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构建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
《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构建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构建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_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构建研究 院 (系)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学生姓名 成 绩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2011年5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由我本人独立完成。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和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如在文中涉及到抄袭或剽窃行为,本人愿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及责任。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2、 年 月 日 摘 要答辩失权制度是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和公正理念在诉讼制度中的体现。以答辩失权制度的建构为起点,建立起完整、高效、层层推进的诉答程序以及审前准备程序,并进而推动民事庭审实现集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是民事审判方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概述入手,通过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现状,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措施与建议。关键词:诉讼效率;答辩失权;简易程序AbstractCivil defense system is the loss of the right principle of good fai
3、th and fair concept in the litigation system in the embodiment. Loss of the right to rep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as a starting point, establish a complete, efficient, and layers of Pleadings in advance and pre-trial preparation procedure, and thus to promot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ivi
4、l trial implement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ivil Trial . From the Civil Defense Invalidity an overview of the st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ivil Defense Invalidity status of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status
5、 quo, in this based on the proposed loss of the right system of civil defense measures in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Death by Rob;litigation efficiency; loss of the right of reply; summary目录前言1一、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概述1二、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现状及原因考察 2(一)立法现状2(二)司法现状2(三)现状产生的原因考察31.职权过度干预型诉讼体制的产物
6、32.对答辩权利性质的绝对化认识43.过度追求实质正义的司法认知结果4三、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4(一)适用答辩失权制度的构成要件41. 适用答辩失权制度的客观要件42. 适用答辩失权制度的主观要件53. 被告逾期提出答辩与诉讼迟延之间的因果关系5(二)答辩状的内容界定61. 对于程序性事项的异议62. 承认原告的全部或部分主张63. 否认64. 抗辩6(三)排除答辩失权效果发生的例外情形71. 特殊的民事争议不适用答辩失权制度72. 简易程序对答辩失权制度的特殊要求73.对于逾期提出的答辩的规定7(四)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81.功能完善的审前准备程序82.法官释明制度8
7、3.民事制裁制度84.起诉书规则8结语9致谢10参考文献11附录12前 言我国民事诉讼将当事人答辩行为视为诉讼权利的行使,即被告享有答辩的权利,被告可以通过审前提交答辩状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利,也可以放弃答辩的权利。随着理论和实践对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重视,任意答辩主义已经成为制约民事审前程序功能发挥的障碍。因此,构建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对于破解我国民事诉讼迟延、突袭等问题,重构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理论界在探讨构建我国的答辩失权制度时,对于其中的具体制度设计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一是关于答辩失权制度的正当性根据,尤其是答辩的性质问题;二是我国应当援引何种模
8、式来构建我国的答辩失权制度。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我国民事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一、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概述民事诉讼程序中规定了一系列的失权制度。“民事诉讼中的失权,是指当事人(含第三人)在民事诉讼中原本享有的诉讼权利因某种原因或事由的发生而丧失”。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有学者认为“答辩失权制度的定义,是指在简易程序以外的诉讼程序中,由律师代理的被告在收到原告的书面起诉状后,未在答辩期内提交答辩意见,即丧失部分程序权利或给予对方当事人以相应的程序性补偿。” 傅郁林:民事诉讼法的功能与结构,北京大学出
9、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本文认为:答辩失权并不必然导致原告的诉讼请求可以不经过法庭审查就获支持,而只能指被告方丧失了提出抗辩的权利。由于诉讼活动的进行具有程序性要求,为保证诉讼主体在规定的时间内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就需要对诉讼主体的行为加以必要限制。主要的限制方式一般是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在诉答制度中,为了保证被告积极答辩,当今一些国家的普遍做法是设置答辩失权制度。即当法定的情形出现时,当事人将承担不利后果,随之失去某些诉讼权利,这种状况称之为失权。民事诉讼失权一般包括答辩失权、管辖异议失权、证据失权、上诉失权、申诉失权等。答辩失权制度作为域外
10、许多国家所采用的民事诉答制度,其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当事人(一般为被告或被上诉人)在法定的期限内未做出符合法定要求的答辩意见。所谓未提出符合法定要求的答辩意见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指被告对原告的起诉没有做任何反应;另一种情况是指被告的不完全答辩。所谓不完全答辩是指被告虽然提交了答辩意见,但却故意隐瞒了其已经取得的抗辩理由。当出现上述某种情况时,便会导致被告承担丧失答辩权利的不利后果。而不利后果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我国的理论界争议颇大,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利后果是指被告对原告事实主张的自认傅郁林:民事诉讼法的功能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另一种观点
11、则认为仅仅导致被告在以后的程序中不得再提出防御主张。由于答辩失权中被告丧失的并非是对抗原告诉讼请求的权利,而是对抗原告事实主张的权利,即在以后的诉讼中针对原告的事实主张,被告不得再进行抗辩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二、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现状及原因考察(一)立法现状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至今没有对答辩失权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笔者仅对我国答辩制度的立法规定进行阐述,以揭示出我国实行的是答辩随时提出主义。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于答辩制度主要有以下规定:1.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
12、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第2款规定:“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这一条款体现出两层含义:一是规定了被告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二是规定了被告不按时提出答辩状的法律后果。由此条款可以看出,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法院的正常审理工作。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答辩失权制度,而是容许被告在案件进入合议庭评议前的任何阶段随意提出答辩状,实行答辩随时提出主义。2.1998年颁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第7条重申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答辩随时提出主义。该条规定:“按普通程序
13、审理的案件,开庭审理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并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后进行。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提交答辩状,或者在答辩期届满前已经答辩,或者同意在答辩期间开庭的,也可以在答辩期限届满前开庭审理。”本款条文虽然强调了开庭审理应在准备充分后进行,但仍未限制被告提交答辩状的时限,而是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可不经答辩程序而直接进入开庭审理。3.2002年施行的证据规定第32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本条款的涵义包括:第一,首次使用“应当”一词,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第二,答辩状所载明的内容应包括被告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
14、见。该条并没有确立答辩失权制度,而仅仅是更强调被告有答辩的责任。尽管我国并未在立法中确立答辩失权制度,但是,对比民事诉讼法第113条和证据规定第32条可以得出,立法者的态度正逐渐向限制答辩方向倾斜,而这也体现出对答辩随时提出主义进行修正的趋势。(二)司法现状我国长期奉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在民事诉讼法的制定及实际运用中强调法院的职权,但是在当事人的某些诉讼权利中,却存在崇尚当事人主义的英美法系国家都无法比及的自由放任,实行答辩随时提出主义就是典型的体现。由于被告始终处于“防御者”的地位,田平安.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259因此,这种对被告答辩权利不加任何限制的
15、做法,很容易导致实践中被告不应诉、不答辩或不作实质答辩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又导致了原告为避免对己不利,而将起诉状的提出趋于简单化,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诉讼实务界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来说,答辩随时提出主义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以下不利后果:1.造成审理中的“突然袭击”,不利于庭审顺利流畅进行。由于我国对被告提出答辩没有任何时效和形式上的限制,被告出于客观原因或出于诉讼策略往往拒绝提交或迟延提交答辩状。而如果被告一方在法院开庭审理时方抛出自己的主张和证据,极易使原告陷入无法充分提出反驳的困境,造成审理中的突袭。而原告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必须重新提出反驳的主张及证据,这种新的攻击防御方法的出现,又
16、会重新启动质证、认证等程序,导致整个庭审程序的重复进行,不利于开庭审理顺利而流畅的进行。2.拖延诉讼进程,降低诉讼效率。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固定争点。由于我国实行答辩随时提出主义制度,被告就不存在答辩失权的压力,因而他可以在自己认为适当的时机提出答辩,这就很可能导致新的争点的出现,从而影响审前准备的效果。而如果无法在开庭审理之前顺利整理出双方当事人的争点,也就无法充分展示双方当事人的所有攻击防御方法,不利于预先排除不存在实质争议的案件,或促进双方当事人的和解 肖良平:“论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构建”,求索,2006年第1期。这就必然会降低庭审的效率,拖延诉讼的进程,浪费诉讼的成本
17、,也不利于减轻法院的司法压力。3.被告随时提出答辩阻碍实质正义的实现。我国立法为最大化的实现实质正义,允许被告在诉讼程序的任何阶段提出答辩,以避免错判。但实际上,这种对答辩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恰恰阻碍了实质正义的实现。允许随时提出答辩,就意味着双方争执的焦点始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已进行的诉讼程序就存在因提出新的答辩而全部被推翻的危险。法院无法通过审前程序将诉讼特定化、具体化,自然会给审判工作带来困难和障碍,加大了法院错判漏判的机率,显然不利于当事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实质正义的实现。4.无法吸收当事人的不满,违反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被称为“正当程序”,这种程序正当性的存在价值就在于通过程
18、序的合理性、规范性,使人们信服法官作出的裁判,从而吸收当事人尤其是败诉方的不满。而由于我国并未构建答辩失权制度,原告无法通过答辩程序尽早获知被告的攻击防御方法,丧失了主体平等性和充分对话性等正当程序所应具有的原则,当事人自然会对程序的正当性产生疑问,从而难以认同依据此程序所作出的裁决,自然无法通过程序消除当事人的不满,而这也是导致部分当事人不接受法院判决的原因。(三)现状产生的原因考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长期推行答辩随时提出主义,不对被告提交答辩状加以失权的限制,是建立在多种原因的考量之下:1.职权过度干预型诉讼体制的产物职权过度干预型的诉讼体制是我国不存在答辩失权制度的根本原因。这种诉讼
19、体制是在民事诉讼法的制定及实际运用中强调法院的职权,强调法院在诉讼中占主导地位。因此,被告提交的答辩状不是面向原告而来,而是面向法院而来,它不是助益于争点的形成,而是服从于法院职权调查的需要汤维建.答辩失权是大势所趋J.人民法院报,2005(4)。既然查清案件事实真相主要依靠法院的职权,那么就没有必要依靠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来发现真实,答辩失权制度这一促进被告尽早提出答辩的程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2.对答辩权利性质的绝对化认识答辩权是被告享有的重要诉讼权利之一,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对被告的答辩权持绝对化认识。由于被告有权依其自由意志来任意行使答辩权,而提交答辩状又是被告行使答辩权的一种方式,因而,被
20、告当然有权决定是否提交、何时提交以及用何种方式提交答辩状。从答辩的绝对权利性质中也可以推导出被告是否提交答辩状并不会影响法院审理案件的进程,法官裁决结果的做出并不完全受当事人主张的约束。因此,被告是否答辩对法院的审判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立法自然也不会设置答辩失权制度来强迫被告提出答辩状。3.过度追求实质正义的司法认知结果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被告提出答辩状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在案件进入合议庭评议之前,被告可以随时提出答辩,而这也是源于长期以来过度追求实质正义的司法认知。基于这种司法理念,诉讼程序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实现实质正义而服务,因此,任何新的答辩都可能对更加准确的裁断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21、拒绝答辩的提出,就意味着可能出现错判。所以,过度追求案件的真实,就必然出现牺牲程序正义来保证实质正义的实现,答辩随时提出主义故而大行其道。三、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一)适用答辩失权制度的构成要件适用答辩失权制度的构成要件是指被告逾期提出的答辩发生失权效果所应符合的条件,即被告是否是基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主观心理而逾期提出答辩,其意图在于“由此拖延诉讼或图谋诉讼优势”。 沈舟平.答辩失权制度建构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02)具体可分解为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和因果关系要件。1.适用答辩失权制度的客观要件逾期答辩发生失权的效果,应首先符合客观要件,即客观上因被告的逾时提出答辩而造成
22、诉讼的迟延。对于何为诉讼迟延,我国学者鲜有讨论,而在德国的民事诉讼法学界,学者们争论颇为激烈,主要理论包括:(1)相对理论:主张如果适时提出答辩,则审理程序终结能较早发生时,视为诉讼的迟延。依据该理论,诉讼的迟延,应该在适时提出答辩与迟延提出答辩的诉讼经过时间进行比较后作出决定。这其中涉及预计程序经过时间和假设性程序经过时间,比较两者发现,如果后者的时间短于前者,则可以确定发生诉讼迟延 伍贤华. 答辩失权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4).。但是,对于相对理论理论界一直存在反对意见,反对的理由是假设性程序经过时间变数太多,很难准确确定;这种比较方法,成本的耗费太大;当
23、事人可以利用高明的诉讼技术,使诉讼迟延无法确定,从而会降低该理论的实用性。(2)绝对理论:德国理论界的通说采用此理论,认为确定诉讼终结是否产生迟延,应考虑诉讼如果采纳逾期提出答辩的情况下,是否比驳回该逾期提出的答辩更加费时,如果是,则构成诉讼迟延。该学说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根据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6条规定,只有法官认为在答辩准许提出不致迟延诉讼的情况下,才准许提出。此条款显然采取的是绝对理论;德国旧民事诉讼法就以绝对理论作为通说;诉讼是否迟延本就应由法官依其自由心证来决定,而采取相对理论,不仅排除了法官的作用,而且耗费了成本,无法达到促进诉讼的效果。但是,德国有学者提出绝对理论的运用存在过度促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构建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 民事诉讼 答辩 制度 构建 研究 本科毕业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