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毕业论文.doc
《历史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历史文化学院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浅论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姓 名: 学 号: 2007071202班 级: 07级历史2班指导教师: 2010年12月浅论中国远征军的贡献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借美国政府实行“重欧轻亚,先欧后亚”政策之机迅速向太平洋和东南亚扩张,缅甸成为盟国和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依据盟国的总体部署,中国政府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开辟了缅甸战场,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并
2、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关键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缅甸战场”等为关键词的文章六百多篇,其中夹杂了大量的文学纪实性质的文章和新闻报道。有关中国远征军经历始末的专著也并不多,比如有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云南省保山地区新闻中心与云南省保大山地区博物馆编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迄今为止许多文章的发展是以向大众宣传为目的,而以专业的历史性的眼光来关注并解读这段历史的并形成学术成果的尚且不足。综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研究总体
3、概况有以下观点和成就。第一,在中国远征军人物与评价上热烈探讨。任何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包括战争远征军的第一次战斗、进攻,防御或者撤离、休整,补充与训练、战略部署都是由中英美等国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士兵完成的。所以关于在远征军历史上一系列重量级人物如蒋介石、史迪威、戴安澜、孙立人、等人的文章被持续发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作战失败主要是在于双方将领的失误所以许多学者都是从各方的政治领导者和军事指挥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相继发表了一些文章。比如有鲁航的史迪威与19421944年的国共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黄道炫缅甸战役史迪威、蒋介石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二期)
4、等文章。其中最为人所知道的是孙立人与戴安澜两位将领,孙立人以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国军队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戴安澜是中国远征军中牺牲的军阶最高的将领。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孙立人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他的戎马生涯,纪念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抗日功绩,在海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李湘敏戴安澜与缅甸战役(福建大学学报,1986年第二期)文楚黄埔之英 民族之魂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纪实(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二期)等文章都以史实记述的方式记录了这位将军在异国作战最后马革裹尸的壮烈事迹。第二,远征军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英美等国都出于
5、自身利益作战不积极,同时中国政府也不积极配合,导致了第一次作战失败,可以看出三国都是从自身出发,导致了利益不协调。许多学者就是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探讨。其中罗志田从史迪威事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矛盾(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张立、陈廷湘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与盟国战略的复杂关系(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等论文都指出了中美英之间利益不同导致了中国远征军在异国作战的进程,获得了一些成果。中国远征军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远征军成了“无名英雄”。历国史不会忘记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这段光辉历史。本文对中国远
6、征军的赴缅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占有的历史地位,作一些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个极为重要环节,虽然它发生在远东战局的一角,却牵动着太平洋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纵观中国与盟国对日作战战略构想形成及其实施的过程。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在盟军的对日作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有力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后,继而挺兵南进,进攻缅甸。缅甸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东与我国云南相连,西北同英属印度相连。如果日军占领缅甸,东可入侵中国大西南,与中国东部的日军合围中国;西可进犯印度,摧毁盟国在印度的战略基地,进而进入中东地区,与德意法
7、西斯会合;西南还可以控制安达曼海的孟加拉湾,得到制海制空权,从而有效的支援了太平洋海战。因此,日军在大举南进开始之时,就把夺取缅甸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作战目标。中国为了援助正在缅甸对日作战的英军,同时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国际运输大动脉,于1942年3月12日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同时任命卫立煌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编成共3个军9个师: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6军(军长甘丽初),第66军(军长张轸)。全军总兵员达10万余人1。其中杜聿明的第五军装备精良,是当是国民党军队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火力配备最强的一支劲旅。3月8日仰光陷落当日,中国远征军的第200师抵达同古,接替了英军的防
8、务,掩护英军撤退,以争取时间,保证中国远征军主力南下集中,同时趁机会收复仰光。19日凌晨,第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遭遇,拉开了战斗的序幕。由于西线英军全线溃退,激战了12天后,日军第200师被迫突围北撤。这一仗,中国远征军虽放弃了同古,但是它重创了日军,使“日军死五千,伤不胜数,遗尸遍野”。2在日军突破同古防线后,中英两军节节防御后退。西线英军第一师的第七装甲旅共7000多人退到了仁安羌地区,被日军的第33师团团包围。中国远征军以新38师紧急驰援,以少胜多,以寡救众,解救了被包围在油田附近的7000多名英军。其中包括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及被围困的英、美传教士,记者等5000余人。这一胜
9、利使得中国军队受到了英国军队的称赞,同时胜利的捷报轰动了中、美、英三大盟国。3再后来,英国政府还授予孙立人师长“帝国司令勋章”,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外国将领。由于指挥不当加之英军避战自保,战争失利,中国远征军奉命分别撤至国内和印度。时值缅甸雨季,远征军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要穿越荒山密林,也就是当时的野人山。蚊虫叮咬,疾病蔓延,使得数万官兵葬身丛林。中国远征军从动员到败退,由10万人减到4万多人,而非战斗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在战争中阵亡的人数。如第5军总计42000人,阵亡7300人,而在撤退中非战斗死亡的就达到14700人。10万远征健儿,仅有4万生还。4其惨烈状况不言而喻。在中国远征军第
10、一次入缅战争中,他们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接替英军的防务,他们英勇地同日军抗战,掩护英军撤退。特别是在仁安羌的战役中,解救被包围的英军,使其免受了灭顶的灾难。后来又牵制日军于怒江西岸,使英军得以保存实力,为后来英军参加缅甸反击作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面临日军威胁的澳大利亚军队能够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撤回本土。从而使日军北不能进中国,西面不能侵犯印度。美国在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毕竟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着的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最好的办法。” 5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同盟国积极计划反攻作战。所以在后来缅北反攻作战
11、中,中国军队没有令人失望,取得了反攻作战的胜利,有力的配合了其他战场对日军的进攻。在1943年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主张在缅甸采取军事行动,这样做可以把日军夺取在缅甸战场,从而使它不能增援太平洋战场。战争的进展状况也正如马歇尔将军所期望的,中国军队的顽强奋战为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43年底,日军又从南洋各地调集3个师用来加强其防御和进攻的力量。到1944年11月底,日军在缅甸的兵力已达到10个师团,一个独立旅团。6与此同时,日军在太平洋岛战中正陷于苦战,急需用兵,缅甸的战场就已经使日军苦不堪言,无法应付,已抽调不出任何的兵力来支援其他的战场。中国军
12、队在缅甸的对日作战,吸引和拖住了日军的主力,打乱了其他的战略部署,增强了盟国军队的力量,使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从此连结在一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支援欧洲战场从盟军总体战略部署看,缅甸战事是盟国的“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这一战略部署下的重要一战,保卫缅甸既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要求,也反映了英美等国的基本立场。对中国而言,滇缅公路是中国物质来源的一大命脉,被视为中国坚持抗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中国自身利益出发,蒋介石表现非常迫切和积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迫切和积极从总体上符合盟国共同利益的需要。缅甸失手后,收复缅甸在英美的对日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