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砷废水处理技术毕业论文.doc
《含砷废水处理技术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砷废水处理技术毕业论文.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IIIABSTRACTIV第一章 前 言- 1 - 1.1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 - 1.2砷的危害及其标准和污染- 2 - 1.2.1砷的存在形式及危害- 2 - 1.2.2砷的环境标准- 4 - 1.2.3有机砷对水体的污染- 5 - 1.3 砷的来源- 5 - 1.3.1自然来源- 5 - 1.3.2人为来源- 7 - 1.4 含砷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7 - 1.4.1化学法处理- 8 - 1.4.2物化法处理含砷废水- 12 - 1.4.3生物法处理含砷废水- 14 - 1.4.4零处理策略(zero treatment options)- 17 - 1.4.5含砷废水
2、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8 - 1.5常见的吸附剂简介- 20 - 1.6本课题的意义- 22 -第二章 实验- 23 - 2.1 实验材料、仪器- 23 - 2.1.1实验材料- 23 - 2.1.2 实验仪器- 23 - 2.2 实验部分- 23 - 2.2.2 前处理实验消解实验- 24 - 2.3 实验步骤- 25 - 2.4 用AFS930进行测量- 26 -第三章 除砷材料优选研究- 27 - 3.1 前处理方法比较- 27 - 3.2 吸附等温线- 28 - 3.3 四种吸附材料的去除率- 29 - 3.4 等温线拟合- 30 -第四章 结论- 34 - 4.1研究结论- 34
3、- 4.2试验中存在问题- 34 - 4.3研究工作展望- 34 -致 谢- 36 -参考文献- 37 -摘 要近年来,水体有机砷的污染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方法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砷已受广泛关注。水中有机砷的主要去除方法:沉淀法、吸附法、生物法和膜分离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现状,分析表明,沉淀法和吸附法已广泛应用于含有机砷水体的处理,其中开发高效的氧化剂和混凝剂是沉淀法的主要研究方向,寻求新型实用的吸附剂是吸附法的研究热点;生物法除有机砷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加快微生物除有机砷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该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膜分离法适用于对水质要求很高以及小规模的饮用水处理,研究较好的预氧化处
4、理方法是该工艺的重点。将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除有机砷效果,是目前水体除有机砷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比研究几种常用吸附材料对有机砷的吸附效果,优选高效的有机砷去除吸附材料。 关键词:有机砷去除;沉淀法;吸附法;生物法;膜分离法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rganic arsenic contamination in water has been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High effective methods to remove organic arsenic contamination are widely paid a
5、ttention. The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main methods to remove organic arsenic in water,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adsorption, biological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methods are summarized. Precipitation and adsorption method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ractice. Developing high efficie
6、nt oxidant and coagulant and novel adsorbents is important for precipitation and adsorption method respectively. Biological method has been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rsenic removal by microorganism are focused. Membrane separation method is applied for hi
7、gh demand for water quality and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with small scale. The study of preoxidation treatment is a key. In totally, the combination of many methods to remove organic arsenic in water is a new technology trend.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f several commonly used materials for organic ars
8、enic adsorption adsorption, optimization and efficient removal of organic arsenic adsorption material.Key words:organic arsenic removal; precipitation; adsorption; biological method; membrane separation 第一章 前 言1.1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污染和破坏仍十分突出。据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1,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其中,工业废水
9、排放量241.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比上年减少2.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7%,比上年增加6.4%。其中砷排放量有245.2吨且去除率不高,有大量的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而且破坏了淡水资源,严重的话对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而且我国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916.3立方米2,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3。城市缺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00多座城市中380多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128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达2300亿元。水资源己成为我国战
10、略性资源,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4。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我国生存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而其中环境污染质量型缺水十分严重5,6,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556.8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46.6亿立方米7。工业废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污染尤为严重8。重金属是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9。废水中的重金属来自工业和城市污水,它们也是引起水体污染与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废水中重金属的种类主要取决该地区工业类型、居民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断提高,废水排放标准的制定也越来越严格,污水处理厂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11、国内外都曾发现废水砷中毒事件。砷的污染已是废水污染中的大污染之一。由天然存在的砷引起的地下饮用水污染,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高剂量的砷暴露,成为环境污染和危害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在印度、孟加拉国和中国(包括台湾省),居民饮用的地下井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无机砷。据早期推测,在全球范围内受砷污染危害的患者人数约有140万人(WHO,2001),近期数据表明受害者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在2008年6月发生在我国云南省的宗阳海砷污染事件,再一次引起人们对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的关注。事件中砷污染主要来源于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未经达标处理的废水、废料,通过地下渗漏、地表水冲刷和直接排放等途径长年累月地排入阳宗
12、海,最终酿成恶果,严重影响到当地2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10。以前都是认为无机砷毒性大,有机砷对人体基本没有伤害,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有机砷同样对人体、生物以及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性。还有河南民权县砷污染引发国内首次大规模消砷。位于大沙河上游民权县的成城公司使用劣质矿石生产硫酸,大量砷随废水直接排入大沙河,致使河水含砷浓度。在湖南怀化东部的辰溪县孝坪煤矿,生产硫酸的金利化工有限公司,该厂将一批硫铁原料堆放在外面,蓄水池垮塌后,该原料流进地下饮水水源,造成了当地村民砷中毒。从这么多实例可以看出,砷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必须对其加以去除。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砷污染的来源有:(1)自然源:矿物及岩石
13、的风化、火山的喷发、温泉的上溢水;(2)人工源:砷化物的开采和冶炼。而这些因素对地下水及饮用水都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从其源头考虑来除砷。1.2砷的危害及其标准和污染1.2.1砷的存在形式及危害在自然界中,已知砷矿物有120余种,大部分呈硫化物或硫代硫酸物,主要砷矿物有雄黄(AsS)、雌黄(As2S)、毒砂(FeAsS)以及臭葱石(FeAsO42H2O),游离状态的砷很少见。因此这些含砷铁矿多成为砷的发生源。砷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造成了砷对环境的污染,其主要来源于采矿、化工、化学制药、农药生产、纺织、玻璃、制革等部门的工业废水,随着含砷金属矿的开采、冶炼过程和用砷化合物作原料的玻璃颜料、药物、纸张生
14、产及煤燃烧过程中的含砷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进入废水中的砷数量相当大11 。自然界中砷以4种化合价形态存在12:As(V)、As()、As(0)、As(-)。砷的化合物大都有剧毒,不同形态与价态的砷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对生物的毒性、可用性也是不同的。砷化物毒性顺序依次为:砷化三氢(As3-)有机砷化物三氢衍生物(As3-)无机亚砷酸盐(As3+)有机砷化合物(As3+)氧化砷(As3+)无机砷酸盐(As5+)有机砷化合物(As5+)金属砷(As0)。(1)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砷是否为人体必需元素,至今尚无定论13。砷的氧化物和盐类可随食物自消化道吸收,三价砷较五价砷吸收少,体内的五价砷主
15、要从尿液排出,而三价砷则从胆汁排出。正常人每日平均尿砷含量为0.170g/L,如超过12g/L表示有砷接触史。当接近8g/L即表示为砷中毒14。人体摄入的砷有4/5蓄积于各器官当中,如肝脏、腹腔器官、骨骼及皮肤中,尤其是指甲和毛发中数量最多。砷为原浆毒,能与蛋白质和酶中硫基结合,而抑制体内的很多生化过程,特别是与丙酮酸氧化酶的硫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引起细胞代谢的严重紊乱15。砷中毒分为急性和慢性砷中毒,而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及皮肤的病变,如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皮炎、角膜炎,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皮癌,潜伏期可达数十年之久。而砷的中毒途径主要是通过饮水及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废水中的砷还可通过破损的
16、皮肤进入体内,人的肢体长期浸泡在含砷废水中,即使皮肤没有破损,它也能与皮肤的脂酸相结合而进入体内16。另外,砷及其化物的毒性往往不易被人们发觉。据报道17,砷化合物即使达到剧毒浓度(l00mg/L)人们仍感觉不出来,因为它不会改变水的颜色及透明度,对水的气味也无影响,只是味道有稍微的改变。(2)对动物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由于砷在自然界中存在广泛,能被动物摄入体内,主要通过植物性食物、饮用水和空气及服用含砷的药物进入生物体内。在砷污染地区比非污染区地区动物中砷的残留量要高的多。Groen等18动物实验表明:三价砷能明显抑制丙酮酸氧化酶的活性,影响了能量代谢中氧化碳水化合物过程;同时反映三羧酸循环强
17、度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也受到抑制。砷也能使柠檬酸循环中的酶系统失去活力,从而使脂肪的氧化和代谢发生障碍。实验还表明,较高浓度的砷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格内尔等人报道砷能增加动物对病毒的易感性,并认为这可能与砷对干扰素的抑制作用有关。用含砷0.5 mg/L水喂养小白鼠3周后,小鼠产生了明显的免疫抑制效应,最后导致中毒死亡。另外在奥斯沃尔德等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增加了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组织瘤的发生率。通过给大鼠气管滴注砷制剂,诱导出支气管腺癌和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用全鼠胚胎培养技术研究亚砷酸钠(140 mmol/L)和砷酸钠(1040 mmol/L)对小白鼠胚胎器官发育的中毒作用,其结果是34
18、mmol/L的三价砷具有致畸作用,剂量更高时有致死效应;五价砷的中毒作用与三价砷相似,但其浓度比三价砷高10倍。两种砷化物所致生长障碍和发育缺陷主要表现在颅骨长度、头径和卵巢直径减少,前脑缺陷,心包积水等发育障碍。李勇为了进一步揭示砷的致畸性,胚胎毒性和作用机制,采用胚胎活体染色和原位DNA末端标记等技术探讨了不同剂量砷是否诱导9.5 d龄大鼠的胚胎细胞发生凋亡及其凋亡与胚胎形成的关系19,结果表明:砷的浓度与畸胎率和死亡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活体染色发现在胚胎脑、眼、体、节肢芽等部位出现大量散在的凋亡细胞,与畸胎发生部位相一致。原位DNA末端标记进一步证实砷能诱发器官形成期胚胎细胞凋亡。凋亡
19、与畸胎发生关系密切,这是砷致畸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3) 砷还会对农业发展带来危害。譬如在农田中用高砷工业废水进行灌溉或过量施用含砷农药后,可使作物根部退色,叶尖或叶缘颓坏,出现黑斑病。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用浓度为10mg/L的砷酸氢二钠浇灌的水培水稻,水稻出现严重的受害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此外,如果水体受砷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资源及渔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4) 有机砷的危害:同样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试验研究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了有机砷对人体也是有一定的害处的。关于无机砷的毒性都被普遍了解,对于无机砷的去除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对于有机砷来说,生物甲基化被认为是解毒的过程2
20、0。但是,砷的甲基化过程是生物活化作用,而不是排毒过程21,22。在排毒途径中,发现二甲基胂酸(DMA)造成一些毒性或染色体断裂的影响,DNA损伤,染色体畸变23,24。长期接触到DMA被发现导致人类和鼠类发生癌症25。故对有机砷去除是有必要的。1.2.2砷的环境标准欧洲、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实行饮用水的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10g/L的标准,美国环境保护协会(EPA)规定:2006年1月23日,美国所有地区均强制实行饮用水的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10g/L的标准,而我国自2007年7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将饮用水中砷的标准限值从原国标的不超过0.05mg/
21、L提高到不超过0.01mg/L。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I、II、III类水体中砷含量不得超过0.05mg/L。饮用水的标准要严于地表水标准,本论文处理砷采用地表水的0.05mg/L标准。1.2.3有机砷对水体的污染大量的砷化合物通过化学过程和生物转化以不同形态存在于水、底泥、土壤、植物、海洋生物和人体中,并且在各砷化合物之间形成循环。不同形态的砷,理化性质和毒性各异。在自然水体中,溶解的砷只以无机砷酸盐(AsO43-)、亚砷酸盐(AsO33-)两种形式存在,或者以甲基化的砷化合物甲基砷酸(MAA)、二甲基砷酸(DMA)形式存在。 1.3 砷的来源砷对环境的污染形式
22、主要是对水体的污染。在水体中砷的形态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pH对砷的存在形态影响较大,pH为5.0时,溶液中砷主要以无机砷的形态存在,当pH为6.5时,有机砷为其主要存在形态。砷酸盐(AsO43-)在富氧化性的水体中占优势,而亚砷酸盐(AsO33-)则富集于还原性水体中。砷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元素 ,地壳中排列第20位,海水中排列第14位,人体中排列第12位。砷不仅被用于医学,也用于农业、畜牧业、电子、工业和冶金业。 现在人们已很好地认识到对砷的消费,即使在低水平,也能致癌 。地球富含砷约153mgkg。环境中的砷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类发展来源。 1.3.1自然来源 在人类活动前很长时期,砷已对自然
23、界平衡有影响,通过地壳、土壤、沉积物、 水、空气和生物体而无处不在的分布 。 (1) 地壳中砷的分布 砷是稀有的晶体元素,地壳(1%)中约含0.00005%的砷。砷在火成岩和沉积岩中的平均浓度是2mgkg;在大多数岩石中砷的变动范围是0.52.5 mgkg; 粒状陶土沉积物和磷灰岩中砷浓度较高,砷还浓集在某些残留的海生沉积物中, 其含量可高达3000mgkg。 砷可能与沉积岩中的氢氧化铁和硫化物一起沉积。砷富含于沉积的铁矿和锰矿结核中。 砷的自然来源有200种以上不同的矿物质形, 约60%是砷酸盐,20是硫化物和磺酸盐,其余20%包括砷化物、亚砷酸盐、氧化物、硅酸盐及元素砷。已发现, 在不同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含砷废水处理技术 毕业论文 废水处理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