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教育专业毕业论文.doc
《当代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教育专业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教育专业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提要】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关键词】国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早生、成熟而能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在数千年的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庞大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成为东亚地区源头性的文明系脉,深刻地影响
2、和塑造了东亚的文明样貌,也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启蒙时代的欧洲新文明的建设。古老的中华文明,创生了以儒家价值关怀及其进路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和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架构的知识系统。然古代中国,以“天下”而不以国族自视,初无“国学”之说。近代以降,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丕变,中国在国事衰敝、殖民日深的疲态之下,逐渐入以现代欧洲文明为价值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之中,不得不以国族自处。晚清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遂兴“中学”之名,与代表技术强盛的“西学”对举,以示价值本体和工具关怀的分野,张之洞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一代名言。厥后至于国族革命,章太炎等辈袭取日人“国学”一词,标举汉人学术,明夷夏满汉之防,太炎所
3、谓“以国粹激动种性”也。“国学”之概指传统中国学问,盖成于兹。而“国学”作为思想传统和知识传统所在,其价值和旨趣何如,其所当兴废以及在国民教育中的正当性,亦自此引起争讼。关于“国学”兴废之论争,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所2同者,其一在于西方思想、学术、价值、制度高歌猛进,“科学”和“进步”成为国人顶礼膜拜的新神明。其二在于中西古今之争,被普遍理解为寻求富强进步与维护道统旧德之对立,“传统”自“五四”以后被树立为“民主”、“富强”的对立面。于是求昌兴国学者,侪辈渐目为守旧卫道之冬烘夫子和伪君子,其食古不化,而无能与学问之先进和社会之进步。对比这两个时期
4、,种种类同之外,视其相异,不无有趣之处。“国学”之争,于清季民国和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其间情势,迥然有别。清季民初,科举废止,传统学术失去了国家层面的正当性,国势动荡,“中国事事不如人”的感受弥漫在知识界,愈发磨蚀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自信,归其弊节,国人推咎于自己所承受的传统,由此产生对本土文化的失望,如鲁迅极端所言,“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而凸显西式文化可堪速用速效之种种优长,由自然科学之信赖,而及于社会、人文之构划,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延入,进而形成价值认同的转化,
5、以为中国未来一切必于是。前此守于文化旧有之乡的“国粹”之倡,转为由信奉“科学的新史学”的学人所主导的“整理国故”运动。“国故”也者,国之故旧,其具学术史和史料学之意义,而渐无价值承受之意义,如同一种博物馆文化,可供整理、分类、科学意义上的修复和展示,但已经无关乎社会、制度和生活的建设。“国故”成为博物学者和历史学者的事业,而不是民族和社会人群的意义世界的基础。如1922 年胡适为北大国学季刊所写的发刊宣言所说: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国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国学的系统的研究,要以此为归宿。他又提出研究国故的方法,应持“
6、疑古的态度”,“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此等宁疑不信的基本态度,鲜明地代表了中国学人在认知上将文化传统对象化、外在化,企图以西学之“科学方法”为标准全面审视本土传统的倾向“整理国故”之兴起,正是与全盘引入西方切用的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研究模式、制度建设相呼应的,它是以西方学术文化为指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清理,也是用西方范式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社会传统的再诠释。因此,它尽管未 鲁迅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华盖集,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十六期,1921 年8 月25 日。3能全然脱离中国本土学人群体,但确实持续地自求改进
7、,以求更严格而“纯粹”地适应、适用和验证西方的“科学方法”,并将自身融入到现代西方的文明价值观和历史观中去。可以说,追随着“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判断,继科举废止之后,在教育层面上,中国传统的知识方式不断丧失栖身的空间,并进而丧失生存意义。第二个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当代中国,继八十年代“文化热”之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升起所谓“国学热”,延及于今日,并引起各界争论和漫议。此时中国,无复民国时期情势,一方面,民国间民人所汲汲于救亡图存,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国复兴之乐观所取代;另一方面,民国之间无论是“国粹”之保存,还是“国故”之整理,其遗产和学脉,经数十年无情的政治学术清理,早已板荡。
8、如果说清末“国粹”之保存到民国间“国故”之整理,体现出中国本土“旧学”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全力向被标以“科学”“理性”的欧洲“新学”转化接轨之努力的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事实上已经完全不存在知识意义上的“中学”或者“国学”了,更遑论价值意义上的“中学”之体。在完成了西方思想、价值、制度话语对中国彻底的征服之后,先是套用前苏联教育体制、又转而与英美教育狂热接轨的中国学院教育体制,早已全无中国本土学问的科目设置。“国学”之内容,既不能在各级教育中得到丝毫的实现,这个时期的“国学热”,实发端于市民社会,而“国学”之面目,多以养生、占吉、商业社会之人际策略、八卦意味的“戏说”、“正说”历史自现。其
9、后,乃渐有从学院教育中萌芽的“国学”教育,少数学者有感于中国传统之不能缺失,于是以“国学”相标榜,探索和实践“国学”教育,有试图重建本土学统和体知本土价值传统的努力。那么,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我们如何定位、建设和开展“国学”教育?梁启超尝论治国学,说:我认为研究国学有两条应走的大道:一,文献的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二,德性的学问。应该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把研习“国学”的核心,准确地归约为“文献的学问”和“德性的学问”。我们 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道,时事新报学灯,1923 年1 月23 日。见胡道静主编国学大师论国学,第26 页,东方出版中心,1998。4探讨当代的“
10、国学”教育,可以划分三个功能层面:一是学院学术的教育;二是通识教育;三是基于文明对话意识的本土文化之转化与创造。作为学院学术的“国学”教育,是在体制教育中实现“国学”学科建设的根本。这个层面,以专业之学的训练和知识教育为起点,以学问之研讨和创造为目标。作为文化语言统一体的古代中国,有着古老悠久、传承有序的学术传统。由汉代之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至魏晋六朝,已形成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参之以释、道之书的格局。明清时期乃形成考据、义理、辞章三端的学问表述。而由声音、训诂、文字之小学为根基,通一经乃至贯通群经,由经学而入文史之学,融贯会同、涵养进学的学问路向,尤为独特。礼记学记曰:古之
11、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戴震特揭出学问(经学)有“淹博”、“识断”、“精审”三难,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求所谓字,考诸篆书,得许氏说文解字,三年知其节目,渐睹古圣人制作本始。又疑许氏于故训未能尽,从友人假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
12、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名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纵衡宜辨。汉末孙叔然创立反语,厥后考经论韵悉用之。释氏之徒从而习其法,因窃为己有,谓来自西域,儒者数典不能记忆也。中土测天用“句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线”,其“三角”即“句股”,“八线”即“缀术”,然而“三角”之法穷,必以“句股”御之,用知“句股”者,法之尽备,名之至当也
13、。管、吕言五声十二律,宫位乎中,黄钟之5宫,四寸五分,为起律之本,学者蔽于种律失传之后,不追溯未失传之先,宜乎说之多凿也。凡经之难明,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讲。仆欲究其本始,始为之又十年,渐于经有所会通,然后知圣人之道,如悬绳树槷,毫厘不可有差。都集中表述了中国传统的知识进路和“学”的价值取向。晚清以来,面对世界和国族之变局,传统学术之学脉乃有一变,西方教育体制全面输入中国,由四部而为七科,再分立现代学科建制,“西学”大潮、科学方法下的中国现代学术由以开展;而争生存求富强的国族革命,在文化上以弃唾古老传统、崇尚欧洲近代以来各色“西学”为前提,以“文”和“道艺”为中心、注重融贯和知行的传统学术
14、遂告式微,虽未尽澌灭,但其学术内容,不得不被肢解分离,析入各现代学科类目中,日渐丧失学统文脉之传承。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认知方式、经典阐释和思维开展之理路、内在的人格关怀也丧失了学术关注的土壤和现代转化的空间。中国虽作为世界上繁衍至今而未绝的最古老的文明体,却不再能贡献独特的思想资源和富有活力的学术创造。中国古代学术,确实体现出“前现代”的特征,例如,知识生产和教育长期保持着非职业化的特点,专业的身份往往附着在学者型官员的身份之后,带有高度业余化的特征;带有实用理论色彩和实践意义的“术”,不能平等于“学”,也不能具备从事专业探讨的独立意义;成熟的古典学术,以经学解释为“学”之中心,具有不容置疑的
15、权威和合理性,而子、史、集部之学,或为辅翼,甚或目为游戏小道;学问笼统贯通,难以学科划界和分类如此种种,既为西学大潮下的新学人士深所憾恨,亦令举倡“国粹”、“国故”的学人踌躇不已。民国间,如马一浮仍倡守“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之旧论,而孙德谦论时之治国学者,析为三类,“曰好古,曰风雅,曰游戏”。胡朴安则将中国学问分为哲理类、礼教类、史地类、语言文字类、文章类、艺术类六大类,以为国学之内容。而王国维称: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今专以知言,则学有三大类:曰科学也,史学也,文学也。凡记述事务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际,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 戴
16、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80。 参见马一浮泰和会语,复性书院丛刊。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55-60 页。 孙德谦评今之治国学者,学衡,1923 年第二十三期。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17 页。 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国学汇编,上海国学研究社编印,1924 年10 月。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46 页。6谓之文学。体现出试图以现代知识的观念来融通“新旧”“中西”之学,进而为“旧学”提供转化合理性的努力。因此,在现代教育和学科背景下,“国学”作为一种学术和学术教育,欲求建设,当求转化,亦势所必然。然而在思考转化和建设中,首先必须思索作为知识学术教育的“国学”,其内容之架构和学科体制之定
17、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以往对于“国学”之表述,从“整理国故”之各项文化专史的研究规划,到中国思想文化之通览,到“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之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范围庞大而泛滥,亦因此饱受质疑。我们认为,所谓一般表述的“国学”所包容之范围,与作为学科建设的“国学”之内容,虽多有关联,然而当有所不同,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欲建设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国学”学科,不得不首先从“中国固有的学问”中提炼知识核心,抽绎中国古代知识系统中独有的知识表述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划自己的知识核心,以求既具恰当的内在理据,又自成旨趣,复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中国文化内容的研究,不至于泛滥无归,无所不包。可以看
18、到,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所构成的知识系统,总是围绕着经典文献和文献生产而衍生、变异和发展,中国庞大的经典诠释传统,是这一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独特的表述方式和承载形式,义理学和考据学分别是这个诠释传统的两翼,因此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学术由小学而通训诂、知大义,进而在文本诠释中体求“道之至者”的知识进路。就义理学来说,先秦之诸子争鸣,一变于儒生记、传之学和师儒家法,经过汉代经儒之章句,再变于南北朝隋唐之义疏,三变于宋明理学诠释,而至于清代学术中之语言转向;就考据学来说,有传统小学中文字、音韵、训诂三分的独特知识格局,以为文献解释中“以语言解释语言”之根本进路;又有目录、版本、校勘等等所谓“校雠”之
19、事,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为旨归,以“定底本之是非”而“断其立说之是非”为能事。我们据以认为,传统小学、文献考据学、文献义理学之相关研究内容,可以组成我们称之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知识核心,而“中国古典学”之概念的提出,可以作为当代“国学”学科建设的思路。如此,在“国学”作为学科的外在形态上,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国学汇编,上海国学研究社编印,1924 年10 月。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45 页。 章学诚校雠通义序,章氏遗书,文物出版社,1982。 段玉裁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经韵楼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可以以传统的
20、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基本格局,分经学、诸子、史部、文章、小学、宗教诸科,内以考据、义理、辞章之法为条贯,以文本精读和诠释为中心,侧重中国学术传统的知识进路和知识表述,注重“文”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中国特有的“学”的观念。同时强调知、行之关系、强调古典研究作为专业学术和古典学习作为德性之蕴习之联系。大学教育不应当以知识的传授与创造为终极目的。现代社会的物质交流和人际交流前所未有地频繁,社会组织和分工、人类生活和情感日益复杂,价值多元化、生活浅层化日益加剧,为现代社会培育怎样的“人”,成为高等教育迫切关注的话题,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之重要性因此凸显。二战之后的现代社会急剧发展,专业分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 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当代 高等 国学 教育 建设 专业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