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系论文.doc
《国贸系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贸系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申请学士学位)论文题目 中国快速城市化生态系统失衡与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 张楠楠 所学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王素侠 2012年5月21日学 号: 2008211145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 21 日指 导 教 师: (签字)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2年5月21 日注:本页放在学位论文封面后,目录前面
2、。目 录摘要1前言1一、中国城市化得现状 1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1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问题1二.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与未来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 (一)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1 (二未来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 (三)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且短期内无法赶超2三、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保障形势严峻2 (一)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保障形势十分严峻2(二)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障形势十分严峻3四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4
3、(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3 (二)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4 (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指标,突出城市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4(四)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5(五)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5结论5参考文献6致谢6摘要 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综观新中国50多年,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极不平坦,并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要注重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城市化
4、中质与量的统一。关键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资源环境前言 中国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资源环境保障程度高则国安,反之国家城市化的安全将受到威胁。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总体上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一系列资源环境剥夺问题和资源环境保障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以我国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程度为前提约束条件,使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同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这就必须从国家“十二五”规划起,从国家战略层面客观分析评价过去5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科学预测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5、,以及实现这种目标所必需的水土资源保障程度与生态环境保障程度,进而提出基于资源环境保障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与模式当今世界上的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和资源环境剥夺问题,造成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到解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几十年城市化发展的美好前景。一、中国城市化现状(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
6、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这样,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2006年,公有、民营和外资三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分别是23%、56%和21%。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
7、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 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8、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三)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20世纪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长到1500万人以上。进21世纪,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接近2000万人,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在90年代(1990200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扩大938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后(20002007年)则平均每年扩大1861平方公里,几乎加快了一倍 (四) 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主
9、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由于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主要从事些简单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而,早期的城市化是比较粗放的,存在着大量的半城市化现象,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压力。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各个城市也几乎成了建设工地。进21新世纪后,旧城改造接近尾声,过去那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化开始降温,内在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涵。尤其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例如,反映城市现代化
10、水平的各项公用事业指标,进21新世纪后均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园林绿地面积,在2000年之后的建设进度比前一个时段快了两倍(五)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增强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主导的重工业化道路,中国大城市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快速崛起,大城市风光不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外围起步的,如农村和小城市,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样,小城镇和小城市最先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活力展现。然而,大城市由于受体制的拖累,负担过重,步履维艰。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时也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
11、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大城市的活力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大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北京等,发展优势更加突出。2000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显示出城市规模越大年均增长率越高的趋势(六)。)城中国城市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模式,即从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计划模式;另一类是新兴模式,包括前面提到的市场模式和外向模式两种形式。传统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因素,主要通过行政的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城市化模式目
12、前仍占主体地位,甚至是唯一的模式。新兴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以资本为主导因素,由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新兴模式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尤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步伐之所以显著加快,主要得益于新兴模式。由于这一模式是以新兴工业化(尤其表现为农村工业化,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活动)为动力的,城市化的地域扩张快,占地范围广,为离散型城市化。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工业化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市场空间基本上开发完备),目前正在进行转型和升级。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迫使其转型和升级过程不得不加快步伐,向着技术创新型工业发展。而且,
13、这些地区的土地空间基本上被开发完备,不得不向着土地集约型的经济活动转变。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这些地区已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在转型和升级,向着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商业贸易,另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样,该地区的城市化就在原来初级工业化基础上开始进行再城市化过程,即商业化过程。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城市化有三个阶段: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当然,这样的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将得到优先发展,如广州、深圳、温州、苏州、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就促使当地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这其中包括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扩散,如珠江三角
14、洲向东边的惠州、北边的河源及西边的阳江等地进行投资。这样,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在产业上开始形成纵向关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梯级差异态势正在形成,并向纵深发展。这样,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过程正在大规模推进,其重点在靠近东部沿海的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西部地区,只有少数几个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限地展开,如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总体上规模不大市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二 生态系统的内容及其特点生态系统平衡(Ecosystem balance)又称自然平衡(Natural balance),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在自然生态
15、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也有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当今,由于人类对自然力的作用巨大,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一)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经历了近6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通过对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历程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化进程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6、地区差异性、不平衡性、滞后性和曲折性等基本特点,我国用了近47年的时间完成了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从1996年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数量由2 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
17、每年增加640个。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二)未来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选择联合国模型、回归模型、Logistic曲线模型、GM(1,1)模型等多元模型,采用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调整结果,对我国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进行科学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7.75亿人,2030年达到8.88亿人,相应的城市化水平到2020年提升到54.45%,2030年提升为61.6%。20052020
18、年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0.89个百分点;20202030年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0.68个百分点,从203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缓慢增长的成熟阶段2。(三)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且短期内无法实现赶超 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增长很快,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为48.8%)约8个百分点。按照19802005年世界和中国城市化年均发展速度推算,中国城市化水平赶上世界水平还需要18年左右的时间,也即要到2020年以后,届时世界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5%。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赶超目标。按照
19、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年)的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英国低49.3个百分点,比美国低40.4个百分点,比澳大利亚低47.8个百分点,分别仅为英国城市化水平的45.1%,美国的50%,澳大利亚的46.2%,韩国的50%,以色列的44.1%,加拿大的50.4%,法国的52.7%,德国的53.7%,俄罗斯的55.3%和日本的61.4%。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1.6%以后,仍然仅相当于2005年英国城市化水平的68.7%、美国的76.2%、澳大利亚的76.9%、韩国的76.2%、以色列的67.2%、加拿大的76.9%、法国的80.3%、德国的81.9%、俄罗斯的84.4%和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贸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