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专业毕业论文下载.doc
《历史系专业毕业论文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系专业毕业论文下载.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历 史 系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探析区域人文环境对农耕文化影响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姓 名: 曹 雄学 号:2006151223班 级:06级人文教育(2)班指导教师: 王 飞2009年12月探析区域人文环境对农耕文化影响-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曹雄(陇东学院 历史系人文教育专业 中国甘肃 庆阳 745000)【摘要】庆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时周先祖就率领其部族迁徙到戎狄杂居的庆阳,“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开创了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先河。从此庆阳一带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虽然庆阳的农业生产境遇在历史上有过多次的反复,但农业火种
2、未熄,绵延数千年,养育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其功德永炳史册。农耕文化经过周祖几代人在庆阳的积累、发展,又随周人西出岐山走向了全国。周祖农耕文化不但遗惠于庆阳人民,而且依次对黄河流域、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人文地理中的地缘关系、民族关系、历代农业人口与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四个方面人文环境予以详细论述,探讨其对庆阳农耕文化的发展、丰富及传承的重大影响,希望对恢复庆阳“陇东粮仓”的美誉,构建文化大市和“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进献一些微薄之力。【关键词】区域 人文环境 农耕文化 影响 分析1.1研究目的庆阳古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周先祖率众在此建功立业,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
3、教民稼穑”发展农业生产,使庆阳成为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今天对于农耕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这对庆阳在新时期建设环境友好、区域生态和谐的美好局面,对当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庆阳今后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1研究范围2.1.1 时间范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是人类经历漫长的实践而形成的,而它的形成与区域的历史变迁、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密切相关。所以它的历史就显得比较的漫长,从原始社会农业的出现一直延续到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2.1.2 空间范围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
4、习称“陇东”。东依子午岭,西邻六盘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8852082m之间,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东部为子午岭丘陵山地林区;中南部为董志高原地区,有董志、早胜、宫河、屯子等12块较大的塬区。界于东经106020、至108045、与北纬35015、至37010、之间。东西横跨208km,南北纵贯207km。由于在不同朝代对本区的划分范围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动,所以与今天的行政区划范围有一定差异,本文的研究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为主,适当将兼顾不同朝代对本区的行政区划。庆阳市现辖7县1区,即庆城、华池、宁县、镇原、合水、正宁、环县7县和西峰1区。总面积27119km2,总人口256万,有汉、蒙、
5、回、藏、满等20多个民族。北面同宁夏的吴忠、盐池、陕西省定边、吴旗接界,东与陕西省志丹、富县、黄陵为邻,西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连壤,南和本省平凉接壤。自古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与周围地区在语言、民俗、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很大差异,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3.1地缘关系对农耕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代,方国林立。相传周人先祖是弃。夏时,弃曾担任的农官“后稷”,并由后代世袭。弃死后,其子不窋继任“后稷”之职,但不久,“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1)”,于是不窋就带领其部族迁徙到戎狄杂居的庆阳。唐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宏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域也”。从此,周人在庆
6、阳 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后公刘迁豳,并修建了城池“公刘邑谓之”。“周道之兴,自此始(2)”。即周人在公刘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周穆王安五戎于太原。义渠戎立方国筑城以自守。秦置郡县以扩疆土。汉代郡县建制趋于稳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建制多变。隋唐时期比较稳定。自宋始经金元明至清末逐渐形成了府州县建制的格局。民国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基本稳定不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区内设北地郡(治义渠),管辖范围包括今庆阳地区和宁夏西部、内蒙古西部、陕西西北部和甘肃白银、平凉部分地区。汉代沿袭秦制,仍置北地郡,隶属朔方刺史部。郡址迁至今庆阳县马岭镇。范围包括今庆阳地区全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北部、
7、平凉东部地区。北起今宁夏石嘴山,南至陕西长武,东起陕西富县,西至平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纷乱,与中原汉族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虽然出现过统一,但由于时间比较的短暂,因此行政区划较为复杂多变。隋朝建立后在庆阳地区建有北地、弘化二郡和安定、平凉二郡部分属县.北起今吴旗县界,南到陕西永寿县,东沿桥山,西至镇原县西界。唐朝时期地域与隋相比有所缩小,北从吴旗县起,南到彬(那)县界,东至桥山,西到环县、镇原西部。北宋时期区内有庆、宁、环、原4州,北起环县、吴旗县界,南到正宁县同陕西彬县相接,东起子午岭,西至固原东部。金代时区内有庆阳府和宁、环、原3州,同属庆原路。范围同宋代大体相仿。原州
8、西有镇戎州,辖镇原县开边等地。元朝建立后区内有庆阳府、宁州、环州、镇原州,均隶属陕西行省巩昌都帅府。范围包括陕北定边、吴旗、盐池县全部和庆阳地区,北接吴忠县境,南连彬县、径川界,东起延安、洛水,西到固原界。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区内有庆阳府和平凉府属镇原县。范围包括庆阳地区全部。北至环县甜水堡,南到正宁永和乡,西至镇原长城原,东到合水太白镇。清朝本区的范围包括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华池6县全部和环县东部、吴旗县南部地区。北至环县甜水堡与宁夏接界,南到宁县政平同彬县分壤,东至子午岭,西到镇原县孟家原秦长城脚下。民国初年,庆阳地区属陇东道,6县区划基本未变。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后,建置一分
9、为二。东北部地区建立陕甘宁边区所属陇东解放区革命政权;西南地区为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地。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49年7月全区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庆阳地区先后经过庆阳专区(1949.7-1955.10)、平凉专区属县(1955.11一1961)和庆阳地区(1962-2002)三个阶段建置。区域范围北至环县甜水堡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接界,南到宁县政平乡径河岸同陕西省彬县、长武县为邻,西至羊圈山脉接宁夏固原地区彭阳县界,东到子午岭与陕西黄陵、富县接壤。2002年6月,庆阳地区撤地设市,西峰随之撤市设区,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辖7县1区,即庆城、华池、宁县、镇原、合水、正宁、环县7县和西峰1区,总
10、面积27119km2。庆阳在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中,几乎都是处于边地的军事要塞,与少数民族是近在咫尺。在此要塞以南,农耕民族生活稳定,经济相对而言比较发达,文化比较先进,而此以北的北方游牧民族则过着迁徙不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草枯水乏之际经常南下劫掠。因而庆阳这种独特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它总是位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的最前沿,使得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在此地区经过不断的冲突与磨合中实现融合。同时,以征服者姿态入主中原农耕区的游牧人,在优越的农耕文化的气氛中,往往“被征服者”的先进文化所“征服”,从而使异域粗犷强劲的游牧文化成为中原先进农耕文化的必要补充。4.1民族关系对农耕文
11、化的影响4.1.1农牧分野的历史“在距今约5000-4000年之间,在环绕黄土高原东起大兴安岭东南麓,北以阴山山脉以北,西抵河湟地区再折向东南,沿青藏高原东部直抵云南西北部这一广阔的半月形地带,气候发生了由暖湿向晾干的转变。受此影响,一方面导致这一地带传统的的农业人口纷纷向黄河中下游一带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部内聚,另一方面,导致这一广阔地带的产业结构发生由原来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类型向后起以游牧涉猎为主的经济类型的转变,从此出现了我国历史上长城地带以南的农耕区域和长城以北、以西的游牧区域的分野”。(3)3.1.1黄土高原地区农牧区分界线关于历史上中国农耕区域与游牧区域的分界线,据历史文献记载
12、大体上实在华北一带,是长城沿线。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东汉蔡邕语曰:“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寒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在西北地区,约在渭水上游的天水一带。见图(3.1.1)而庆阳地区恰恰处于上述这一区域之内。3.1.2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农耕与游牧这两种不同的的经济类型一旦形成,并互相区别,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史记武帝本纪中保留的关于皇帝“北逐荤粥”的古史传说,虽然未必可信,但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就已经发生,当属事实。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戎族就是其中的一个。相传,禹封舜的少子西戎,为
13、西戎之始。历史上根据西戎生活的年代、地域的不同,其名称随之而变。“其族随世易,名因地殊号”。(4)如生活在庆阳(今庆城)的叫郁郅戎、镇原的叫大原戎、彭原的叫彭戎、宁县的叫义渠戎等。夏朝以来戎就居住在陇东地区。商时,戎叫鬼方,“商之中叶鬼方西来居灵、原、庆诸州也。”(5)鬼方迁居陇东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商王朝的主要边患。商王武丁时,商曾取得反击鬼方的胜利,史载“武丁征鬼方三年克之”。(6)西周时,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冲突日益激烈,据,小盂鼎铭文,康王二十五年,鬼方与周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结果周人大败鬼方,俘虏1200余人,其中包括四名酋长,所得车马牛羊数量巨大。穆王以后,猃狁成为西
14、周北边的严重威胁,所谓“糜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7)。至西周末年,由于西北犬戎势力的壮大,最终导致了西周王室的倾覆和政权的东迁。在春秋战国时期,戎族控制着广袤的西北地区。其中义戎渠就活动在陇东地区,“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春秋及战国时期为义戎渠国之地,周先不窋、公刘居之。”(8)义戎渠在此,“筑城数十”并修建了都城(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其统治陇东时期,使陇东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当时铜器的使用已相当的普遍。在庆阳地区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基本上都有铜器的出土,而且数量较多。中原地区的铁器也传到了庆阳,不过没有广泛的使用。当时庆阳地区的畜牧业也相当的发达
1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其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至畜用谷量牛马”。战国末年,北地郡地处关中的北陲屏障,是北方少数民族通往关中的跳板。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不断的进攻北方诸侯国的边境。秦昭王灭义戎渠国之后,为了防止匈奴南下,一方面修筑长城,以拒匈奴;一方面增加军队防御匈奴。秦统一后,继续加强对匈奴的防范。这样,北地郡的地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秦始皇亲自巡幸北地,史载:“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9)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就“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伐匈奴”。(10)经过这次北伐,秦取得了
16、反击匈奴的胜利,遂占领“河南地”。(11)这里的“河南地”的地理范围相当的广泛,即今黄河以南的地区,而北地郡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属“河南地”。自此以后,匈奴数年间再无南犯中原。同时匈奴东部的东胡和西部的月氏也强大起来,亦使匈奴没有扩张的机会。及至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匈奴单于昌顿趁“诸秦所徙谪边者皆复去”之机“西击月氏,南并横烦,白羊河南王,侵燕及代,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12)由此而知,“匈奴控制了战国秦长城以北地区”。(13)此时,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强大的军队,开始对汉发动大规模的进犯。地处西汉西北边陲的北地郡首当其冲。而西汉初年国力尚未恢复,无力大规模
17、的反击匈奴,为了安定边地,只好采取了“和亲”的政策。武帝时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公孙敖率数万骑从北地郡出发,挺进两千里,大败匈奴于祁连山下,“斩首虏三万余级”。(14)公元前119年,再败匈奴与大漠,使其主力不得不退出河套平原及以西一带,从此“漠南无王庭”。(15)而位于汉西北边陲的北地、安定才得以安定。东汉初年,南匈奴单于比所领导的八部与汉统治区域相比邻,长期与汉人杂居相处,所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其他各部为深。所以有些逐渐放弃了畜牧生活而从事农耕或半农半牧。后汉书.羌胡传记载:“属国降羌、胡数千人,居山田、畜”。著名匈奴是专家林干在其匈奴史一书中指出:
18、“这个属国指的是安定属国,山指的是青山(在今环县西)。这说明原来居住在安定属国内附匈奴人,现有数千人在青山一带从事农田和畜牧。其中有一部分已由牧民转变为农民或兼营农业的牧民。”足见这些南移的匈奴人深受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倾向于与汉族和好,建安六年(30年),屯聚在环县青山的匈奴人,在豪帅肥头小卿的率领下,有一万多人归附于北地太守冯异。后汉书冯异传中所载:“青山胡帅数万降异”,就指此事。除匈奴外,还有羌族。另外,东汉末年也有部分鲜卑人迁入本区居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的特点是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呈现出纷乱、复杂、多变的历史景观。同样地处农牧分区的庆阳地区经常遭到
19、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侵扰。由于战乱,边民大量流失,土地荒芜,北地、安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隋时雄踞北方大漠的突厥日益强大,由于不满隋改变北周贿赂、和亲的政策,时常大规模的侵扰隋北边郡县。开皇三年(583年)六月,突厥大肆攻略边境,宁州总管河涧道王杨弘“以行军元帅出灵州道征突厥,大破之”。(16)四年(584年)八月,随派遣尚书左仆射出兵宁州,在隋的沉重打击下,突厥分裂。至此,隋取得反击突厥的胜利。唐时,陇东地区仍是少数民族活动的主要地区,先后侵扰或居住在陇东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党项、吐蕃等族,他们为进驻中原,和李唐王朝进行了一番殊死的拼搏,但始终未能如愿。贞观元年(627年)七月突厥遭雪灾,再加上
20、内乱不断,无力在南犯中原。三年(629年)唐灭突厥后,将一部分内服的突厥人安置在今天庆阳地区北部的环县、华池一带。此时吐蕃已,衰落,党项却日臻强大,因而其与唐的关系就越来越微妙了。北宋时,庆阳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在庆州有野鸡族、三门族、蕃族、胡家门族、康奴、灭藏等部族。同时环、庆也是和西北党项羌的接地。党项为打通宁夏通往关中的通道,就把环、庆作为它争夺的主要对象。双方在此进行着激烈的厮杀。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北宋为了加强环、庆的军事防务,宋仁宗调范仲淹为庆州知州兼任环庆路都部司事。七月,又被委任为环庆路军事统帅。他在庆阳任职期间安抚和团结个少数民族重视对善于处理少数民族关系官员的提
21、拔,这在少数民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为巩固环庆军事安全,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朝初年,蒙古族分裂为鞑靼和瓦剌。鞑靼经常南下侵扰,成为明朝的主要边患。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南侵至庆阳府界,“时边将御敌,互有杀伤,惟宁夏、庆阳被敌杀掠甚众”。(17)此后,明政府加强对陕北、庆阳、固原的防务,修筑边墙,这对加强庆阳府的军事防御起到了积极作用。明万历以后,随着鞑靼的衰弱,对庆阳的侵犯也减少。总之,庆阳自古以来就处在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形态各异的经济类型之中,由此引发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冲突。其一方面表现为最直接的军事冲突,另一方面通过民族的迁徙、杂居、内聚、互市等方式为中
22、介,实现了民族交流与融合,通过这种农牧文化、军事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影响,从而促进了庆阳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庆阳人在自身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耕”与“战“、“农”与“牧”的双重性格。形成了庆阳今天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参杂,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区域文化景观。5.1历代农业人口与政策对农耕文化的影响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因为在他们看来农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稳定,为此他们都精心的制定了一系列的稳定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制度和措施,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考古资料证实,远在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系 专业 毕业论文 下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