题:聚众赌博,危害行业发展。上文中提到清朝的明斋小识中清晰地记载了“蟋蟀戏”的赌博行为,传统上人们把“斗蟋蟀”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初兴,也只是闲来无聊时的娱乐活动,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斗蟋蟀”活动不断壮大,发展出了市场,人们的投机心理致使其以重金易之,并用金钱作为赌博游戏。投机心理会妨碍“斗蟋蟀”习俗的健康发展。传统上,斗蟋蟀只是消遣娱乐项目,现在以斗蟋蟀为名,发展赌博,招致不必要的法律事件,将这一习俗歪曲,阻碍其健康发展。在2008年,上海警方破获今年最大斗蟋蟀聚众赌博按案,其中33人被行政拘留,24人被刑事拘留
16、,现场缴获赌资52万元,其中有人最多携带了5万现金。 陆慧:上海警方破获今年最大斗蟋蟀聚众赌博案N/OL,新闻晚报,2008年10月29日,在2009年,天津市公安局对“斗蟋蟀”赌博行为严查严打,破获“斗蟋蟀”赌博案件4起,抓获违法人员71人,收缴赌资4万余元。石峤,王嘉军:天津警方集中打击斗蟋蟀赌博OL,中国广播网,2009年12月7日,当时,并没有形成正规的“斗蟋蟀”比赛市场,人们聚众赌博,暗地操作,破坏市场规则。2011年江苏常州查处一起79人蟋蟀赌博案件。针对该案,检察官告诉记者:斗蟋蟀作为一种游戏,本属于普通的娱乐活动。但如果以营利为目的,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产业 管理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