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西编组站解编能力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doc
《兰州西编组站解编能力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西编组站解编能力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编组站解编能力研究学位申请人:学科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校内导师: 教授 答辩日期:摘要 本文以兰州西编组站为例,对影响编组站解编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再以分析的结果为基础,针对性的提出了兰州西编组站加强解编能力的解决措施。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此论文的选题背景,对国内外编组站发展情况及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说明,并介绍了我国部分编组站能力比较紧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对编组站相关知识进行介绍,详细的对单双向编组站类型和布置、驼峰技术装备、解体列车作业过程及折角车流对编组站能力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说明,并对编组站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介绍;然后重点分析了兰州西编组站的
2、地理位置及在路网中的作用,利用理论计算方法算出兰州西站的解编能力,并利用排队模型分析出,兰州西站驼峰的解体能力受到达场停放待解列车股道的限制;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影响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重点是对兰州西站影响解编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类,借助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编组站能力提升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各种影响因素对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即得出制约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主次因素。然后从改进车站工作组织方法、强化调车作业时间、改进车站技术设备三方面提出加强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措施。关键词:编组站;影响因素;解编能力;层次分析;兰州西站ABSTRACT The ar
3、ticle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ability of Lanzhou west marshalling yard, analyzes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marshalling yard capacity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programmes of strengthening the adaptation ability, which is based on analyzed result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ollowing respects. First
4、of all, to introduc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of the marshalling yard. It analyzes the tenser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everal marshalling yards in our country and proposes the direc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adaptation ability. Secondly, to analyze the location an
5、d the role in the network of lanzhou west station. It computes the adaptation ability to lanzhou west, establishes a queuing model about the ability of the hump disintegration,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the units disintegration capacity of the hump about lanzhou west station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6、the number of shares S and the allowed value of T of average time that a train reached the market. Finally, to analyze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lanzhou west stations adaptation ability, and make the appropriate solution.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lanzhou west stations adapt
7、ation ability ,which is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It takes use of AHP method to analyze each affecting factors, determines the size of impact that various factors affect the adaptation ability of the lanzhou west station. In other words,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 which constricts the adaptation ab
8、ility of the lanzhou west station. And then proposing the measur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respects to improve the ways organizing work, to strengthen marshalling period, to improve and rationally use technical equipment of the station.Key Words: marshalling yard; hump; impact factor; adaptation ab
9、ility; lanzhou west station.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的意义11.3 国内外编组站现状对比21.3.1 国外发展概括21.3.2 我国编组站发展概括31.3.3 国内外编组站发展对比分析31.3.4驼峰及调速设备41.3.5作业方式51.3.6信息处理及自动化51.3.7我国编组站普遍存在的问题5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5第二章 编组站基本情况72.1 编组站分类72.1.1 单向编组站类型和布置72.1.2 双向编组站类型和布置92.2 驼峰调车作业102.2.1 调车驼峰按技术装备的不同分类102.2.2 驼峰解体车列的作业过程102.2.
10、3 驼峰作业方案102.3 折角车流对双向编组站的影响及解决措施112.3.1 折角车流对驼峰解体能力的主要影响112.3.2 影响编组站折角车流量的主要因素122.3.3 减少折角车流和在站停留时间的方法122.4 编组站能力计算基本公式122.4.1 驼峰解体能力与尾部编组能力132.4.2 双向编组站的解编能力13第三章 兰州西站解编能力计算143.1 兰州西编组站的地理位置及在路网中的作用143.1.1 兰州西站的基本情况143.1.2 兰州西站在路业务上的特点153.2 兰州西站现有的调车设备及解编任务153.2.1 兰州西站现有的调车设备153.2.2 调车区域的划分及调车的分工1
11、73.2.3 调车机车的分工173.2.4 兰州西站日解编量183.3 驼峰解体能力的计算213.3.1 驼峰解体能力的计算方法213.3.2 兰州西站解体能力计算223.4 峰尾编组能力的计算243.4.1 编组能力计算的基本公式243.4.2 编组能力各单项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253.4.3 兰州西站编组能力计算253.4.4 结论分析273.5 驼峰解体能力的排队模型273.5.1 求排队等待的列车的平均数283.5.2 列车待解的平均时间和平均等待时间293.5.3 调车驼峰解体能力的计算303.5.4 兰州西站在与的限制下的驼峰单位时间能力计算31第四章 兰州西站解编能力影响因素分析3
12、24.1 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影响因素324.1.1 设备的影响324.1.2 车流情况及其性质的影响324.1.3 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影响324.1.4 车站工作组织方法的影响324.2 解编能力影响因素解析33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334.2.2 构造判断矩阵344.2.3 层次单排序364.2.4 层次总排序424.2.5 总一致性检验424.2.6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43第五章 提高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方法445.1 车站工作组织方法的改进445.1.1 加强技术组织措施445.1.2 改善车流组织,提高无调比445.1.3 减小中时指标455.1.4能力的协调455.1.5 提高编组
13、站作业效率455.1.6 提高车站调度员的组织能力与调车工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465.2 调车作业时间的强化465.3 车站技术设备的改进与合理运用475.3.1 扩大调车场线路的容车能力475.3.2 采用先进的驼峰调车作业方法475.3.3 实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485.3.4 开行重载列车485.3.5改扩建49第六章 总结50参考文献51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致谢54 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铁路编组站是担当货物列车编解大任的“工厂”。它通常设置在铁路交会点处,是车流集散和货物列车编解的基地,是铁路枢纽的核心。编组站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根据列车编组计划的要求,按照运行图规
14、定的时刻,正点接发列车,以办理大量长距离的直达列车为主,兼办直通和其他铁路货物列车编组、解体为辅,并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后,进行新编列车开行按排的技术作业车站。我国铁路建设建设起步晚,编组站建设水平较发达国家低,站场布置缺少统一规划、科学设计,不能有效发挥编组站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物流运输蓬勃发展,铁路运输逐渐形成高速、重载、直达的新特点,同时编组站分布及站场设计也更加受到重视,铁路运输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国内大部分编组站的作业能力已接近饱和,铁路编组站必须进行扩建、调整、优化,以适应铁路运输新要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开速发展,货
15、物运输对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快速增加,作为西北最大编组站的兰州西编组站,解编作业量也快速增加,兰州西解编能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的要求。由于兰州西编组站处于兰州市商业繁华地段,周围居民动迁困难,现实问题决定要想提升作业能力,不能采用大规模的站场扩能改造来实现。为此,本论文在复习、总结编组站能力计算的基础上,以兰州西编组站为例,对兰州西站影响解编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类,利用一定的分析方法,确定各种影响因素对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找出制约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1.2 研究的意义兰州西编组站始建于1950年,为全国铁路运输网络中最大编组站之一,随着陇海、兰新
16、、兰青、包兰和兰州环行线等铁路建成通车,兰州西编组站逐步成为西北五省最大的客货集散和物资交流中心。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但是,与经济的飞速增长相比,兰州西编组站路的建设却显得有些迟滞,相对陈旧的铁路枢纽设施与沿线持续旺盛的运输需求形成鲜明比照,编组站解编能力不足、运能受限的尴尬逐渐暴露。兰州市 “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使得兰州西编组站线路改造难度较大。根据原铁路部铁路中长期路网规划,到2025年甘肃境内新规划铁路项目建成后,加之既有线,届运能需求更加旺盛,造成度编组站货流更多、解编作业更重、运输任务更重、车流密度更大,铁路运力与货物需求间
17、矛盾更加突出。本文重点是对兰州西站影响解编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类,用一种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各种影响因素对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即确定出制约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加强兰州西站解编能力的措施,兰州西编组站畅通作业环节,提高解编能力,使真正发挥出路网区位优势,成为通达全国的路网枢纽。1.3 国内外编组站现状对比1.3.1 国外发展概括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意识到铁路运输对解决国民货物运输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国家铁路网络相续建成,同时也建成了各自的编组站,大大小小的编组站大约三千余处,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由于受科学技术发展
18、水平限制,编组站设计缺乏科学设计、整体规划,编组站场地设置、车站布局、作业组织等都相对落后,解编作业大的编组站只有一千处左右,不能充分发挥编组站解编能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达国家铁路运量急剧增加,铁路运输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重大因素,为加强铁路运输能力,压缩运营成本,各国对编组站设计重新进行研究,并制定了一些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重新对小型编组站进行设计改造。国外编组站建设发展表现如下:(1)编组站布置由双向布置向单向布置转变,部分编组站不设计专用出发场,只设计专用到达、调车作业场,减少工程规模,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还提高了编组能力。(2)车场设置较多的股道,到达场
19、和出发场线路大都设计810条及以上,有效长大都在400米以上。调车作业场线路大都在32条以上,有效长普遍比到发线长10%左右。(3)提高自动化水平。在大的编组站建设自动化驼峰,实现驼峰双溜放,增加调车场、到发场股道数量,调车场尾部编组作业实现自动化。(4)电子计算机、电气化、控制理论科研成果广泛使用在编组站管理中,作业组织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国外实践证明,以上几种做法,能够使编组站建设运营实现少投资、提能力、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近年来,铁路运输优点更加凸显,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研究编组站的设计优化研究工作。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发达国家在编组
20、站优化设计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确定重大进步。1.3.2 我国编组站发展概括中国铁路编组站调车设备的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三次大飞跃,在丰台站建成中国第一个简易驼峰(也称“土驼峰”)之后,“大跃进”两年多时间,在全国修建起150多处简易驼峰,由平面调车转入驼峰调车,是调车作业技术发展的第一次飞跃。1960年,中国设计建成第一座机械化驼峰,并首次引入安装了车辆减速器(减速器设置制动位, 但场内还必须使用铁鞋制动),有效的降低了调车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量。至六七十年代,机械化驼峰普遍在国内一些路网性编组站推广,是编组站调速技术的第二次飞跃。1978年,中国又设计建成了第
21、一座半自动驼峰,1979年哈尔滨站首次建成采用减速器-减速顶调速系统,到1985年,点式、点连式、连续式调速系统普遍在国内编组站推广开来,半自动和自动化调速技术迅速发展起来。这是编组站调速技术的第三次飞跃。1989年,郑州北站同时建成投用了车辆速度微机分布式点连式自动控制系统、驼峰溜放进路微机自动控制系统、驼峰作业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和峰尾微机集中控制系统及编组站现车管理信息系统等,建成中国第一个调车作业综合自动化的编组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货运量的增加的趋势,编组站主要的问题很明显就暴露出来。首先是编组站设备利用率不高、设备比较落后;到达编组站车流不均衡,尤其是折角车流对编组站的影响;编组站布
22、局不够合理,很多编组站的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或已经是饱和状态,急需改、扩建以提高编组站能力;解编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很多设备即使已经达到自动化水平,但仍需人工看守,导致设备不能实现预定的目的;编组站作业组织还不能最合理化,不仅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同时也有人为的因素。1.3.3 国内外编组站发展对比分析1.编组站到发线有效长。国外编组站按照接发列车性质,通常设置重载列车(载重10000吨及其以上)到发线和普通列车(载重5000吨以下)。如南非、澳大利亚铁路开行编组150辆的重载货物列车,在始发、到达编组站设有重载专用到发线路及相应的车场、作业设备;德国为了快速改编重载列车,加快列车周转,部分编组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州 编组站 能力 研究 硕士研究生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0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