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毕业论文.doc
《学前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号:200931011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题 目 浅谈家园和作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年 级 2009级系 别 学前教育系班 级 09高专学前1班姓 名 王海琦指导教师 张暖暖 助理讲师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5月浅谈家园合作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王海琦摘 要:幼儿教育应是多方面、多方位。只有家庭和幼儿园长期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不是靠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而是双方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园共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调动家
2、长这一幼儿教育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幼儿教师的合作伙伴。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深入到家庭中去,使幼儿学习到的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和巩固。关 键 词:家园合作;幼儿;行为习惯;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7的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还未定型。在这段时期我们应格外的注意对他们的行为教育。这段时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这段时期决定着能否帮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不是单方面的靠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帮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还要有家庭的支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双边活动,而不是单方面进行教育就可以实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如礼仪教养,劳动表现,生活习
3、惯,自我约束的能力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所以我们有必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一活动是长期的家园合作才能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而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时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只有在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合作。幼儿园活动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 现状分析教育部颁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作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
4、儿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可见家园合作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家长也有着宝贵的教育经验,所以不仅家长要向教师学习教育经验,教师也要向家长学习教育经验,而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长期沟通,并找到一个统一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可是现在教育普遍还是幼儿在幼儿园时接受一种教师安排的教育方法,回家父母又是另一种教育方法。即便是幼儿园里安排的家园互动,可大多还是走出活动后双方教育方法各有不同。这样的现象是不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教师常告诉幼儿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可是回到家父母什么都不用孩子做;在幼儿园里教师告诉幼儿要孝顺父母,父母下班给父母倒
5、杯水,捶捶背, 可是回到家,父母怕孩子在活动中伤害到自己,所以什么也就不用孩子去做,反倒是累了一天的父母给孩子倒水,捏肩.这样的教育现象会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教育差异会让幼儿感到不知所措,让他们很迷茫,到底谁是对的呢,我该听谁的呢?有些幼儿会一不小心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所以我们要给幼儿一个统一的生活环境,而这个统一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合作的结果。二、实现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 (一)共同转变观念,趋向同一目标,在思想上达成一致有的家长总认为让我们家园共育可以啊!只要幼儿教师提出要求家长就会按照去做,这样的教育思想是不可以的,家长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个配角,或是一个
6、被动的参与者。教师应把家长带到幼儿园活动中与他们一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同转换过去的旧观念。一方面,幼儿教师因转变幼儿教育工作主要由幼儿园来承担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的“封闭性”变为“开放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把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良好行为传递到家庭中去。另一方面家长要把“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观念改变为“养”和“育”是不能分开的,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它们整合到一起才会有整体教育效果。幼儿园应该让家长知道:1、家长是幼儿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孩子的实施者,不是教育幼儿可有可无的配角。2、家长不能只是给教师教育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和教师同等地位资料分析者、教育者。家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