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doc
《学位论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位论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doc(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图书分类号:P315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江汶乡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哈尔滨二零一零年五月 Masters Degree ThesisCorrection method for digital strong motion acceleration records in near-fieldMaster Candidate:Jiang WenxiangTutor:Prof. Yu HaiyingSubject :Civil EngineeringSpecialt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ngineering an
2、d Protective EngineeringResearch Field:Processing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HarbinChinaMay, 2010图书分类号:P315 单位编码:85406 学 号:2007235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硕 士 研 究 生: 江汶乡导 师: 于海英研究员申请 学位 级别: 工学硕士学位学 科: 土木工程专 业: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 究 方 向: 强震记录处理中
3、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哈尔滨二零一零年五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4、,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允许被查阅和借阅。(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摘 要近一个世纪以来,破坏性大地震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与此同时人类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强震记录。随着人们对地震研究的深入,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对加速度强震记录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近断层场地的震动最为激烈,往往会造成仪器墩不同程度的倾斜,而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是时变的。地震时近
5、断层场地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旋转,在得到的强震记录中也会耦合旋转分量。这都给强震记录的校正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国内外学者对近场记录的校正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有用的结论。但是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近断层强震记录体现出了更为复杂的误差引入因素。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汶川地震和集集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近场强震动记录中由仪器倾斜引起的误差校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在MATLAB环境下实现了校正程序。具体内容如下:1. 本文对数字强震记录系统进行了误差分析;对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对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准则进行了论述。给出了适合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
6、的校正方法和准则。2. 对5种型号数字强震仪系统进行振动台对比实验,并且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加速度记录积分后速度和位移时程零线漂移的原因。并对振动台实验中强震仪记录到的加速度经过校正后再两次积分得出位移时程与实验时记录到的绝对位移进行比较。3. 利用MATLAB语言编写了加速度记录零线校正软件,对2008年5.12汶川8.0级大地震现场加速度记录两次积分后得出永久位移。对汶川强震记录校正后的位移与GPS同震位移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台湾集集地震的近场记录用本文方法进行校正,校正结果符合提出的校正准则。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大地震近场仪器墩会发生倾斜或产生永久位移的加速度记录的零线有明显的校正效果。
7、关键词: 数字强震仪;近场加速度记录;零线校正;永久位移;MATLABAbstractIn the last century,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have brought about great lose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But at the same time, human have collected huge amount of Strong-Motion records. As research goes on, near-field permanent displacement became more and
8、 more noticed all around th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ircles and the records with high accuracy are required. But it is the near field shakes most intensively, and this will force instrument platform to tilt. Moreover, the tilting degree and direction are time-varying. Even worse, near fields are lik
9、ely to spin in great earthquakes. And, somehow, the according records may include spin components. All of these bring a lot of difficult to records correction. Scholars have managed to find correction methods, and have drawn many useful conclusions. But the records acquired form Wenchuan earthquake
10、show more complicate records errors. Therefore, this paper research the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previous study, and compiled a program in MATLAB environment. Research specifics are as follow:1. Analyzed the error in digital strong motion seismograph, and studied the correction method of near fiel
11、d strong motion acceleration records.2. Revealed the reasons why the baselines usually drift in velocity and displacement tracks by conducted a shake-table experiment and compared the displacement integrated form acceleration and displacement measured directly.3. Compiled a correction software using
12、 MATALB, and acquired permanent displacement by integrated the corrected acceleration records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compared the displacement with GPS coseismic displacement. The result denoted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against errors caused by instrument tilt. Key words: digital acceler
13、ograph, near-field acceleration records, base-line correction, permanent displacements, MATLAB目 录 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II第一章 绪 论11.1 引言11.2 国内外研究历程及现状11.3 论文立题背景和本文工作31.4 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4第二章 加速度记录的误差分析52.1 引言52.2 基线初始值52.3 低频误差52.4 随机噪声72.5 仪器倾斜92.6 两种基线误差的表现形式102.7 小结11第三章 现有的处理方法133.1引言133.2 加速度记录的零线调整(R
14、AP)133.3 USGS使用的基本加速度记录处理方法153.4 Iwan等的零线校正方法(Iwan方法)163.5 Graizer的多项式拟合法173.6 IEM使用的基本加速度记录处理方法173.7 小结19第四章 本文采用的校正方法214.1 引言214.2 零线校正准则214.3 近断层零线校正方法224.4 小结25第五章 振动台对比实验275.1 实验目的275.2 实验用数字强震仪275.3 振动台输入地震波295.4 标准位移计和记录系统305.5 实验步骤305.6 实验数据回收30第六章 程序实现356.1 数值积分方法356.2 主要代码366.2.1 计算斜率和倾斜时刻
15、T的函数366.2.2 校正函数366.2.3 计算傅里叶谱376.3 应用程序界面37第七章 校正结果分析437.1 振动台结果分析437.2 台湾集集地震记录校正效果487.3 汶川地震记录的校正效果517.4 小结60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61参考文献62致 谢63作者简介64第一章 绪 论1.1 引言强震记录对地震工作者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大量有价值的强震动记录的获取,可为研究震源机制、地震动衰减规律、场地和活断层对地震动的影响、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典型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为我国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各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修订提供依据,并为各种重要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16、提供典型的输入地震动时程,从而使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这将有效地减小未来地震发生时各类结构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强震记录中,近场强震加速度记录记录的是离断层较近的场地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所以它对研究震源机制和地震动衰减规律等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集集地震以前,全世界获得的近断层强震记录很少。随着近断层记录的不断丰富,这些记录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去研究断层破裂过程,地震动的衰减特性和近断层地面永久位移。本文研究的正是这种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简称强震记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记录到的大地震近断层记录的零线严重漂移。导致零线漂移的原因不仅很多而且很复杂,
17、因而零线校正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法。人们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强震记录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阶段,基本上得不到真实的地面运动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规律和极震区抗震设计的深入研究。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由加速度强震记录得不到真实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但是我们仍可以期望通过对误差因素和校正方法的研究,可以使校正后的结果尽量接近于真实。1.2 国内外研究历程及现状从30年代取得世界上第一条强震动记录到80年代初,强震动记录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模拟强震动记录的。70年代初期, Trifunac提出了一套具有代表性
18、的强震动记录处理方法,比较合理地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在一定频段内对加速度记录二次积分计算位移的问题。7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谢礼立等针对所采用的电流计记录式强震仪(主要仪器为RDZ1-12-66)和直接光记录式强震仪(SMA-1)等的特点,详细地分析了在处理模拟记录过程中的各项误差,给出了消除或抑制这些误差的方法,并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强震动记录数据处理流程。该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加速度记录的调整,消除仪器记录过程和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误差。2. 校正加速度记录,即仪器校正和零线校正。进行仪器频率响应失真和记录零线长周期失真的校正,消除误差,恢复失真信号。3. 数值积分,取得速度和位移时程。4
19、. 计算反应谱和傅里叶谱。80年代初,随着数字观测技术的发展,数字磁带强震仪已在我国强震动台网和流动观测中使用,这类仪器主要有:美国Kinemetrics公司生产的PDR-1型、DSA-1型,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SCQ-1型。所获取的记录动态范围大,频带宽,有绝对时标,波形完整不丢头。和模拟记录不同,这些数字记录的原始记录是不可视的,必须使用专用的回放系统和计算机,专用的数字回放软件。通过对磁带上数据的识别、传送、校验和转换,才能得到可视的地震加速度图和可用的强震动数据。针对我国强震动台网中使用的数字磁带强震仪记录格式,建立了数据回放和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包括数据校验和恢复、数据解码
20、和数据格式转换等。80年代后期,固态记录式强震仪问世。目前我国强震动台网中使用的固态记录式强震仪主要有:美国Kinemetrics公司生产的K2型和Etna型大动态固态数字强震仪;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自行研制生产的固态地震动烈度记录仪GDQJ-I型和GDQJ-II型;港震公司生产的GSMA强震仪;瑞士的MR2002强震仪。数字强震仪具有许多模拟强震仪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数字强震仪一般都采用力平衡式加速度计,仪器频带范围通常为0至50赫兹或80赫兹左右,高低频响应特性均优于普通模拟记录式强震仪。一般说来,不作仪器频率响应特性校正,就能满足地震工程感兴趣的频率范围要求。有的早期的数字强震仪频
21、带范围较窄(0至30赫兹左右),这种仪器的记录应该进行仪器校正,但仪器校正对低频误差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低频误差校正是数字强震仪记录处理中的主要问题。有不少学者对数字强震仪系统的低频误差和校正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学者Iwan对误差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21、10美国USGS的学者Boore18、我国的王国权5运用Iwan等的零线校正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台湾学者Hung-Chie Chiu20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些集集地震近断层记录校正后的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我国学者周雍年等15对常用力平衡式加速度计与各种型号的强震仪组成的系统进行了振动台实验分析,给出了消除数字
22、强震记录的低频误差校正方法,并应用于当时的国家强震动台网常规数据处理工作中。但这种校正方法应用在有永久位移的台站记录中很不合理,得不到地面运动的永久位移。于海英研究员对国家强震动台网入网的5种型号数字强震仪系统做了振动台对比实验8,分析了该系统加速度记录积分后速度和位移时程零线漂移的原因。提出了加速度记录零线漂移的校正方法和校正准则。为了印证校正方法的可靠性,对振动台实验中强震仪记录到的加速度用提出的校正方法进行校正,然后对校正后的加速度进行两次积分得出位移时程。将校正后的位移时程与实验时记录到的绝对位移时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校正后的位移时程和振动台绝对位移时程的一致性良好;对2008年5.
23、12汶川8.0级大地震近场校正后的加速度记录两次积分后得到的永久位移与GPS同震位移进行比较,两者相符合,校正效果明显;对1999年台湾9.21集集7.6级地震的近场加速度记录用提出的方法进行校正,校正后的位移末端趋于平稳,完全符合校正准则。所有的结果都表明,提出的校正方法对大地震近场仪器墩会发生倾斜的记录有明显的校正效果,基本上能得到符合实情的永久位移。可以给出加速度积分后的速度和位移并符合校正准则。1.3 论文立题背景和本文工作近断层强震记录是非常宝贵的地震研究基础资料,但是记录中往往会包含各种误差,使得强震加速度记录不能反映真实的震时地面运动。国内外学者对近场记录的校正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位 论文 近场 强震 加速度 记录 校正 处理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