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毕业论文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doc
《当代中国毕业论文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毕业论文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摘要以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份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份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当工商阶层兴起以后,人口集中城市是社会的第三种变迁。当工业化与都市化进行时,家庭制度也发生改变,由大家庭变成小家庭,且孝道也呈式微之势,这是社会的第四种变迁。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
2、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Key Words: modern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 society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balance to expla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dustrialization becomes the dynamic for the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needs new int
3、ellectuals and peop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se people become part of the elite society. This is the first transformation. With industrialization came the classe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se classes and bankers became part of the elite society. This is the second transformation. With
4、the ris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population was centered in cities, which forms the third transformation. Wh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ere underway, family system also began to change, from the big family to the small family, and the virtue of filial piety declined. This is the fourth
5、transformation.一 前言社会变迁的理论很多,有的社会学家认为一个旧的、稳定的、和谐的、整合的社会,转变成新的、稳定的、和谐的、整合的社会的过程,就是社会变迁。一个旧的社会,当社会发生垂直或和水平流动的时候,或受新观念和新技术挑战的时候,就会发生基本的改变。通常的情形是:社会的一个部门先发生改变,连锁地带动其它社会部门的改变。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说:社会生活有一种趋势,就是在功能上保持整合,因此社会系统的任何一部分改变,都会带动其它部分适应性的改变。第一波的改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但经过各部门在功能上调整适应以后,就会产生整合、适应而较为稳定的社会系统。1(p3
6、435)一个旧的社会变为新的社会的过程,可作下列的表解:帕森斯认为,第一波的变动造成社会的不平衡,使原来平衡的社会受到干扰,各种恢复平衡的力量就会发生,社会也因而发生变迁。1(p39)如果以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必须先找出促使中国传统社会改变的第一波新力量。此第一波新力量应该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为应付此入侵,中国从事工业化;工业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因此,要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先须了解中国从农业到工业的经济发展。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分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
7、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分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当工商阶层兴起以后,都市化变成自然的结果,因为新的工商人士都集中在都市地区,而他们也需要大量的人口替其工作,因而人口集中城市。人口集中城市是社会的第三种变迁。当工业化与都市化进行时,家庭制度也发生改变,因为工业化的社会,人不仰赖土地,为了职业奔走四方,大家庭变成小家庭,而在工业化的社会,人多自食其力,不必承袭父母的田地为生,也不必守着父母,孝道也因而式微。这是社会的第四种变迁。二 经济变迁:从农业到工业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第一步是由传统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工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是匮乏经济,由于不讲求科学技术,生产少,生活需自我节制。现代工业
8、经济是富裕经济,此种经济是人不断改善科学技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的结果。2(p3,7,11)由于生产多,人的生活趋向享受。在1900年代前后,当中国开始发展现代经济时,是农业与工业并重的。以孙中山的思想为例,孙在1894年上直隶总督李鸿章书中,建议李鸿章设立机关以改良农业、设立农业学校以研究农业知识,并改良农具。3(p3)1895年孙在广州谋起兵,组农学会以号召群众,自谓其农学会的主要工作在翻译外国农业书籍、推动建立农业学校、并促请政府设立农业机关。3(p1314)另一方面,孙对工业发展也非常留意。在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建议李发展工业,并谓科学与机器是发展工业的主要手段。3(p56)到192
9、1年,孙出版实业计划,声言中国必须发展工业,并谓发展工业的方法为借用外资和促进机器生产。4(p264)孙中山在经济发展的构想上何以农业、工业并重?一方面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家,主要生产靠农业,另一方面,工业化为经济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而中国的工业落后甚多。除孙中山外,与孙同时代的名流,如郑观应、康有为、张之洞、张謇等,都主张农业与工业并重。5(p2028,6188)而在清末民初,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是农业与工业并重。当时相信农业是工业的基础,而广大人民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农业来解决。清末民初,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到1931年时河北定县的调查,在10 803个13岁以上的男子中,834为农人,13在农田帮工
10、,39为商人,19为技工,16为非技术工,17为教育工作者,16服务军警,04在政府工作,45为其它。6(p38)据陈翰笙调查,1935年广东的38个县152村庄的家庭,85为农家,另15为商人、军公教人员和工人。7(p2)这种大量的农业人口,自清末民初以后遭遇到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土地分配不均。关于土地分配不均的情形,有许多不同的统计,据1918年农商部的统计,中国约有50自耕农,20半自耕农,30佃农。7(p34)据前述陈翰笙1935年在广东38县152村庄中所作的调查,在24 776个家庭中,326为地主,572为佃农,102为农家的长短工。7(p115117)由于土地是当时生产的主要
11、工具,这种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被某些学者认为是增强了阶级的对比(见表1)。部分统计资料显示,在19201930年代,土地集中的情形愈来愈严重(见表2)。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土地。由于大部分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因此,这些农民很难维持家庭的温饱。1922年华洋义赈会(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在直隶(河北)、江苏、山东、安徽和浙江调查240村庄7 079家庭的37 191个成员,发觉江苏、安徽和浙江三省176的家庭,和直隶、山东二省622的家庭,每年的收入不足50元。据当时估计,一个家庭每年的最低生活费为100150元。在这种情形下,饥荒是经常发生
12、的。清末18781879年的饥荒使50万人丧生。6(p6970,76)饥荒也使人逃离家园,在19231926年的四年间,平均每年迁移到中国东北的人数达514 070人。在1927年的荒年,一年中就有1 178 254人去东北。此后在19271929的三年问,平均每年有1 021 005人去东北。6(p105)自清末以后,全国上下便不断对农村危机谋求补救。孙中山提议从平均地权和改良农业技术两方面着手,但其他的农业改革家则只重视改良农业技术。因此清末民初的农业改良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方面。在清末,至少在甲午战争以后,政府即开始兴办农业教育。在政府的提倡下,知识分子组织农学会以研究农业技术;农民购买外
13、国农具、使用杀虫剂及化学肥料、讲求灌溉及开垦,并引进新的品种。8到民国初年,上述的农业技术改良继续推行,耕地面积在1893年至1913年间增加9,在1913年至1933年间增加8,皆为荒地开垦的结果。灌溉面积,从1914年的三亿五千二百万亩,增至1924年的三亿九千五百万亩。化学肥料的进口,1912年为80万担,1928年增至250万担,1930年增至380万担。据柏金斯(Dwight HPerkins)估计,在13501950年间,由于使用新品种、改良品种、和轮作,使每年的粮食增加39至57万吨。不过,由于粮食每年只增加06,而人口则每年增加08,粮食短缺还是经常发生,特别是遇到天灾人祸之年
14、。9192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完成北伐以后,把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农业技术改良的理想付诸实施。在平均地权的措施上,因遇到阻力甚大,旋即停止实施。在农业技术改良方面,则不断努力。譬如在19331937年问,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是引进美国棉种,改良小麦和稻米品种以及实验杀虫剂和化学肥料。但不久抗战爆发,机关紧缩,在八年抗战期间,仅中央农业实验所尚存。10除上述的研究机构外,国民政府也成立部会来促进农业发展。譬如行政院于1928年2月设立农矿部,于1933年4月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于1938年4月设置农产促进委员会,于1940年
15、7月设立农林部。抗战胜利后,美国协助中国农村复兴,于1948年10月在南京成立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11(p78,196)大体说来,在19001949年间,在农业技术上有些改良,在平均地权方面没有什么成就。那50年可以说是农业衰退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战争及水旱灾频仍,农业衰退更甚。在20世纪前半期,政府于改良农业的同时,也发展工业。当时中国工业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政府与官僚为现代工业的先驱。兵工业全为政府所办不必论,即就棉纺织业而论,据严中平统计,在18971911年间在上海、天津、汉口三地所建的19家棉纺织厂当中,12家为官僚所办,3家为买办所办,2家为旧式商人
16、或绅士所办,另2家不详。到民国建立以后,一般商人投资于新工业者渐多,在19121922年间于上海、天津、汉口三地所建的32家棉纺织厂中,21家为商人所办,6家为官僚所办,2家为绅士所办,2家不详。12(p55)其二,新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外资竞争。据估计,在18951911年间的490家工矿业的111 313 000元总投资中,8825属于外资。13(p203)不过,也有的统计,外资的比例没有这样高,譬如建于19001911年间500工人以上的156家工厂中,26为外人所办,74为国人所办。13(p1183)又譬如在18951913年间,中国在矿业、工程、纺织、食品、电力、造船等方面的总投资
17、为223 438 000元,其中4616为外资。14(p8283)其三,新工业及新企业的建立多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在1930年代,江苏、辽宁、河北(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改直隶为河北)、广东、山东、湖北六省,土地占全国10,人口占全国36。但外资占全国92,铁路占全国53,公路占全国42,煤铁生产占全国64,纺锤占全国93,缫丝车占全国92,榨油机占全国86,电力占全国87。在19201930年间所存在的1 302家工厂中,827家(占三分之二)设于上述沿江沿海地区的四大城市中:上海645家,无锡110家,汉口38家,大连34家。6(p127)其四,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工业一直仍居工业的
18、重要部门。在1912年雇用7个工人以上的20 749家工厂中,用机器动力的只占363家(即175的工厂用机器动力),而在363家使用机器动力的工厂中,总共使用的机器不过737件。15(p56)直到1933年,现代部门的生产(除去手工业)只占国内总生产的34,即把建筑、现代商业、金融、现代交通运输加进去,当年现代部门的生产,不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16(p64)上述的四个特点,可以说明20世纪前半期中国工业化的一般情形,但许多其他统计显示,当时中国工业化也有些许成就。在1910年,中国只有4 500英里铁路,26个棉纺织厂,31个现代面粉厂。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外资输
19、入的断绝或减少,中国商人能够扩展国内市场,中国工业就有很好的发展。尽管内战、外债、高税率和资本上的困难,在19181930年间工业继续发展,1929年的煤产量较1913年高出79,铁路英里数高出76。6(p122123)在1931年,中国有9 500英里的铁路,35 000英里的公路;有41个现代煤矿,加上旧式煤矿,年产量约2 500万吨;有9家钢铁公司,年产共约100万吨生铁,11万吨钢。棉纺织厂增至127个,有400万纺锤,3万架织布机。此127家棉纺织厂,58家在上海,25家在无锡,7家在天津,6家在汉口。上海、无锡、天津、汉口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纺织业中心。在总数252 032个棉纺织厂的
20、工人中,上海占94 342人,天津占16 798人,无锡占15 780人,汉口占1 951人。此外,中国当时约有500家电灯和电力公司,190200家面粉厂,280300家榨油厂,190家火柴厂,1 5002 000家其他现代企业。6(p1617,8587,146)中国的工业发展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受挫,但在抗战期间,中国继续建立各式工业。在19381940年间,488家工厂和12182个技术人员从沿海和长江下游沿江各省撤至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据1943年经济部的调查报告,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有工厂3758家(工人241 662人),其中590家在1937年时已存在,3168家建于193819
21、42年间。工业总投资,除掉10倍的物价上升指数,与1933年时上海的中国工业资本(不包括外资)差不多,工人数也与1933年时上海的中国工业工人数略等。17(p19)就全中国而论,工业生产毛额仍有增加。战后由于国共全面战争,生产毛额才下降。据张长基对19121949年间15种重要商品所作的总生产毛额统计,以1933年为100,1912年为119,1922年为347,1932年为916,1942年为1157,1949年为1056。15(p6061)三 新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的兴起新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兴起,与旧教育制度废除、新教育制度建立有关。所以要废除旧教育制度、建立新教育制度,乃应合工业社会人才的
22、需要。中国教育制度第一次改变在18601895年间,当时为应合洋务运动的需要,设立了一些外国语言学校(如同文馆、广方言馆)、技术学校(如机器学堂、船政学堂)和军事学校(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中国教育制度的第二次改变在18981911年间,此期间将科举制度废除,建立了现代的学制。现代学制分为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中、高级皆有一般的、师范的和职业的三类学科。此一学制自1902年开始建立,迄今仍大体未变。新教育制度与旧教育制度极为不同,旧教育制度,以清朝所实行的科举制度而论,只教学生学习儒家经典及诗文。在旧教育制度下,儒家经典是主要课程,对儒家经典有研究兼习诗文的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
23、主要分三级:第一级考试在州县,通过后给予生员资格;第二级考试在省,通过后给予举人资格;第三级考试在京师,通过后给予进士资格。生员、举人、进士考试都是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的名额,生员约3万人,举人约1 500人,进士约300人。18(p13)此外尚有较小的考试,从生员中考选优秀者给予贡生或监生的资格,送往京师,贡生可授官,监生可入国子监读书。贡生或监生的资格也可捐款购得,称为捐贡或捐监。19(p3)生员和监生属下层士绅,贡生、举人、进士及官员属上层士绅。19(p57)士绅为当时社会的领导阶层,他们有许多特权,如不服劳役、不受鞭刑,受官吏礼遇等。19(p43)士绅阶层的人数,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前及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中国 毕业论文 20 世纪 前半期 中国 社会变迁 1900 1949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