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自由的中国“学术自由” .doc
《并不自由的中国“学术自由”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并不自由的中国“学术自由” .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并不自由的中国“学术自由”2006-06-08 11:29:18来源: 燕赵都市报网友评论 0条 丹尼尔贝尔(中文名贝淡宁)这位被西方学界公认为“社群主义的新生代代表人物”的加拿大籍政治学教授2004年来到清华。起初认为“来北京是个很大的挑战”,已做好“忍受政治上限制”的准备。然而,两年之后,他彻底改变了成见,认为“中国的学术自由让人吃惊”。(见6月7日中国青年报)显然,贝淡宁先生对于中国“学术自由”的称赞是身体力行之后的由衷之言,而非恭维之语。说实话,他的“吃惊”,也让我备感“吃惊”。首先,不得不说,贝淡宁之所以“吃惊”,就在于他本来对于中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比如,当有个学生邀请他参加清
2、华的一个关于民主话题的沙龙,他马上联想到“这会不会是个陷阱”并断然拒绝;而当他听有个学生自我介绍是“中央党校”来的时,马上怀疑他是不是共产党派来的间谍。这样一个贝淡宁,当他耳闻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亲身感受了高校里边超乎他想象的“学术自由”氛围,会感到“吃惊”也就不难理解。贝淡宁所讲的“学术自由”,更多的是相对于他曾有过的“新加坡经验”。当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时,系主任要看他的阅读书目,并告诉他“应该”多讲什么,少讲什么;当他在谈论政治上敏感的内容比如马克思时,课堂上就会来一些特别的人。而相比之下,在中国研究政治哲学更为自由,没有搞过什么教案审查,课堂讨论学生也很自由踊跃,这样的自由难
3、免让贝淡宁喜出望外。不得不说,贝淡宁对于中国“学术自由”的认识是流于表面的,而没有触摸到教育体制上的“不自由”。我想,至少他所谓的“学术自由”,罢招硕士研究生的贺卫方教授,闹出“德怀门丑闻”的朱苏力院长,以及愤而出走的清华教授陈丹青,都是难以苟同的。笔者认为,学术自由的前提条件就是,高校的独立自主。即意味着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与政府权力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享受相当程度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的权利。在这个基础上,教授的学术自由,不仅意味着学术研究的自由、发表学术成果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在学校治理的自由。而现有的高校管理机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术行政化,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合二为一。行政手段代替了学术竞争,学术逻辑让位行政思维,外部权力主导了教学资源的分配。如此体制下,遑论“学术自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概“学术自由”也是如此。而入乡随俗的贝淡宁,似乎对耳濡目染的“学术自由”非常满足,欣然接受。比如他不再保持牛津方式,“把对方撕成碎片”,他会像中国同行一样,在对方发言结束后委婉地“补充几句”。贝淡宁以此为“学术自由”,以至于乐不思蜀。他之所以“不识自由真面目”,大约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雪里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并不自由的中国“学术自由” 并不 自由 中国 学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