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平煤十矿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平顶山平煤十矿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平煤十矿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11.2煤层特征及媒质8第二章 井田开拓132.1井田境界及可采储量13第三章 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183.1矿井工作制度183.2矿井设计服务年限18第四章 井田开拓20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204.2井筒204.3工业广场确定214.4阶段参数确定214.5确定开拓方案224.6矿井基本巷道31第五章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395.1煤层的地质特征39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95.3采煤方法47第六章 矿井运输与提升576.1大巷运输方式576.2皮带选型576.3辅助运输576.4矿井提升57第七章 矿井通风607.1矿井通风
2、系统选择607.2采区通风637.3掘进通风667.4矿井所需风量737.5矿井通风阻力787.6矿井主要通风机选型847.7概算矿井通风费用917.8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92第八章 矿井排水系统948.1 概述948.2 排水设备选型948.3 水仓及水泵房1008.4 排水技术经济指标103第九章 技术经济指标104第十章 煤矿新技术106致 谢108参考文献109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矿井地理地形和交通(1)地理位置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中西南部,分布于平顶山宝丰、襄城县、叶县、郏县、鲁山县境内,平顶山煤田有平顶山矿区和韩梁矿区组成的。平顶山矿区东起沙河、
3、汝河交汇地带附近,南至湛河北岸、西至红石山、北至汝河,东西走向长达38公里,南北宽约1020公里,含煤面积550平方公里。韩梁矿区位于平顶山西部,位于宝丰、鲁山县境内,走向长约18公里,宽约4公里,含煤面积80平方公里。(2)地形特点平顶山煤田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地处汝河以南,沙河之北的伏牛山余脉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红石山、龙山庙、擂鼓山、落凫山、平顶山、马棚山、焦赞山绵延不断,山脉呈北西走向,组成分区的地表分水岭。海拔高度一般在400600米之间。(3)交通条件矿区有专用铁路与国铁京广线、焦支线相连接,国铁京广线、焦支线分别通过矿区东部和西部,孟庙铁路线通过
4、平顶山市与京广线、焦支线相连接;东距京广线孟庙火车站70km,西距焦支线宝丰火车站28km。矿区专用铁路线与孟宝线平顶山东站相接。公路以平顶山市为枢纽,有柏油公路通向附近各县市,东与四通八达的许南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平煤集团公司十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区东部,程平路何庄北,西距平顶山市区中心约6km,南距平顶山东站5km,如图1-1所示1.1.2矿区气候条件根据平顶山历年的气象资料,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多风干旱,夏炎热多雨,秋晴和日照足,冬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794.6mm,年最大降雨量为1323.6mm(1964),最小降雨量为373.9mm(1966),雨季一般集
5、中在79月份。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269.2mm,年最大蒸发量2825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年平均气温为15,最高气温42.6(1968.7.18),最低气温-18.8(1955.1.30)。常年风向多为北西和北东,以北西风的风速最大,为24m/s;无霜期大致190-220天,最大积雪厚度为16cm,冻土最深22cm。图 1-1平煤十矿交通位置图1.1.3矿区水文本区属于淮河上游水系。矿区地表水系不发达,沙河、汝河流经矿区的南部和北部边缘,沙河距矿区最近3.2km,最大洪峰流量3300m3/s,旱季流量0.8m3/s;汝河流经煤系之上,最大流量3000m3/s,旱季流量0.28m3/s。湛河在
6、煤田南部自西向东流过。湛河宽50m左右,流量0.087.8m3/S;沙河宽150250m,流量0.85120m3/S。河上游为白龟山水库。井田范围发育着冲沟和季节性小溪,多数沟宽1520m,平时为干沟。井田东南部地势平坦,泄水条件不好,易积水形成小面积内涝洼地。比较大的月台河发源于尹充村冲沟,从井田中部流过,属间歇性小河。该河受大气降水补给,冬季河床干涸断流,雨季呈涓涓细水,大雨时山洪暴发,经冲沟汇入河中,汛期历史最高洪水位可达92m,最大洪峰流量8000m3/h。1.2.1井田地形十矿井田位于平顶山煤田东部,平顶山市东北部平顶山、马棚山之间的山口以南的开阔山前冲积平原上。井田的东南部为开阔的
7、冲积洪积平原,西北部为砂岩组成的山岭,山脊平缓,山坡陡峭,约为30,向南逐步过渡到平原。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有平顶山,北部为马棚山,山的相对标高为360m460m,平原一般+80+100m。井田最高峰马棚山海拔462.7m。本井田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53年9月,先后由中南地质局401勘探队、河南省地质局、中南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田地质125勘探队、126勘探队、河南省地质局五队、平顶山矿务局地质处勘探队、煤炭部129勘探队等七个单位,在该井田内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共施工钻孔142个,钻探进尺80700.6米。1.2.2井田煤系地层十矿井田内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寒武纪张夏组、固山组;石炭系太
8、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第三、四系。明显的从海相沉积通过海陆交互相沉积,逐渐变为陆向沉积。 地层未受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影响。其中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含煤地层总厚度近800m。地层由老到新为:(1) 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g)本组地层为煤系沉积基底。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具不明显的细鲵状结构。上界是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底面,钻孔揭露厚度大于50m。(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井田缺失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也发育不全。太原组下以 底部灰岩底面与本溪组分界,上以顶部灰岩顶面或己煤底板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呈整和接触。厚4780m,平均66.28m,由煤层、灰岩、砂质泥
9、岩及砂岩组成。含庚组煤67层,多以灰岩为顶板,煤层较薄,层位稳定,基本不可采。(3)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上以砂锅窑砂岩底面与下石盒子组分界,山西组与下伏太原组地层连续沉积,整和接触,厚80119m,平均93.70m,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层段。由深灰到黑色粉砂岩和泥岩、砂质泥岩及细中粗石英砂岩和煤层等组成。含煤14层。本井田范围内己15、己16-17煤层较稳定,为十二矿主要可采煤层;上部不含煤。(4)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 (P1x)上以丙组煤顶板砂岩底面即田家沟砂岩与上石盒子组分界,下以砂锅窑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整和接触,厚358m左右,依据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分为三、四、五煤段。三煤段(戊组
10、):厚约121160m,平均142.11m。本段底界为砂锅窑砂岩,一般为15m左右。四煤段(丁组):厚1694m,平均75.23m,含煤39层,以丁6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丁5局部可采,划归一矿开采。五煤段(丙组):厚70.5110.5m,平均91.33m,含煤25层,其中丙3稳定。只能小规模开采。(5) 二叠系上统石盒子组 (P2x)下起田家沟砂岩底界,上至平顶山砂岩底界。该组厚246370m,平均352m左右,由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薄煤组成。含煤属不可采之列。(6)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组在井田北部平顶山、马棚山一带出露于山脊,大面积遭受剥蚀,厚度3604
11、62m,其下部为灰白色,浅肉红色巨厚层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即平顶山砂岩,厚120m左右;中部有紫红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120160m,上部为紫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具暗红色铁质斑点,厚120余m,无煤层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和接触。(7) 第四系(Q)除北部山梁有基岩裸露外,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遍布井田,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和接触。厚度0150余m,北薄南厚。由暗黄色、棕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砂质粘土及砾石组成。顶部为耕植土壤。图1-2戊组煤地质综合柱状图1.2.3井田地质构造及特征(1)地质构造十矿井田位于平顶山煤田东段,主体构造为一枢纽向北西倾伏的宽缓向斜构造-李口向斜。十矿矿区的主体构造为一宽缓的复式向
12、斜,即李口向斜,并伴生着一些一级的背斜和向斜。十矿位于李口向斜南翼,处于、二级构造郭庄背斜和牛庄向斜上。(2)主要断层特征矿井田位于李口向斜南西翼中东段,主体构造为向北东倾斜的单斜。褶曲A、郭庄背斜:位于郭庄一线,在地表不显现,轴向与牛庄向斜平行,但收敛与展开方向与牛庄向斜相反,即背斜西北端呈封闭收敛,东南展开;背斜北翼即李口向斜南翼,向西消失于一矿28勘探线附近,东延纵贯十二矿,延伸长度6km以上,该背斜轴北距李口向斜轴3.0km。走向300310,与李口向斜基本平行,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58,北东翼倾角527,在-320m标高附近倾角最大,轴部稍缓。背斜南东端扬起,北西端倾伏,倾伏角46
13、,脊斜轴稍有起伏,呈鼻状构造。丁、戊组煤层同产状,己组煤层波状起伏,在轴部常产生小褶皱。在背斜西北端被郭庄逆断层切断,断层与褶曲轴交角1020。由于背斜倾伏端和扬起端相对推移,背斜轴线产生了“S”型弯曲。 B、牛庄向斜:位于牛庄东工人镇一线,规模与郭庄背斜近似,两轴间距0.50.6Km,褶曲轴面平行,两翼对称,北东翼倾角58,南西翼倾角510。轴部宽缓,南东端仰起,北西端倾伏,倾伏角4,略显起伏,呈箕形构造。牛庄向斜北西段倾伏端在牛庄逆断层南西盘,断层走向与向斜轴交角1015。向斜南东扬起端向斜轴可能被F2逆断层切断,断褶交角1030。向斜倾伏端和扬起端相对推移,轴线产生“S”型弯曲。断层(见
14、表) F2逆断层:位于井田东部牛庄向斜扬起端南侧,系钻孔所见的推断断层。断层走向270300,倾向北东,推断落差30m,所见长度1.5km左右,且具有分支断层。在断层前缘有与断层走向垂直的近南北向若干个小褶曲。断层向西,在相应部位有落差8m左右的正断层存在,这应是其伴生断层。表1-1 主要断层 名称构造位置产状落差延展长度控制程度走向倾向倾角赵庄逆断层井田南部风化带附近305330NE20703302500查明F2逆断层井田西南风化带北侧270300N2301500查明1.2.4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1、井田含水层与隔水层及水质井田有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砂岩裂隙含水层和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隔水层有
15、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和松散岩类粘土。A、寒武系中上统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与隔水层上统崮山组白云质灰岩,平均厚68m,溶洞裂隙发育程度低,含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0.00072.27L/s.m。渗透系数0.0009m/d,水质类型HCO3-CaNa、HCO3-CaMg,HCO3-Ca。中统张夏组鲕状灰岩,厚56124m,裂隙溶洞发育,含水性强,单位涌水量0.0027948L/s.m。寒武系下统馒头组和中统毛庄组巨厚的泥岩、泥灰岩、砂质泥岩为隔水层,阻隔了与下伏辛集组石英砂岩和震旦系石英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B、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与隔水层本溪组、太原组平行不整合于寒武系崮山组灰岩古风化壳
16、上,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厚度小而不均,难于阻隔上下含水层水力联系。太原组灰岩七层,总厚41.Om,上部灰岩段含水层厚16.8m,上距已17煤层10m左右。钻孔单位涌水量0.005318.0081L/s.m,渗透系数0.016863.13m/d,区域资料表明岩溶发育标高一般在-180m以上,局部在-440m深处也有岩溶现象。L2灰岩含水丰富;L4灰岩含水层夹于中部砂泥岩隔水层中,厚度小且不稳定,多为透镜体,岩溶发育程度差,含水性差。中部砂泥岩段厚24m,阻隔上、下灰岩段的水力联系。下部灰岩段含水层包括两层灰岩,厚19.8m,单位涌水量0.00003512.842L/s.m,渗透系数0.0001
17、3829.761m/d。一矿、二矿、七矿、八矿井下钻孔揭露最大出水量达237.8m3/h。 目前井田范围内水位降至-159m以下。 C、戊组煤层顶板砂岩含水组与隔水层 从下石盒子组戊组顶板到丁组底板,其间主要有戊组老顶砂岩含水层(即D煤底板砂岩)和丁煤底板砂岩含水层,总厚20m左右。各厚10m左右,中间被厚近20m的原D煤段砂泥岩隔水层分开。含水组单位涌水量0.01110.0119L/s.m,渗透系数0.0520.054m/d。由于厚度小,含水性差,属弱含水层。含水层隐伏露头接受第四系底砾石含水层补给。 D、石千峰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位于煤系地层顶部,在井田分水岭一带出露。平顶山砂岩厚120m左
18、右,石千峰红色砂岩厚240350m,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直接接受降水补给,含水性较强。李口向斜轴部26-17钻孔成自流井,现作矿泉水。 G、第四系底部砾石含水层 第四系底部砾石层厚010m,由北而南变厚,覆盖于基岩上,岩性为砾石夹粘土,属坡积、洪积物,砾石层之上为含钙质结核粘土隔水层。2、井田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型水文地质条件矿井。1.2.5矿井涌水量经精查补充勘探资料计算并参照相邻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根据补充地质报告审查意见;本矿井涌水量不大。1.2煤层特征及媒质1.3.1可采煤层特征井田含煤地层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含煤岩系总厚度800m
19、左右,含煤44层,煤层总厚度30.7242.21m,含煤系数3.44.7%。自上而下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个煤组。井田甲、乙、丙煤组无工业开采价值。甲1、乙2、丙3零星达到可采厚度,属高灰高硫劣质煤,由于埋藏浅,只有小窑开采。最下部庚组煤薄,仅庚20局部可采,且为高硫煤。丁、己煤组根据公司规划由相邻的一矿、八矿开采,在这里不再描述。戊煤组:属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上距丁组煤6080m,下距己煤组160180m。包括戊8、戊9、戊10、戊11、戊12、戊13,可采煤层为戊8、戊9-10。可采戊组煤层上距丁6煤层90m左右,戊8煤层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绝大多数厚度在1.855.48m之间,仅
20、在西北隅煤厚小于0.8m,为戊8煤层不可采区。戊9-10煤层是主要的开采煤层,煤厚在1.254.07m之间,一般煤厚为3.2m左右,与戊8煤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戊11煤层仅西南角局部可采,煤厚1.31.7m,因本煤层富含夹矸,煤质欠佳,沉积不稳定,为非主采煤层。戊8与戊9之间有两层夹矸,厚48m,夹矸间有一煤线(0.10.2m),戊9与戊10中间含一层夹矸,夹矸厚度多在00.3m左右,仅个别地方达0.5m。戊10与戊11间砂岩沉积不稳定在17m之间,戊8直接顶为致密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厚5.40m,向上为17.94m的砂质泥岩,再向上为灰绿色细砂岩,厚约20.95m,戊11底板为灰色砂
21、质泥岩偶夹透镜状砂岩,含菱铁矿薄层及结核。 十矿李口向斜轴南翼,煤层倾角变化较大。表1-2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名称煤层厚度(m)倾角()稳定性硬度夹矸厚(m)容重(t/m3)顶板岩性底板岩性戊81.855.484.5013稳定中硬01.36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灰色泥岩,砂质泥岩戊9-101.254.073.2013稳定中硬00.71.36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灰色粒土泥岩1.3.2煤层围岩性质煤层顶底板岩由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组合,煤组煤层直接顶板大多数为砂质泥岩或泥岩,老顶一般为砂岩,少有伪顶,伪顶岩性为炭质泥岩。各煤层均以砂质泥岩及泥岩为直接底板,靠东部个别煤层直接底板有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顶山 平煤十矿 煤矿 毕业设计 说明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