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毕业论文2.doc
《我的毕业论文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毕业论文2.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市为例摘要在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市社区作为一个基层自治组织而备受关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设置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基层自治的顺利开展,影响我国民主化的进程,更是与居民的政治参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事相关。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进程相一致,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城市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探索出了不同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尤以上海市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最为典型。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新型社区及其自治组织基本建立,但从一些社区新型管理体制建构的实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形成一个系统的关于城市社区管理体
2、制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不仅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而且对当前上海市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状况进行剖析,分析其,通过对国外成熟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借鉴,再结合当前新公共管理理念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背景,提出了面向21世纪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与对策建议。一、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相关概念和背景介绍“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一书。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而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
3、互动、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属于社区的一种,是指聚居在城市中一定地域范围内,以非农生产为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后最重要的一种社区类型。城市社区管理是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它的内容主要是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事务,涉及许多方面。城市社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对整个城市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全面管理;而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则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管理,主要涉及与社区成员生活
4、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诸方面。可以说,狭义的社区管理在内容上是街道管理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从本质上讲,都是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借助系统、层次的方法对社区诸领域进行社会管理,以确保城市社区持续、稳定地发展。对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定义,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范围很广,包括社区的政治管理、财税金融等经济管理以及科教、文化、卫生等管理体制;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则主要是指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主导指挥部门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机构体系。笔者认为社区管理体制,是由社区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一定的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工作规划,根据一定历
5、史阶段的国家意志和管理原则制定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其核心内容是政府和社区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划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既指政府与基层社区组织的管理制度架构,也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基层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社区管理、提供社区服务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这些制度影响着基层社区覆行职能、实现目标的能力。 目前,从国际范围来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各个城市对传统的社区管理“单位制”模式进行改革,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多年的探索并结合对国外模式的经验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种
6、对应模式,分别是以沈阳为代表的自治模式、以哈尔滨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及以上海为代表的混合模式。但国内所形成的这三种模式是相对而言的,如沈阳的自治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相对于美国而言,它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仍然有限,且政府干预较多较大。基于中国集权化的政治体制,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垂直式的“条条”式管理,为了避免此种中央集权式管理的弊端,正在进行“条条”和“块块”的结合。而社区管理作为基层建设的根本,是“条块”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各具特色,但其仍然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各社区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自治建设。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各地的社区管理体制正在向混合模式
7、改革(即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相结合)。且根据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和国际盛行的“新公共管理”的自治理念,我国未来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应该的走向是混合模式的,而且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自治将越来越成熟。所以,本文将以上海的混合模式作为典型进行分析。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典型城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一)上海 “混合模式”的社区管理机构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的社会转型急速加快,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化。上海市委市政府将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上海实施新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海整体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措施,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把
8、社区建设与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相结合,与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相结合,与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四大工作系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1、党的群众工作系统。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上海社区建设工作始终把社区建设与新时期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探索和创新社区党建新格局,依托各级各类党组织,形成渗透在社区建设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的党的群众工作系统。首先,上海确立了党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保证和完善党在社区中的领导体制。其次,上海重视发挥党在社
9、区建设中的组织优势。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党校等形式探索和创新社区党建新的组织体系,通过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建设全覆盖,并加强干部双重管理,动员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活力,形成社区党建新的工作体系。第三,上海不断加强党与社区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建立党员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党风廉政监督站等组织,解决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困难,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党对社会基层生活的参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2、城市基层的行政管理系统。为了从根本上探索和形成大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1996年以来,上海市在“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基础上,按
10、照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一步下放城市管理权限,逐步理顺市与区、区与街道的管理职能,把社区建设与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相结合,努力创新和建构政府在社区的行政管理系统。1997年1月颁布的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明确了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上的主体地位,并赋予了街道办事处“准政府”的职能,理顺了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功能职责,促进了行政资源的合理分工和有效整合,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方参与”的社区工作机制。一是努力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上海市各区委、区政府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先后向街道办事处下放了包括审批权、实施权、财政权、参与权、人事权等各项权利。各街道构筑社
11、区工作大平台,建立了社会发展、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财政经济等四个委员会,进一步理顺了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充分发挥街道的三级管理作用。二是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协调统筹能力,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事务有充分的协调权,有权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公安、工商、税务等机构,依法支持、配合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工作。街道办事处普遍建立了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就社区建设的相关事宜,召集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进行讨论、协商,共同开展和推进社区工作。同时,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政府有关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情况和负责人任免实行双重管理,开展两级检查考核,促进了派出机构的管理和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派出机构在
12、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实行“政事分离”、“政社分离”,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不少街道尝试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不同结构领域的行动职责,使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相分离,如把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会保障事务所、社区服务中心等事务性工作机构从行政机构中逐渐剥离和分化出来,条件成熟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原本由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四是改革区、街道财政管理体制,赋予街道“准一级财政”的权力,调整区、街道财政分配比例,不断加强街道财力,逐步解决街道财力薄弱、与所承担的职责不相对称的矛盾。3、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现代大城市的社区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应该为人们的文化娱乐
13、和社会交往提供服务。为此,上海的社区建设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努力创新和建构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二是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
14、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三是倡导和发展各种居民互助性和公益性组织,拓展新的服务形式,切实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4、居民的社区自治参与系统。上海一直重视把社区建设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相结合,努力创新和构建社区居民的自治参与系统。上海的社区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居委会视为可以实现各种社会职能的最基层组织,而是从居民群众是社区建设的主体这一认识出发,更重视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所具有的体制性意义,着力完善居民自治组织的运作机制,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探索形成以居民区公共事务为依托的居民群
15、众的自治参与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和制度创新工作。一是探索以民主的原则设立居民区的议事机构。一些居委会建立了“居民区议事会”或“居民代表小组”,其成员由居委会聘任或由居民代表推选,主要发挥“参谋、桥梁、宣传、监督”等职能,以促进居民的民主参与。二是普遍推行了居务公开制度,以此推动民主监督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保证人民监督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组织或活动的权力。三是推行居民直选居委会,培育居民的社区认知、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四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基层民主参与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例如,形成了居民代表会议及代表常任制、居委会工作制度以及社
16、区工作者专职队伍等基本组织架构,形成了议事决策、组织管理和操作落实的功能性配置。尝试在居委会之下又设立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等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拓宽居民参与居民区公共事务的渠道。(二)经验借鉴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改革力度相对较大,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从1996年上海市提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区管理改革模式到现在的“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络化和社区党建全覆盖”,上海的社区管理体制由行政性管理模式向混合型管理模式转变,强调社会化参与,积极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参与性。同时,把市、区两级政府相当一部分管理职能分离出来,将更多的权力下移到街道,加强街道层面的管
17、理,其中的可借鉴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在街道建立“大部制”,加快了区街的角色定位。区一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权根据街道的行政运行需要逐步下放,使得管理资源在街道得到了合理而有效的配;2、以居民自治为目标,打造了一直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的建立克服了居委会长期存在的政社不分的弊端,一理顺了居委会与街道的关系,为社区居民自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3、调整理顺了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协商的行政运行机制;4、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服务精神,在社区中发动志愿者,从而增强了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主人意识。.(三)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
18、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上海在当前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对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社会自治空间不断扩大,城乡发展布局发生变动,社区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等面对这些新挑战,上海的社区建设与管理有些需要鱼待解决的问题:强政府色彩较浓,社区建设与管理过分倚重政府力量,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社会化发育程度不高,与社会及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街居一体使街道成为社区,模糊了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的行为边界,混淆了两者的定位与功能,不符合社区自治总体发展方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的
19、问题有:1、旧体制的行政化惯性仍然较浓,社区自治性不足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 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 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 工作量过大, 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 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已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 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 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 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2、社区居民普遍参与度偏低,且社区成员凝聚力不强。现行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较为严
20、重,城市管理仍实行的垂直型管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占据了主导控制地位,而改革后的街道、居委会等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也不高,横向来看缺乏一种沟通机制,淡化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对于塑造一种共同参与的精神显得很消极。4、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目前,在我国社区工作的成员,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其年龄偏大、学历和能力普遍偏低,在管理思路上沿用行政管理手段,从而使社区建设变得毫无生机。如居民自治的居民委员会,目前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宽松,只要有热心、时间、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工作。但是随着社会
21、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普遍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5、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社区建设的发展这既包括经费、人力和执行力的投入。首先是经费的投入有限。在我国城市社区中,社区没有独立的财政能力,居民委员会没有自治的经济基础,没有自己独立自治的经济来源,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源主要来自于街道办事处及上级政府。行政费用大部分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里,社区要完成相应的行政和社会事物往往还必须自筹经费。其次是政府在人力上的投入不够。现在许多地方的政府习惯于向基层下派任务,但是却并没有给基层配备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往往导致基层负担过重。对于社区居委会而言,本
22、身人力己是相当有限,再加上下派任务接连不断,工作往往处于应付状态,社区建设进展缓慢。再次是执行力的投入不够。许多地方的政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严重,缺少下基层的作风,对民情民意往往局限于听取汇报等方式,可信度得不到保证,结果贻误了工作。三、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本国传统的集权制政治体制控制下,深受西方文化中民主观念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混合模式。社区和政府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且政府支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自治,进行共同管理。(一)日本混合模式的特点。(1)体现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日本社区管理模式的总体设想和规划、资金的投向、机构的设置等都体现了以人为
23、本的思想,把为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特别对社区内的老、弱、病、残等人给予重视和关怀。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其说是管理,更确切说是服务,尤其对社区的弱势群体(老人、小孩和残疾人)特别照顾。管理目的是提高居民福利最大化。(2)政府指导、监督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政府通过相应的政府组织指导社区工作,并对社区提供资金支持,但是政府资金的使用非常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用途明确规定,有一套完善的资金使用体系。从而保证资金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3)城市社区管理呈现民主化自治的趋势。政府并不过多直接管理社区事务,而是由社区中自治组织进行社区管理,居民参与意识和自治意识比较强。为解决大城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矛盾
24、的问题,政府特意设置地域中心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居民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区管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二)日本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值得我国借鉴之处日本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建设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社区管理都给予了广泛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行政监督,社区管理由此获得良好的政治环境。所以,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及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1)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政府职能定位要从控制走向引导,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使政府从掌舵与划桨的双重角色变为只掌舵不划桨的单一角色。逐渐实现行政、市场、社会的权力分离,形成政府、市场、社区三元社会管理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