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毕业论文.doc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专业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独树一帜的历史学家雷海宗吴丕 雷海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史、世界史及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尤其对历史循环论和中国古代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一、早年教育与留学海外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1902年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永清县大王庄一个敬信基督的书香之家,父亲为基督教中华圣公会牧师。他小时候,在父亲的一位身为藏书家的朋友那里学习过传统的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7岁起在永清县一家教会小学接受正规教育,后来又于1917年到北京一家教会学校即崇德中学读书。这样,他在旧学与新学两个方面都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1919年,雷海宗进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在五四运动和新思潮的影响下,
2、他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思想,立志研究科学,报效祖国。1922年清华毕业后,雷海宗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主科学习历史,副科学习哲学。1924年人该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深造。因为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深受他的导师、世界中古史和史学史专家詹姆斯汤普逊(James Westfall Thompson)的器重。1927年,雷海宗25岁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杜尔阁的政治思想。杜尔阁(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17271781)是法国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当时中国留学生往往选择与中国有关的题目来做博士论文,雷海宗以纯外国人物与历史为研究对象而获得博士学位,这
3、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从这篇论文的题目可以看出,雷海宗作为历史学家对政治思想有浓厚的兴趣。而他同时学习历史和哲学也为他以后的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回国工作至抗战以前雷海宗于1927年返回中国,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史学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认为史学家应该兼通中外,因此他不但教授外国历史,而且教授中国历史。据当时的学生后来回忆,年轻的雷海宗那时是全校宣扬的名教授。这一时期他发表的文章有:克罗奇的史学论历史与记事、评汉译世界史纲、孔子以前的哲学等。他翻译介绍克罗奇的史学名著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想以此纠正中国传统史学“偏于记事的弊病”。世界史纲是
4、英国著名作家韦尔斯的重要著作,参与译校此书的十五人,多是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和学术界的前辈名人,而且费时六、七年方才完成,在当时堪称盛事。但是年轻的雷海宗却不畏权威,不随流俗,大胆提出批评意见。他通过详细的点评,指出此书“虽名为世界史,实只头绪错乱参杂质的西洋史”,西方有鉴别能力的读者并不把此书当作历史,而是当作消遣书去读的,因此中国学者费时费力翻译此书真是“可惜”,因为这本书“恐怕是近来外书译品中最无价值的”。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雷海宗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具有学者的博通、洞察力与胆识。1931年,雷海宗转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及哲学系合聘教授。这一年,他发表了关于周伐商年代的研究成果殷周年代考,采用全
5、新的方法,通过周密的考证,肯定了竹书纪年所记周朝建立为公元前1027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这一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重视。关于周伐商的年代考定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年代学课题,从汉代刘歆提出这一问题,到20世纪,加入研究武王伐纣之年队伍的不仅有中国学者,还有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学者。研究者在中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著,先后提出过不止一种结论。据江晓原教授在其以天文学方法重现武王伐纣之准确年代及日程表(科学1999年第51卷第5期)一文中的总结,大约有44种结论,其范围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雷海宗提出的公元前1027年,支持者有梁启超、莫非斯、陈梦家、高本汉、屈万
6、里、何炳棣等人。雷海宗的依据是“按温带人类生理,普通四世当合百年”,他对已经确知的历朝各世君主在位的总年代予以统计,对此种观点加以证明,然后据此推断周朝建立当在公元前1030年与公元前1020年之间,最后推定周室元年是公元前1027年。江晓原教授根据天文学知识推算出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7年,周朝建立是在公元前1044年,这是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否成为定论仍有待检验。总之,武王伐纣年代考证是中国史学上的一道难题,雷海宗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其重要贡献,这是勿庸置疑的。1932年,在蒋廷黻的推荐下,雷海宗返回母校清华大学,任历史系教授。这时,他放下欧洲历史的研究,全身心地去建立中国史学
7、理论,并研究中国古代史。为了教学需要,他汇编了6卷本中国历史资料中国通史选读。19321937年间,他在清华学报、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内容包括历史循环论、中国皇位继承法、家族制度、中国的士兵等。其中的皇帝制度的成立、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的家族等,在1938年经他修改后,又加上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两篇文章,合编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是雷海宗的代表作。雷海宗研究历史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不同于史料学派,以考证史实,整理史籍为主,而是要从历史研究中总结出理论,发表自己对中国前
8、途的见解。正如他的弟子王敦书所说的,他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来消化历史,解释历史,其历史研究自成体系。当然他对于乾嘉学派考据训诂的方法,也是有相当的理解并能运用的,但他认为历史不能仅仅满足于考据,而是要做到科学、哲学与艺术的统一。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就已经体现了他的史学理论。雷海宗的史学理论是受德国历史哲学家施宾格勒的影响,基于历史循环论而形成的,他称之为“文化形态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区域,其发展演变有着彼此相似的规律。雷海宗在研究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时,就着意分析中国文化的发展线索,探讨其中的规律。关于中国的兵,雷海宗认为汉代以前与以后有着根本的区别。春秋时代,与封建时
9、代一样,中国“兵的主体仍是士族。所以春秋时代的军队仍可说是贵族阶级的军队。因为是贵族的,所以仍为传统封建贵族的侠义精神所支配。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贵族,男子都以当兵为职务、为荣誉、为乐趣、不能当兵是莫大的羞耻。”“由春秋时代到汉代的发展经过,总括一句,先是军民不分,后来军民分立,最后军民对立”。中国文化逐渐演变成一种“无兵的文化”。“无兵的文化”,是雷海宗对中国汉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概括。他说:“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成语不知起于何时,但这种鄙视军人的心理,一定是由汉时开始发生的”;“汉代的问题实际是中国的永久问题。东汉以下兵的问题总未解决”。因此才有征兵、募兵、强迫当兵的演变,才雇用外国兵,中国只
10、在极短时间内有过应付外敌的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勉强应付而已。雷海宗对封建时代贵族阶级尚武精神极为赞赏,对后来丧失这种精神十分慨叹。他说中国汉代以后是“无兵的文化”,并不是事实上没有兵,而是指中国人丧失了那种为国而战,虽死犹荣的尚武精神。他期望中国能够恢复古时的传统,重新展示其辉煌。我们可以看出,雷海宗研究历史还有对现实的深切关怀,而不是仅仅为历史而研究历史。三、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雷海宗随清华大学转移到长沙,再到昆明,在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组成的西南联大任教授。1940夏至1946年夏,雷海宗任历史系主任,讲授中世纪欧洲史、中国通史等课程。何炳棣回忆称,雷海宗是真正兼具
11、基督教和儒家品德的学人。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之三教学科研卷记载,19381939年,钱穆的中国通史列为甲组,雷海宗的通史列为乙组;19391940年,吴晗授甲组中国通史,雷海宗的通史列为乙组;19421943年,吴晗、孙毓棠、雷海宗分别讲授甲、乙、丙三组中国通史。当时的理由是甲组较详于史实与制度,最适合人文社科学生的需要;乙组史实及制度稍为简略,宏观视野及分析综合比较适合理工及不以历史为专业的学生的需要。但是实际上,其中必然也有轻重之分。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史料学派占有集团优势,理论学派很受轻视。据当时的学生后来回忆,如陈寅恪、吴晗等人都曾在公开场合对雷海宗表示不敬,但他都不与辩解。他
12、的课被列为乙组或丙组时,正是他担任历史系主任之时。人们称赞他的“容忍”与“先人后己”,绝非虚誉。雷海宗讲课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王敦书说,他讲课极有条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张寄谦等原先的清华学生回忆说,系主任雷海宗讲授殷周史、秦汉史以及西洋中古史,上课铃响,雷先生会准时推门进来;下课铃响,又正好讲到一个段落。他上课从不带讲稿、提纲,只带两支粉笔,所有人名、地名、年代、参考书都随手写在黑板上一字不差。他在参考书目中让学生读小说,说了解一个时代,仅凭历史事件不够,还要懂得它的文学、哲学等。许渊冲在其诗书人生一书中提到: 听中国通史时,雷海宗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年代数字,滚
13、瓜烂熟,使同学们赞不绝口。抗战时期,雷海宗最重要的活动是参加了所谓“战国策派”的活动。这个派别的名称来自于林同济、雷海宗等几位大学教授在昆明创办的刊物战国策,此刊从1940年4月到第二年7月共发行17期。刊物停刊后,又在重庆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从1941年12月到第二年7月共出版13期。战国策与战国均为综合性刊物,但由于林同济与雷海宗根据历史循环论提出“战国时代”的概念,并为其他一些投稿者所称引,于是有一部分在这个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人被称为“战国策派”,在当时即被指为法西斯主义,并在以后长期受到批判与压制。这种将政治斗争引入学术研究,扣帽子、打棍子的作法,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早已被历史证明为荒
14、谬的东西,许多正直的学者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仍有一些人不做研究与分析,在其教材与论著中仍然沿袭阶级斗争盛行时期的旧说,将雷海宗等人称为“战国策派”、“反动教授”、“法西斯主义者”。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也算得上是春天里的冬天了,只是当年的批判者还可以说是有政治觉悟,而现在的沿袭旧说者只不过是昏头昏脑不学无术而已。1940年,雷海宗在战国策半月刊上发表文章,以后又在大公报的战国副刊上发表文章。他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共计七篇,包括:张伯伦与楚怀王、历史警觉的时限、中外的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的怨女旷夫、历史的形态文化历程的的讨论、三个文化体系的形态埃及希腊罗马欧西、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形
15、态史学的看法等。在这一时期,他的历史循环论和中国文化研究有了大批读者,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1946年,雷海宗和林同济合出文化形态史观(上海大东书局)一书,其中收录了雷海宗在战国策与战国上发表的几篇文章(标题与内容都有修改与合并)。雷海宗在战国策及战国上发表的文章不多,但他是“战国策派”的主将之一。战国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战国时代”的论述。“战国时代”的特点是“战国策派”思想家论述各种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而“战国时代”源于文化形态史观。同时,雷海宗用文化形态史学的观点提出“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独创。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学的观点是:我们今天所能确切地知道的,五千年来在地球上出现过七个高等
16、文化区域,它们是: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罗马、回教、欧西。他说:“历史是多元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地域各个独自产生与自由发展的。”“这许许多多时间空间都不相同的历史单位,经过多人与多方的探讨,虽无人否认他们各有特殊点,然而历史进展大步骤的公同点,现在已逐渐成为学者所公认的现象。这种公共点,就是历史的形态。”他相信,在7个高等文化区域内,各个文化系统,在相互之间都有共同的形态,都可以区分为“封建时代”、“贵族国家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大一统时代”、“政治破裂与文化灭亡的末世”五个阶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精神等各个方面考察,每个文化形态所经历的五个阶段,都是一个产生、发展
17、、兴盛、衰退与灭亡的循环周期。雷海宗对三个文化体系的形态做了分析,他指出,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都经过一周的循环,由产生、兴盛到完全灭亡。欧西文化尚未完成一周的循环。它经过了封建时代、贵族国家时代,此时已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时代尚未结束。“帝国主义时代”,也称为“战国时代”,特点是国际间的战争取代国内战争,而且战争规模巨大,空前残酷,战争的手段就是大屠杀,目的就是消灭敌国,演到最后,只剩二三大国做拼死的决战。 雷海宗根据历史循环论,认定一切过去的伟大文化都曾经经过一周的发展,由兴起、极盛、衰落,到灭亡。唯一的例外就是中国。中国的文化已经经历了二个周期的发展。这就是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是雷海
18、宗对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归纳。雷海宗说,中国文化的第一周是从盘庚迁殷到肥水之战,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古代文化渐趋灭亡的时代。但是,公元383年的“肥水之战是一个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当时胡人如果胜利,此后有否中国实为问题。”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上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这个时候,“若按人类史的通例,可说已到灭亡时期。但中国当亡不亡,经过几百年的酝酿后,竟又创出一个新的文化,可称为第二周的中国文化。” 雷海宗: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形态史学的看法,载大公报1942年3月4日副刊战国第14期。 中国文化的第二周从公元383年直到抗日战争
19、,尚未结束。本来,如果按照施宾格勒、汤因比的历史循环论,任何文化都只有一周的命运,最终都要由盛转衰,彻底消亡。雷海宗这位中国的历史循环论者,打破了这种观点,不仅大胆地提出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的说法,而且充满深情地瞻望中国文化第三周的到来。这是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华夏民族的信心。他后来说过:“因自己是中国人,不愿承认中国一衰而不能再兴”,所以“自创了中国文化一定可以复兴的说法” 王敦书:现代已故史学家:雷海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雷海宗把中国放在世界背景中去看,认为中国第二周的发展已经进入最后一个阶段,这就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是又一个“文化破裂时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专业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