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8).doc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8).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专 业 工商管理 产品协同设计中知识共享的激励研究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已成为关键性资源,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对这种重要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是21 世纪制造业不容回避的课题。同时,基于知识资源的协同设计(Collaborative Design ,CD),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协同设计和知识管理在传统制造业的革新中正被广泛实施,两者的集成为制造业智力资产的管理提供新的拓展空间。知识共享是协同设计和知识管理集成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影响协同设计中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合理有效的知
2、识共享激励机制。本文对协同设计中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从协同设计中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出发,对协同设计中的知识共享机理和协同设计人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协同设计人员的“人性假设”,确定协同设计知识共享的激励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激励机制的构建条件、构建模式和激励措施等方面建立协同设计知识共享的激励模型,从个人成长、工作成就、工作环境、薪酬等四个方面提出激励措施,其中包括建立知识共享导师制、知识终身追踪制等具体建议。关键词: 知识管理,协同设计,知识共享,激励Abstract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 and network technology, knowledge has become critical resour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keeps corporations 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management of such an important resource, is a subject that can not be avoided by manufactur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Meanwhi
4、le Collaborative Design (CD), which bases on knowledge resource, shows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CD and KM have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in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and the integration will expand space for the intellectual assets management of manufacturing.Knowledge Share (KS) is
5、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the integration of CD and KM. One of the cruci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S in CD is lack of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KS.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KS in CD i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and the desire of KS are analyzed based on
6、the Knowledge Sharing Model (KSM) in CD. Then the incentive factors are analyzed and on the base of which, the incentive model of KS in CD is set up, in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construction mode and incentive measures. The incen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7、Growth, work achievements, work environment, salary reward, including some specific proposals such as Tutorial System for KS.Keyword:Knowledge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Design, Knowledge Share, motivation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 绪论1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理论21.2.1国内外激励理论研究的现状21.2.2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31.2.3协同设计的基本特点4
8、1.2.4协同设计对知识共享的需求41.3研究的主要问题51.4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61.5本章小结7第二章 协同设计知识共享机理分析82.1协同设计的知识共享过程及模型82.2协同设计知识提供机理分析102.3.1协同设计知识提供的内在机制102.3.2协同设计知识提供的障碍分析102.3协同设计知识共享情境分析112.3.1协同设计知识共享情境的内在机制112.3.2协同设计知识共享情境的障碍分析122.4协同设计知识获取机理分析122.4.1协同设计知识获取的内在机制132.4.2协同设计知识获取的障碍分析132.5本章小结13第三章 协同设计人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需求分析153.1协同设
9、计人员的需求分析153.1.1协同设计人员的特征153.1.2协同设计人员的需求层次及内容163.2协同设计人员知识共享的需求满足机理173.3协同设计人员知识共享的需求结构193.3.1自身知识结构优化与个人价值提升203.3.2绩效的改进203.3.3工作环境的优化213.3.4个人薪酬的增加213.4本章小结21第四章 协同设计知识共享激励因素分析234.1针对协同设计知识共享障碍设计知识共享激励因素234.2针对协同设计人员知识共享的需求过程机理设计激励因素234.3考虑协同设计人员的人性假设确定知识共享激励因素254.4本章小结26第五章 协同设计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构建275.1知识
10、共享激励机制的构建条件275.2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构建模式285.3协同设计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295.3.1协同设计人员个人成长与发展激励措施295.3.2协同设计人员知识共享的成就激励315.3.3协同设计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措施315.3.4协同设计人员知识共享的薪酬激励措施325.4本章小结33结 论34参考文献36致 谢38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化、全球化,新技术新产品以几何级数增长,产品生命周期越发缩短,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知识正成为生产力
11、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正如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1。同时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不仅对现代高科技企业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许多传统企业。制造业作为传统企业的代表和国民经济的支柱,能否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获得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怎样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市场全球化的逐渐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制造企业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由于技术的飞速
12、发展以及产品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增加了新产品设计开发的难度。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成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设计无法跟上时代要求的步伐。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了并行设计、面向用户设计、面向制造设计、面向装配设计、面向销售设计等一系列新概念设计方法。建立在这些新设计思想基础上的协同设计,在设计时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环节进行统筹考虑的设计2,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不仅需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大的附加值将产品投入市场,还必须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具有独占性技术的产品,这就使得现代产品设
13、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设计过程涉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强调基于知识资源的协同设计3。在产品的协同设计中,除了需要快速有效的协同设计机制和环境外,至关重要的是获取设计涉及到的许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分布式知识资源4。这些知识资源不仅包括企业已有的显性知识,还包括必须通过交流协商才能获取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个体、企业组织的整体创新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协同设计活动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知识交流,而知识形式多样,且分散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的头脑里,因此制造业中的自主创新离不开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管理理论、先进制造技术和设计方法不断
14、涌现,它们为制造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赢得市场竞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途径,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获取和存储,然后将它们分发到需要的地方去共享。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知识形式传递给最恰当的人(“最恰当的知识”要求提供的知识具有针对性、“最恰当的时间”要求与业务活动集成和同步、“恰当的知识形式”要求提供的知识类型便于使用方的理解和利用、“恰当的人”则要求知识供应要有明确的接受方),帮助用户获得完善的知识支持,以便做出正确决策,进而取得最佳行动效果。知识管理目前己成为国内外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出现了大量与知识
15、管理相关的专著、杂志、文章、国际会议以及知识管理网站等,知识管理在当今企业的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5。因此协同设计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对传统制造业向知识型制造业转变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而知识共享与转移是协同设计过程中组织知识管理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8,也是知识成为资本及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实现企业产品开发人员知识的共享对产品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一个经常分享知识、不断交流的环境下, 个人的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财富6 。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而无论是知识的开发还是传播都必须以知识共享机制为基础,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机制以鼓励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共享的核
16、心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地激励个体向他人共享自己拥有的知识7。将协同设计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研究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整理分析协同设计过程中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目的。1.2 国内外研究理论1.2.1 国内外激励理论研究的现状国际上,激励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研究激励问题的典型理论即是著名的“委托代理”理论,在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内,激励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三个阶段,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综合
17、激励理论”四种类型。代表理论有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的ERG理论,麦克雷兰德(David 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博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J.Stancy Adams)的公平理论,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弗隆姆(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论以及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激励理论:波特劳勒激励模式和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的综合激励公式等等。我国学者冬清在1993年提出C型激励模式和C型需要层次论,但总的来说国内学者目前还较少涉
18、及激励理论的创造性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较多9。对于知识管理的激励问题,国内外已经作了相当多的定性研究,提出了比较完善激励机制,其中包含了对知识共享的激励策略9。Davenport教授等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理论,主张用市场交易的观点研究知识共享9。文献10把企业内的知识共享激励问题理解为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运用多次重复博弈模型和委托代理模型进行了分析,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但是博弈模型对激励因素的大幅度简化,无法很好地反映各种激励因素在激励过程中的作用,其结论也过于简单。文献11分析了知识共享中发出方和接受方的成本/收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博弈分析,但对于知识共享的主体的
19、认识局限于经济人的范畴。文献12在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设定委托人能够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但是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并不能确定代理人的行为对自身的确切影响,并且是多个代理人的情况,这一假设在知识管理中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对人的假设仍然局限于经济人。关于知识管理的激励因素,国内外学者(如玛汉坦姆仆、郑超、张望军等)已经对知识管理的激励因素进行过统计研究并得出了简单的描述性结果,但没有对激励因素的选取根据作有力的论述,也没有建立各个激励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9。不过,上述研究对激励因素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了实证检验,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2.2 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协同设计的英文提法为Collabo
20、rative Design或Cooperative Design。它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是对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在设计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协同设计的概念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涉及,但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13。Roseman定义协同设计为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各成员围绕一个设计项目,承担相应的部分设计任务,并行交互地进行设计工作,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设计结果的设计方法13。Bodker认为协同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它要求设计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用户需求、概念直到质量、价格、计划安排等各种因素
21、。协同工作的目标就是要缩短开发周期,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强竞争能力13。在本文中,对协同设计作以下定义:定义:协同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指多个协同设计参与者在计算机支持环境中,互相合作地完成整个设计项目的过程。它以产品设计过程中协同问题为研究对象,强调加强人-人、人-机、机-机之间的协同工作,通过自组织的协同活动达到总体目标优化的目的。其研究目标是研究设计过程中各种协同活动的行为方式,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协同过程进行优化,并提供支持协同设计过程的计算机支撑环境。协同设计实质上是对并行设计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协同设计更注重为协同设计团队小组提供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和设计过程监控,强调设计决
22、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群体协同行为,注重研究设计活动的动态特性。相对来说以往的并行设计更强调的是设计过程信息反馈,具体体现则是各种DFx工具的应用。在协同设计中,协同工作小组可以在前的工作小组完成任务之前就开始他们的工作。第二个工作小组在消化理解第一个工作小组已做的工作和传递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不完备的,小组间利用这些不完备的信息开始自己的工作。相关的工作小组之间的信息输出与传递是持续的,设计工作每完成一部分,就将结果输出给相关过程,设计工作逐步完善,工作小组不仅要做好本组的工作,更需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工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从产品开发到批量生产和销售以及回收利用,设计到许多部门。协同设计的方
23、法要求以立体、交互、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这样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2。1.2.3 协同设计的基本特点协同设计涉及到设计过程、设计人员、计算机协同等设计实体,各设计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点13:(1) 产品过程的协同。产品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设计、制造、销售等阶段,由于各阶段所关心的目标各有侧重,处理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完全一致。为了在总体目标上达到最优,需要对产品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协调。采用的方法则是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商,以产品的TQC为目标,寻求最佳解决方案。(2) 设计人员之间的协同。设计人员之间的协同活动实际上是协同设计的根本所在。一般来说,产品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