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及其改进.doc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及其改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及其改进.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一引言同行评议的英文表述为Peer Review。“Peer”指同资格、同能力的人,“Review”是指鉴定性地或审慎性地审阅或检查。“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科学技术界公认的科学评价的最重要的方法。正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科学质量的评估中提出的:“它是影响确定诸如谁学、谁教、谁领先、谁将进行科研工作,以及什么结果应被发表和应用等一系列关键决策的基础。”因此,同行评议渗透于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在西方,同行评议制度形成并完善于科学的自由发展时期。最早的同行评议源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专利制度,它在对发明者提出的新发明、
2、新技艺等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授予其对发明的垄断权时,采用的就是今天采用的同行评议的方法。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初,明确地将同行评议方法用在论文评议中,在评议学者的入会申请和学员的学术论文时,都采取了今天同行评议类似的做法。如17世纪,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会报针对等待发表的论文而建立了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在后来被用于决定研究经费的分配,由此从评价等待发表的论文扩大到评价项目。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为高等学校提供巨额科研经费时,就采取了同行评议制度。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时,正式采用同行评议制度,以保证把有限的经费分配给最有价值的项目。此后,这种方法被欧美国家广泛采用。随着历
3、史的发展,这种方法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界,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水准评价手段。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相对要迟一些。在我国,同行评议的实施最早是在科研规划、项目鉴定、成果评奖等方面,用于规划、评议项目的同行评议最早用于学术刊物等待发表的论文评议。早在建国初期的1956年,在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规划(1956一1967)的时候,党中央就调集了600多名各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并邀请了近百名苏联专家参加规划编制工作。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同行评议制度曾一度中断;60年代,科学论文的发表曾一度成为组织行为;70年代,在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政治环境下,同行评议
4、更是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大多数学术期刊都不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直到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率先实行同行评议制度,这一制度在90年代逐步完善。随着社会科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同行评议制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规划设计、项目评议、经费资助、课题结项、成果评奖、刊物论文匿名评议、成果出版等各个环节和方面,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二同行评议的功能同行评议有着其本身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使同行评议在整个科学发展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行评议的判断、选择、预测和导向功能在整个评议过程中可以帮助同行评议专家做出正确的评议。第一,同行评议的基本功能是判断,也就是判断客体所具有的
5、价值及其对主体的满足程度。在评议中,判断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要做出是否有价值的判断,二是要做出价值的大小和满足程度的判断。第二,选择功能,主要表现为根据主体要求,对若干个客体所具有的价值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上进行比较、排出顺序或选择出满足程度最高者。在科技界,一个新的科研成果产生后,必然会对不一样的人带来不一样的价值。在一些竞争性评选(如院士评选、科技奖励、科技项目招标等)中,同行评议的选择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三,预测功能,即预测功能是通过评议活动预测科研成果经过某种努力可能获得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同行评议专家可以预测出一项科研成果可能会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潜在价值。第四,导
6、向功能,评议是一种管理工具,评议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描述和判断实践活动的价值,而且也是对被评议者的一种引导,使之向着符合价值主体目标的方向发展。三同行评议的的局限性2005年底,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其2005年发表的论文被爆出学术造假。2006年初,中国著名的“汉芯一号”发明人陈进也被爆出了学术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的学术丑闻事实上,在当今科学界,每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产生在向社会公众公开之前都会经过各种的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科研成果才能向大众公开。那么当初黄禹锡和陈进怎么会逃过同行的评议和编辑的审查而向社会公众公开并引发了今天的丑闻事件的呢?可
7、见,这其中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按理说,同行评议应该是一种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因为:第一,它是同行的集体评议。从决策角度看,同行评议属非个人决策,因而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同行有共同的范式、共同的是非标准和共同的道德要求,因而有共同的语言,容易裁决是非,就评议结果达成一致。第三,同行评议还具有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因为认识上的错误不难以纠正,所以可以为不成熟的成果指明改进的方向。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近几年来,在科学界,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负面现象”。尤其是被评者“走后门”、“拉关系”和评议者在评价中难过“人情关”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
8、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同行评议”这一过去一直为人们所奉行的科学评价机制提出了挑战,使其局限性逐步地显现出来。目前,对同行评议局限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行评议难以支持创新。同行评议是在共识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而对少数人的创新思想往往难以很快为多数评议专家所理解和接受。现行的同行评议常常采用“以多取胜”方式,因此在评审中对原始创新形成的“非共识”在所难免。在实践中,同行评议专家往往是某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受其规范的知识结构影响,一般青睐于在规范的知识体系中论证和研究,而排斥有创见的学术思想,因此,那些要冒风险的创新性研究计划难以得到同行评议专家的支持。第二,同行评议难以对科技成果保
9、密。由于目前对同行评议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不少被评议人担心其未公开发表的创新性学术思想被越轨的同行专家剽窃和占有,因此在材料中有意隐瞒或不明确表达,从而影响了同行评议专家对该项目的了解,导致影响评议结果。第三,同行评议难以支持交叉学科。创新思想多诞生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新领域,因学科分类的原因,以及学术观点、理论观点上的派别差异,会出现同行专家故意降低评议结论的现象。第四,同行评议制度成本较高。无论哪个国家,同行评议的评议工作都可谓是人山会海,除各种经济上的花费外,申请人和评议人每年都要投入许多的精力。第五,同行评议难以控制越轨行为。当碍于人情关系或产生利益冲突时,同行评议的客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行 评议 局限性 及其 改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