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毕业论文.doc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毕业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绪论21.1研究背景及意义21.2研究方法32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42.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42.2“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就业趋势分析52.2.1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52.2.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62.2.3隐性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72.2.4不容忽视的群体一回避就业的“啃老族”、“校漂族”73“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83.1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83.2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之间的矛盾93.2.1人才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93.2.2人才市场管理缺位103.3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103.4各种就业歧视与失
2、范现象较为严重114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对策与措施114.1加快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114.1.1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体系124.1.2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134.1.3完善人才市场的政策法规,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134.2各类大学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观念144.3大学生要努力在知识、能力诸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154.4政府部门积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155 结论16参考文献16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
3、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应当关注大学生失业群体。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需要市场主导机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就业市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高校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公平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
4、放大,引发了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教育改革滞后、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以及以重增长速度轻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人才市场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高潮,这势必给业已严峻的就业市场增加巨大压力,带来诸多问题。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巨大的就
5、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走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看看招聘市场上人潮汹涌的毕业生和那些为找工作而手持简历四处奔波的求职学子,人才这个字眼更像是读书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多数毕业生在刚走出校门时,除了文凭、知识和头脑属于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在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的磨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知识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焕发活力去创造未来,那么政府公共管理责任与政府就业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给他们以“劳动权”的基本保障,或者给他们以“待业”状态下的基本生活保障,决不能坐视他们为生存奔波而产生创新能力的下降,而应当竭力减少大学生
6、就业难对社会长期发展的威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2研究方法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的研究领域广,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很多,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对现存的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地搜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查阅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书籍、报刊、网络等公开文献载体以及官方统计资料,从中检索和整理相关信息,这些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对于确立研究方向、设定研究目标很有意义。实证分析法:是以既定的社会行为为前提,分析和
7、预测在这种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和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的方法。本文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结合相关理论说明供需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就业资料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揭示当前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下一步的理论分析打下基础。比较研究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普遍规律。本文介绍了国外的大学生就业的经验、特点,为寻求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提供启示和参考。2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2.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我国高等教育由“
8、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增幅逐年加大,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进入2l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发展趋势。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万人,2001年115万。2002年高校扩招的第一批三年制专科生离校,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万人,增幅23.1,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达39.8。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46.2。由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又遭遇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2004全国共有280
9、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2005年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2003年初次就业率为76.1,2004年73,2005年72.4,2006年71.8。回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待业人数不断上升。2001年待业人数34万,2002年37万,2003年64万,2004年75万,2005年增加到93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专科生增幅较大,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就扩招数量而言,同期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扩招的速度、规模不能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导致大学生数量增加的背后失业人数的快速增
10、长,是高等教育孤军突进而社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结果。2.2“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就业趋势分析2.2.1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提到大学生就业难,扩招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正是基于一些数字,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到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认为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就业难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极端重要的。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不足。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发达国家3年以上。而降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最有
11、效、最有利的途径在于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教育时间。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23.3%,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从各国对教育的投资来看,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5.1,发达国家为5.3,印度为3.5,中国为2.3。据估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率高达75,我国只有35。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劳动者素质是就业之本。经验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对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水平的高低与
12、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越高,就业率越高。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劳动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机会的获得和人力资源的利用。世界各国政府面对就业问题的挑战,都把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作为促进就业战略的重要支柱。因此,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普通和职业教育、培训计划普遍成为政府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专家指出高校扩招并不与就业市场直接相关,如果这批学生不上大学,四年前他们同样面临就业问题。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说,“假如不扩招,仅仅接受了中初等教育的大量青年滞留在城乡,恐怕就不单是就业难问题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质与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增长结构有关,大学扩招只是延迟了这批青年
13、的就业。从长远来看,扩招将会制造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终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不能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去否定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扩招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扩招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2.2.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地区性人才供需矛盾十分严重由于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条件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少愿意选择到人才奇缺的中西部和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流向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选择到县(区)、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
14、十分严重。赖德胜认为,在国内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定制度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相搜寻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具有结构性特点,在某些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供给量相对过剩,而在广大经济落后地区则绝对不足。第二,学历层次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从学历层次来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率存在差距。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高职、专科等低学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难度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在部分地区、院校出现了高职专科就业率高过本科的“学历倒挂”现象,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总体处于弱势,“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现象,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同时,专业趋同和学校
15、的知名度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第三,专业冷热不均、供需失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紧密相连。不同学科分类就业率差距较大,工科、理科类初次就业率较高,人文社科类学科初次就业率较低,以往的热门专业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由于招生人数激增,导致热门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由于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反应相对滞后,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不同专业间冷热不均,供需比例差别大,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现象并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脱节的现象,正是在扩招的学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以后,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了就业困难以后,才会真正把教育缺什么暴露出来。2.2.3隐性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受
16、就业形势、市场需求、专业冷热程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淡薄了,先就业,再择业修的观念已经得到部分学生的认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时而待业、时而打工、待价而沽、不断跳槽。隐形就业,是指凡是未向政府申报职业,或政府有关部门未作明确统计、记录与有效管理的劳动就业形式。绝大多数隐性就业者的初衷是找一家常规、稳定的单位,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选择了隐性就业。作此选择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人甘之如饴,有人被逼无奈,更多人把隐性就业当做寻找正式工作的过渡。隐性就业被作为一种就业前的热身,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和
17、技能,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近年来,随着大学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正在向“隐性就业”分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热衷“铁饭碗”和长期工作合同,临时务工的人数增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往年主动寻求兼职,选择自己有兴趣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同,今年部分大学生是在被动中完成了隐性就业。青岛大学商学院殷少刚教授认为,隐性就业是动态的,随着就业形势和隐性就业族自身心理的变化,他们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更加理性的规划。2.2.4不容忽视的群体一回避就业的“啃老族”、“校漂族”就业是青年学子迈向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一步。大学生失业人群,包括待业继续找工作的、准备考研和留学的、放弃求学和求职的(所谓
18、的啃老族)。社会不断营造的紧张气氛,加剧了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毕业后继续依靠父母资助而自愿选择暂时不就业的、要求考研、出国的人数增加。麦可思调查统计,200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继续找工作的占四分之三,准备考研和留学的7.4,放弃求学和求职的占18.3。2009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指出,2008年毕业的559万高校毕业生中,73.56万人毕业半年后仍处于失业状态,有16.51万成为“啃老族”。处于失业状态却又不采取任何求学或求职行为的大学毕业生被称为“啃老族”,指那些毕业后不找工作,赋闲在家,衣食住行靠父母的青年人,这是时代变迁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工作愿望
19、,不肯面对现实,缺乏积极就业的精神。家庭条件优越,呆在家里享受生活;找不到理想工作不肯“屈就”;考研落榜后不准备就业,由于就业形势和家庭等原因,他们不读书、不工作、不接受培训,呆在家里“养老”。中国传统的家本位和家庭的强关系加剧了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3“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3.1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仍是一个经济发展与就业岗位创造的问题。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目标。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高增长必然带来高就业,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成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最佳途径。但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表明,经济
20、增长并不自动导致就业增长,至少经济增长并不以相同的比例带动就业增长。一般来说,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那些急于赶超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较早阶段就人为扶持重工业或所谓高新产业的国家地区,大多会形成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这种模式就缺乏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近1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持续下滑,经济高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到90年代降低到1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2008年这一数字降至80万以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仅仅关注增长,甚
21、至名义上关注就业却没有真正把就业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就很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导,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扩大就业的效果,长远来看也不能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3.2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之间的矛盾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市场化就业道路,由人才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我国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尚未形成,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之难,除了国家制度、体制层面的问题,高校扩招只是表面性原因,究其根本是
22、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市场缺位。人才市场与人才中介缺位造成的首要问题是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大学生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群体,个人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就业信息不畅通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虽然毕业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多元的,但信息来源良莠混杂。其次,人才市场与人才中介的缺位造成了二元市场分割。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人才市场同样存在二元区分,一种收入高,工作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另一种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没有或很少有社会保障,主要是各类私营企业、中小股份制企业。大学生找工作,理所当然选择“好职位”,即使在“坏职位”暂时就业成功,也千方百计想“跳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 就业 面临 问题 解决 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