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北山煤矿90万吨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含全套CAD图纸).doc
《安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北山煤矿90万吨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含全套CAD图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北山煤矿90万吨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含全套CAD图纸).doc(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般部分全套CAD图纸,联系153893706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矿井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北约18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乌金山镇。该矿南至榆次火车站约19km,西至鸣李火车站17km,西北距太原市20km,榆罕公路从矿井西北外围经过,矿井内有公路直通榆次区,交通较为便利。 1.1.2地形地貌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北边缘,地处中低山地带。沟谷纵横;地形极其复杂。最高点位于矿区黑沙沟北部之东梁,海拔标同为1309.32m,最低点位于杜家山村北,海拔标高为980.00m,最大相对高程329.32m。1.1.3. 矿区气候条件矿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春干旱
2、、多风、少雨(雪),夏秋雨水较多,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平均降雨量为410.40毫m,年平均蒸发量为1598.42mm。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31.2,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1.6。霜冻期一般为头年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8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90cm。风速最大10级,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约26天。根据山西省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图榆次区属度区。1.1.4矿区经济概况本区以农业为主,其次为开采业、制造业。煤炭工业在当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适度发展煤炭工业为繁荣地区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矿井建设所需的建材,如砖瓦、水泥、石料、砂子等当地可以满足供应,钢材、木材需由外地调进。1.1.5现有水
3、源、电源情况(一)水源条件根据现有资料和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矿井用水特点,本设计水源采用井下排水和深井供水相结合。矿井升级改造后,预计井下正常涌水量为50m3/d,经处理后可作为地面及井下生产和消防水源。在工业场地有一眼深井,日涌水量600m3,作为矿井生活和消防水源。因此矿井供水有保障。(二)电源条件矿井扩建后,在矿井地面新设35kV变电站一座,装机容量为23150kVA。本矿两回35kV电源,一回引自峪口35kV变电站,另一回引自北郊110KV变电站的35kV母线,送电距离分别为6km和14km。1.2 井田地质特征1.2.1地质构造及煤层(一) 地层及地质构造1地层井田内出露有石炭系上统太原
4、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地层。井田内赋存的地层主要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地层。据山西煤田地质勘探一队山西省榆次北山煤矿详查勘探地质报告说明书,结合矿井生产的地质资料,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中奥陶统峰峰组(O2f)本组地层区内没有出露,仅4个钻孔(1号、8号、9号、12号)揭露该组地层,揭露厚度为5.27m-41.39m。岩性为深灰色石灰岩,致密坚硬,裂隙普遍发育,大多被方解石脉充填,含星散状黄铁矿,在该组侵蚀面上岩石颜色多为褐色、黄色。2)中石炭统本溪组(C2b)本组地层岩性下
5、部为铝土质泥岩及灰黑色泥岩,含星散状黄铁矿,上部为灰黑色泥岩及一层海相石灰岩,深灰色,质纯,性脆,具裂隙,充填方解石脉,厚度在1.50m-2.10m之间,平均1.78m。泥岩中多含化石,本组地层厚12.15m-30.35m,平均厚22.05m,厚度变化大致为东西两边薄,中间厚的趋势,本组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3)上石炭统太原组(C3t)该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地层,岩性主要为四层石灰岩或泥灰岩、泥岩、砂岩及煤层所组成,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地层厚度31.21-195.05m,平均厚度为101.17m,总体呈西厚东薄的趋势,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根据沉积特征,本组可划分为上、
6、中、下三段,现分述如下:(1)下段(C3t1):从K1砂岩底界到K2石灰岩底,厚度平均为56.73m。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及灰岩等,发育有15、15下号两层煤,稳定可采,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由下至上各岩层分述如下:K1砂岩:灰色中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碎片,局部为细砂岩。厚度在0.55m-11.55m之间,平均为5.47m。整合接触于本溪组地层之上。泥岩、砂质泥岩:主要为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夹炭质泥岩及不可采煤线,煤线附近为中砂岩,顶部为粉砂岩。厚度在5.20m-14.98m,平均为11.27m。砂岩、灰岩:主要由灰、深灰色砂岩组成。从下至上颗粒逐渐变细,局部为灰色石灰
7、岩。厚度在0.60m-21.10m之间,平均为6.04m。泥岩、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夹煤线均为不可采,上部局部相变为细砂岩。含有16号煤层,厚度为0.54m。15下号煤:黑色,含1层夹矸,为稳定可采煤层。厚度在1.21m-2.53m之间,平均为1.81m。泥岩:黑色,位于15号和15下号之间,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及炭质泥岩。厚度在1.89m-16.09m之间,平均为6.05m。15号煤:黑色,玻璃光泽,条带状,层状构造含1-2层夹矸。厚度在3.27m-5.24m之间,平均为4.33m。(2)中段(C3t2):从K2石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厚度平均为28.01m,岩性主要为深灰
8、色石灰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等,含有13号可采煤层,发育有零星不可采煤层。K2石灰岩:深灰色,致密块状,质硬裂隙较发育,充填方解石脉,局部含黄铁矿,为15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厚度在1.03m-2.76m之间,平均为1.82m。泥岩:灰黑,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致密块状,质较硬,含植物化石。厚度在2.54m-9.62m间,平均为6.17m。中砂岩:灰色,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中等,含植物化石,局部相变为细砂岩,夹薄层炭质泥岩。厚度在0m-10.45m之间,平均为6.70m。泥岩: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顶部局部相变为细砂岩。厚度在0m-6.08m之间,平均为4.22m。K3石灰岩:灰、
9、灰黑色,性脆,致密坚硬,含少量动物化石,局部夹泥岩及泥灰岩。厚度在0.82m-5.48m之间,平均为2.38m。泥岩:灰黑,黑色,含铁质结核及植物化石,断口贝壳状。厚度在0.40m-6.05m之间,平均为2.72m。13号煤:黑色,污手。厚度在0.62m-1.20m之间,平均0.82m。K4灰岩:灰、深灰色,致密坚硬,具裂隙充填方解石脉,含动物化石。厚度在1.65m-4.69m之间,平均3.18m。(3)上段(C3t3):从K4灰岩顶至K7砂岩底,厚度平均为16.43m,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含有12号局部可采煤层。泥岩:灰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分别在局部夹炭质泥岩,细砂
10、岩。厚度在3.43m-17.10m之间,平均为10.27m。12号煤:黑色,局部相变为炭质泥岩,含1-2层夹矸。厚度在0m-2.72m之间,平均为0.75m。泥灰岩:灰、灰黑色,质硬性脆,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脉,含黄铁矿小颗粒及动物化石。厚度在0m-5.63m之间,平均为2.75m。泥岩:灰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致密性脆,含黄铁矿。厚度在0m-5.80m之间,平均2.66m。4)下二叠统山西组(P1s)该组为一套以中、细粒碎屑岩沉积为主的陆相含煤沉积建造,是井田内又一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上部以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下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本组中含有4、5、6、7号煤层,4、5、7
11、号煤层不可采。6号煤层较稳定,大部可采,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K7为底界砂岩,厚4m左右,岩性为灰色中-细粒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本组地层厚度66.07m-91.90m,平均为76.48m。由下至上分层叙述如下:K7砂岩、泥岩:岩芯以粗粒砂岩为主,有时含砾,成份以石英为主,钙质胶结,斜层理发育,上下部有时细、中粒砂岩发育,中部,局部发育6、7号煤层,其中K7砂岩厚度在2.13m-5.06m之间,平均3.96m。6号煤层厚度在0m-2.94m之间,平均为0.90m。7号煤层厚度在0m-1.35m之间,平均为0.37m。泥岩、砂岩:以灰、灰黑色泥岩为主,上部多夹1-2层细、中粒砂岩;
12、中下部夹1-3层不稳定煤层,下部有时夹中、细粒砂岩。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按岩性特征分为上、下两段:(1)下段(P1x1)K8至K9砂岩底,平均厚66.48m。上部主要由灰、灰白、灰黑色泥岩夹中-细粒砂岩及不稳定薄煤线组成。底界K8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厚度变化较大,与下伏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整合接触。由下至上分层叙述如下:砂岩:灰、灰白色中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局部相变为细砂岩。厚度在1.10m-14.47m之间,平均为5.95m。泥岩:灰黑色,致密块状,性脆,含植物化石,局部夹细砂岩,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厚度在5.43-29.18m之间,平均为20.
13、51m。砂岩:区内西部为灰色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斜层理较发育,东部相变为深灰色细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厚度在2.50m-9.70m之间,平均为4.86m。泥岩、粉砂岩:岩层在区内有相变现象,东部为泥岩相,仅个别地段夹薄层细砂岩及粉砂岩,西部为泥岩和砂岩交替出现。(2)上段(P1x2)本段厚度为95.03m。主要岩性为灰黄、灰白、灰绿色砂质泥岩和粗-细粒砂岩,底界K9砂岩为黄绿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厚8.94m,顶部为灰绿色、黄绿色夹紫红色的铝质泥岩,含铁质鲕粒(俗称桃花泥岩),层位较稳定,特征明显,是上、下石盒子组分界辅助标志层。K9砂岩:以细砂岩为主,局部为中、粗砂岩。厚度在4.13
14、m-17.23之间,平均为8.94m。泥岩:灰、灰黄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具裂隙,局部夹细砂岩。厚度在1.25m-26.53m之间,平均为11.52m。砂岩:黄绿、灰色中砂岩或细砂岩,质较硬,成份以石英为主,含云母碎片及暗色矿物,钙质胶结,分选性,磨园度均差。厚度在0.90m-24.01m之间,平均为11.95m。泥岩:灰黄、灰黑色,细腻。有滑感,局部夹砂质泥岩。厚度在1.10m-19.92m之间,平均为6.25m。砂岩:灰白、灰绿色砂岩,上部中砂岩下部粗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分选性,磨园度较差。厚度在11.87m-18.62m之间,平均为15.11m。泥岩:灰绿、黄绿、紫红色泥岩,局部相
15、变为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细砂岩薄层。厚度在28.71m-70.10m之间,平均为41.26m。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该组以灰黄色、黄绿色砂岩、泥岩、紫红色砂岩、砂质泥岩组成,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区内揭露最大厚度131.18m。由下至上各岩层分述如下:中砂岩:黄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厚度在5.90m左右。泥岩:黄绿、紫红色泥岩,夹中细粒砂岩。厚度在5.50m左右。细砂岩:黄色细砂岩。厚度在5.00m左右。泥岩:黄绿、紫红色泥岩。厚度在10.94m左右。细砂岩:灰白、浅黄绿色厚层砂岩。厚度在6.70m左右。泥岩:黄绿、紫红色,夹粉砂岩,厚度在6.15m左右。细砂岩:黄绿色细砂岩。厚度在7
16、.50m左右。泥岩:主要为杂色泥岩,夹细、粉砂岩,中部有20cm淡水灰岩。厚度在36.32m左右。中砂岩:灰白色,厚层状中砂岩。厚度在2.00m左右。泥岩:紫红色、黄色泥岩。厚度在13.54m左右。砂岩:灰白色、黄绿色,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厚度在9.70m左右。粉砂岩:黄色粉砂岩。厚度在1.54m左右。泥岩:黄色、灰色及灰紫色泥岩。厚度在13.34m左右。泥岩、砂砾岩: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石英砂岩,其上为紫红色泥岩(未见顶)厚度在7.02m左右。7)第四系(Q)覆盖于不同时代地层之上。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岩性主要为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垂直节理发育,出露厚度为0m-22
17、.12m。平均厚度为6.00m。2地质构造本区位于山西地台中部,沁水坳陷的西北边缘,地处太原东山背斜西南倾伏端的南翼与晋中新断陷接壤部位。区内无古老地层出露和火成岩活动。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次之,总体上为一走向近东西向,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北山地区的一系列NNE向断层构成山前断裂带,对西北部低山区和东南部丘陵区之形成起控制作用。井田地层总体呈现为走向近东西或北东-南西向,倾向南或南东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为3-15,局部因受构造影响,倾角略有增大。其上发育有宽缓的小型波状起伏,断层和陷落柱发育。1)褶曲区内褶皱构造不甚发育,多为延展长度不大,波状起伏的小褶曲。2)断层区内断层构造较为发育,共
18、发现大小断层9条,有些小断层为大断层之派生。北部和西部地段断层方向近东西或北东东,南部和东南部地段为走向北东东-北东。皆为正断层,断层倾向南或南东向为主,形成北高南低的构造阶梯,断层规模一般较小,一般延伸长度500m-900m,最大者达3000m,落差一般4m-10m,最大者达55m,各断裂情况见附表1-2-1(断层统计表)。3)陷落柱(群)区内陷落柱也较为发育,初步追索查明的有8个,多为椭园形,详见表1-2-2陷落柱统计一览表。表1-2-1 断层统计表编号性质延伸长度(m)产状落差(m)断层描述走向倾向倾角F1正断层550EWN705北盘下降,南盘上升F2正断层380EWS706南盘下降,北
19、盘上升F3正断层1100近EWS7212北盘上升,南盘下降F4正断层700N80ESE806北盘上升,南盘下降,断距西小东大F5正断层500EWS704北盘上升,南盘下降F6正断层4000N70E-N45ESE6734-55断层线形状不规则,在靠近西部有一拐折,北盘上升南盘下降,断距西小东大F7正断层3800N70E-N45ESE7020-54断层线形状不规则,在靠近西部有一拐折,北盘上升南盘下降,断距西小东大F8正断层900近东西向南756北盘上升南盘下降F9正断层3000N60ESE7650北盘上升南盘下降表1-2-2 陷落柱统一览表编号位置形状陷落柱范围相互关系X1井田北西部椭圆长轴20
20、0m短轴100mX2井田北东部椭圆长轴200m短轴80mX3井田北东部椭圆长轴150m短轴110mX4井田东部椭圆长轴260m短轴200mX5井田中部园形长轴30m短轴25mX6井田中部园形长轴50m短轴45mX7井田中部园形长轴50m短轴47mX8井田西部椭圆形长轴400m短轴300m4)岩浆岩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不作评述。综上所述,本井田构造属二类中等构造。(二)煤层1)含煤性井田内煤层发育比较齐全,含煤地层总厚177.65m,含煤9层,煤层总厚度9.94m,含煤系数5.6%。其中太原组厚76.48m,含煤4层,煤层总厚度1.67m,含煤系数2.2%。两个含煤组共含煤9层,其中全井田可采(
21、或大部可采)煤层4层,即6号、13号、15号、15下号。现将太原组、山西组含煤组的情况分述如下:(1)太原组(C3t)含煤性该组地层平均厚度为101.17m,含煤5层,其分布特征结合钻探资料自下而上为:最下部为一层煤层(因不稳定、不可采而未编号),向上依次为16、15下、15、13、12号煤层,15下和15号煤层为区内主要稳定可采煤层,13号煤层为全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16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局部相变为炭质泥岩,本组煤层平均总厚度为8.25m,含煤系数为8.2%,可采厚度为6.96m。(2)山西组(P1s)含煤性本组地层平均厚度为76.48m,含有4、5、6、7号四层煤,其中6号煤层
22、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煤层。本组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69m,含煤系数2.2%,可采厚度0.90m。2)可采煤层(1)6号煤层该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较稳定,区内东部发育,厚度0m-2.94m,平均厚度0.90m,含1-2层夹矸,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顶板岩性为中细粒砂岩,伪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2)13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煤层厚度.62m-1.20m,平均0.82m,不含夹矸,为较稳定,大部可采,顶板为K4石灰岩,底板为泥岩。(3)15号煤层该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下部,是区内最主要的稳定、可采煤层,且与13号煤层间距一般在10.50m-28.73m,平均24.01m,煤层厚度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工程 毕业设计 论文 煤矿 90 万吨新井 通风 安全 设计 全套 CAD 图纸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