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本科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本科毕业论文1.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题目:论粤港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年级专业: 10重大会计本科 学生姓名: 麦丽结 指导教师: 成 绩: 2012年 1 月 6 日 论粤港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内容摘要:香港与广东地缘毗邻,人缘相近,方言相通,关系非常密切,经贸合作更是源远流长。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粤港经济合作为两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广东经济腾飞的强大推动力。香港回归后,两地经济合作更趋紧密,并步入新的阶段。而在未来,两地的合作将在金融、高科技、物流、旅游等领域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使两地经济优势互补,达到“双赢”效果关键词:粤港合作 现状分析 前景展望目 录一、粤港合作的
2、模式演变(4)二、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影响(6)三、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新一轮粤港合作的主线(8)四、前景与展望(9)五、结语(11)六、参考文献(12)一、粤港合作的模式演变粤港地理毗邻,方言相同,亲情相连,历来关系密切。即便在港英当局统治时期,两地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合作,并随着时代的步伐,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达到目前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阶段。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前,可以看作粤港经济合作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合作是零星的,时断时续的,即便如此,粤港之间的合作对于两地的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粤港商人的个人行为。从清末开始,就有粤港商人到两地投资,民国时期这种情况更加普遍。
3、广东厂商因香港的地理位置便于沟通中外市场而在香港设立分号或分场,香港华商和洋商也想通过在广州设立的分支机构占领内地市场。一批粤港联号企业发展成为粤港两地的著名企业,如设在广东的香港联号企业先施公司、永安百货、大新百货等均成为成功经营的典范;广东设在香港的众多联号企业,如协同和机器厂、陈李济药厂等在香港相关行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粤港官方也曾表达过合作的愿望,并在某些情况下取得一些成果。如民国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省政府采取主动行动,吸引香港厂商赴广东投资,并得到香港同胞的响应。而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粤港双方协商,广东方面为满足香港同胞的用水需求,修建了东江供水工程,并以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香
4、港供应生活资料,缓解了香港的通货膨胀,为香港经济腾飞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生活保障。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粤港关系增添了活力,粤港关系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将粤港经济合作推进到了投资带动的“前店后厂”阶段。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广州、湛江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吸引着大量香港厂商投资广东,众多“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纷纷建立。从1979年到1997年,广东实际利用港资约580.5亿美元,占广东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1.57%。香港充沛的资金、实用的技术、丰富的信息、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与广东的廉价土地、优质劳动力和灵活政策相结合,形成粤港之间以“前店后厂”为核心
5、的经济合作模式。港商投资的大量增加,带动了商品、技术及信息在粤港间的重新组合,两地合作扩大到贸易、金融、旅游、房地产等各个方面。不论是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酒店、娱乐设施,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资讯科技业,都可以看到港商活跃的身影。粤港都从双方的密切合作中获益匪浅。1996年约有80%的香港工厂或生产线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在广东各地的6万多家企业中重新焕发生机,移师广东已成为港商的集体行为。在此过程中,港商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广东则获得了紧缺的资金、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数百万人找到了就业机会,广东工业化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78年,广东对香港的出口仅为6.34亿美元,19
6、96年增加到505.97亿美元,16年增长了近80倍。广东80%以上的出口经由香港实现。1996年,广东由香港的进口额为323.9亿美元,在广东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也接近80%。伴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粤港经济合作更上一层楼,发展到政府推动、全面合作的阶段。香港回归后,粤港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英国管治下的香港与中国广东省的关系变为“一国两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广东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粤港经济合作克服了政府层面的障碍,在两地政府积极推动下,粤港合作日益深化,两地经济合作扩大到各个领域。中央政府不遗余力、大力支持香港的政策为粤港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为帮助香港克服暂时的困难,推动香港经济持续
7、发展,中央政府先后推出鼓励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的 “个人游”和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等政策。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正式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之后每年签署一次补充协议来完善,2009年5月9日签署了第6个补充协议。香港特区政府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6月份,利用“个人游”签注访港内地旅客已突破3000万人次,其中85%的人来自广东省。而仅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个人游”已为香港带来约227亿港元经济效益及相当的就业机会。而根据CEPA的规定,对原产于香港的产品全面实施零关税。内地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CE
8、PA实施以来,内地进口香港享有CEPA零关税优惠货物的累计货值到2010年达27.3亿美元,累计关税优惠额达16.6亿元人民币。从粤港贸易额在全国对港贸易额的比重来看,这些优惠多半来自粤港贸易。如在2007年广东进口CEPA项下香港货物达3.7亿美元,占内地进口香港零关税产品总额的66.4。2007年,广东与香港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63.7亿美元,比香港回归当年的进出口贸易额翻了2番,占同期内地对港贸易额的69.1%。近两年来,通过签订CEPA补充协议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广东又获得了“先行先试”、深化粤港经济合作的机会。协议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众多方面对港澳做出了优惠安排,并将粤港合作
9、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协议的实施将整合粤港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粤港打造为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经济区域。回顾历史,粤港经济合作见证了广东的经济腾飞和香港的稳定发展,也见证了粤港两地社会、民生的大幅提升。1978年广东人均GDP仅为370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4.699万元人民币;同期,香港人均GDP从18,361港元增加到 247,332港元。粤港经济相互融合,共同进步,不仅带动了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且随着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和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粤港合作必将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二、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香港在中国内地的改
10、革开放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成功引领中国内地经济走向世界,也为世界经济进入中国内地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广东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与土地和港澳充裕的资本、先进的国际营销经验及创新尖端的技术是粤港经济合作的基础。从最早期的经济特区,到后来的整个广东的进一步市场开放,港资企业对整个改革过程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珠江三角洲凭借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 从农业社会的“鱼米之乡”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结果。广东制造业的发展是由于港澳地区的制造业迅速向广东转移。香港制造业的第一次转移,在相当大程度上推动了广东的积极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的产业结构变化,
11、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广东能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骄人的经济发展成就得益于制造业崛起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又有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优势, 把握港澳和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迅速崛起。在广东和广东的外来直接投资中, 港澳资本长驱直入, 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香港主要的制造业大约80%以上的工厂或加工工序转移到了广东, 其中转移到珠三角的占94%, 这一迁移直接推动了珠江东岸地区加工工业的高速发展。港资启动了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 导致了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创造了众多间接经济效益,
12、比如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珠三角的外溢效应, 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珠三角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香港的产业转移给广东带来的不止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有技术上的转移。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的泡沫经济破灭了以后,香港进入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香港本地的制造业大规模的外逃,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依靠服务业的支撑,服务业面临着向个人化和尖端化拓展的压力,在另一方面,广东的密集型轻工业也以向科技化和集约化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持续发展,这两项直接要求粤港政府建立有产业和技术长期合作的关系,以继续发挥两地紧密合作的经济优势和合成效应。粤港政府技术和产
13、业上的合作,对广东的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重化工业化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具有关键的意义。因为,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的发展优势己逐渐消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逐步转向依靠大规模资本的投资和技术革新为动力的增长。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为了确保该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地位。香港作为创新技术、国际资讯和品牌经营的国际市场,而广东作为与创新资源相结合的优质制造基地,创造出粤港合作的新模式。这意味着,香港将继续担当其作为区内商贸中心的角色,为内地尤其是珠三角的制造业提供所需的市场推广、零售终端控制和品牌管理服务。在这一合作过程中,珠江三
14、角洲将通过香港市场获得所需要的创新技术,组织国内创新资源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品牌创新,在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集约化发展。三、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新一轮粤港合作的主线统计数据显示,年,广东和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亿美元,接近广东整个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的一半。服务贸易自由化,就是要促进货物和其它要素在粤港澳三地自由流动,这是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推动粤港澳合作上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主攻方向。内地服务业发展商机庞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计划将其经济总量占比由43%提升至47%,以去年近40万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4个百分点即16000亿元,可见其潜力之大
15、。两地应抓住时机,共同将服务业这块饼做大。同时应看到,服务业的合作是粤港两地经济关系向深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广东经济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刻持续发展正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要突破樽颈,逐步改变过往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任务。而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服务中心以及全球最侧重服务业的经济体系之一,昂贵的土地和市场空间的局限成为制约服务业成长拓展的主要限制。服务产业链上迫切需要弥补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市场,而这一点恰恰是广东服务业的优势,广东正在进行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提制改革,对现代服务业需求殷切,而香港恰好在这方面能够提供诸多的有力条件。
16、通过合作,将香港服务产业中具有优势的关键环节转移到广东,从而使得粤港合作从制造业的“前厂后店”升级到服务业的“前店后厂”,在新的巨大市场上得到延伸,达到互惠互利之效。 粤港合作,本身亦有优势所在。共饮一江水,同说一门语,粤港的天然接近性,令香港的一些先进理念在广东推行时易被消化、吸收,降低合作难度;而凭借着过去30年粤港两地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基础,两地理应在更广领域加强合作。广东对香港开放服务业在先行先试政策目前累计达到47项,包括医疗服务、律师服务、建筑服务、检测验证等。广东已率先表态并开展行动,“开大门,更开小门”;先试先行,快人一步,一直是粤港合作的特点,更有成功前例,希望在新一轮服务业
17、合作方面早开繁花结硕果。四、前景与展望从历史的观点分析,粤港澳三地存在的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是有政策基础与产业基础的。从政策方面看,广东的先行对外开放与对外资的优惠措施,是三地合作形成的重要政策基础;而港澳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迁移与广东工业化初期的资源、产业发展的状况,是两地经济合作的主要产业基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带有很强的时效性,粤港澳经贸合作从中国改革开放始到现在, 已经谈了二十多年,二十年的转变是巨大的,特别是内地的经济发展迅猛,香港的经济发展又面临一个瓶颈,这些因素的改变使两地合作的模式、前提和底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香港与广东之间尽管彼此存在界线,有各自的GD
18、P及民生问题,存在局部的利益磨擦,但两地经济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利益一致的整体。现时珠三角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是世界级的金融与商务中心,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大广东不仅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推动全球工商业运作的一股强大动力,这决定了粤港两地在各自的经济转型中都需要对方的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很丰富的合作内容及广阔的合作前景。珠三角的制造业主要是由一大批香港资本企业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迁移过去的,是香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珠三角的延伸。由于香港已转型成一个金融服务中心,这批制造业已可能回流原居地,因此其实已成为根植当地的民族工业,需要在当地完成产业转型。1997年亚洲金融危
19、机爆发以来,香港经济在下滑,原因主要是:其一,香港的经济运行成本非常高,房租、地价、人工费用都很高昂,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其二,金融危机之前,香港的制造业北移到珠三角一带,香港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支撑香港经济的主要产业就变成了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以及运输业及服务贸易,香港的服务贸易仅次于美国,但其他两大支柱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则向泡沫化过度,金融危机对这两个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房地产业一蹶不振,证券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此外,我国内地9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开放,随着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崛起,香港的中介地位大大减弱,很多货物从上海、北京、天津直接运往海外。现在两岸还没有搞“三通”,来自
20、台湾的货物还要经过香港中转,但是加入世贸以后,两岸可能很快会直接三通,大三通一开,香港的中介地位必定要进一步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如果要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便不可避免地要与内地进行合作。近期粤港经济合作的热度升高便是基于此。李罗力说,所谓粤港产业经济带,实际上是将来这个地区要形成一个大的城市群,也就是以穗、港、深、珠为主形成华南大城市群,这里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南方产业经济的增长点。粤港产业经济带的未来,应该是聚集华人中小资本和风险投资、以外向为重要特点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面对全球种种变化,面对香港经济对内地的依存度不断增强的新格局,早在董建华在他在任的第5份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香港未来的定
21、位: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作为我国一个主要城市和亚洲的国际都会,提供高增值的服务。随着CEPA的实施,使得粤港在进出口(含转口)贸易、投资、口岸通关、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环保、卫生等各领域的合作全面推进,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投资贸易、个人游、两地服务业合作等方面成果丰硕。究竟粤港经济合作应该要朝什么样的方向走,才可以达到互赢互利,共同发展呢?根据我对粤港经济合作这方面的理解与分析,和对各位学者观点的提炼,提出我的几点愚见:1、提高合作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粤港经济合作已经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依然是有限的, 努力提高合
22、作层次才是两地政府以后合作的重点。将两地资源上的互补,提升为多层次的结构性互补。形成一个类似于美国硅谷那样的信息产业制造、软件开发、信息资源和网络经营密集的新经济产业聚集区在此基础上可按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成立粤港两地的经济共同体,并通过产业转移和分工协作,带动广东省的产业升级,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2、整合跨国公司资源, 提升大珠三角国际竞争力 香港地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蓬勃的东亚区中心, 背靠祖国内地, 面向海外市场, 是欧美国家到中国和亚太区投资、经商的理想的中转地。加上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 机场和国际航班网路发达、法律制度完善, 商业运作透明度高, 政府干预少
23、, 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理想的营商城市之一。香港不但成为内地最大的投资、贸易伙伴,同时成为外资到内地投资、贸易的门户和窗口, 成为重要的海外公司地区总部和办事处基地。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香港的区位作用。虽然大珠三角在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研发机构方面依然存在竞争劣势, 但从发展内源型经济来说, 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两地政府应该认识到, 粤港企业生于此, 长于此, 根在大广东, 应当作本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 培育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使其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成长壮大。3、粤港物流业合作香港是亚洲物流中心之一,拥有优良的海港和空港,占据国际运输枢纽的地位,己经形成了
24、服务运作体系。广东经过前一十多年粤港经济合作,己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与之相对应的广东物流业却因资金、管理技术水平等原因处于落后状态。香港作为地区性物流枢纽,不仅可为广东、特别是广东提供运输、采购、配送等基本服务,还可为广东提供国际网络运营及提供高增值服务。两地物流合作将会使成本大幅度下降.形成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的复合优势。结语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分别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及补充协议(CEPA)。CEPA为粤港澳经贸合作提供了制度安排,降低了合作的交易成本,对三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CEPA的核心安排,对粤港澳现代服务业
25、的合作起到深化分工、扩大合作的作用。而粤港两地经济合作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的互补基础上的,以香港制造业北移为主要内容的跨地域分工合作,两地的经济合作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其基础是两地之间生产力要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关系。而两地在地理、历史和其他要素方面的差异以及技术发展阶段的不同是买现互补的前提,其中因技术发展阶段的差异、国际产业阶段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的不同,又是决定粤港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粤港经济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也就是生产制造的部分在广东,而原材料采购、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部门仍留在香港。香港在前、广东在后,广东是厂、香港是
26、店,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前店后厂”,这种方式发展和巩固的基础在于资源要素互补,两地在合作之初,要素资源可以跨地域限制的时候,重新组合的结果自然是一个朝着“店”转化,一个则朝着“厂”转化,这是两地合作过程中的一种合理的区域分工选择,但是作为一种合作方式,它所承载的内容目前仍然是比较低层次的,受主体合作产业内涵的约束,厂店生产和进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同时简单的分工方式也不能完全覆盖日益多样化的合作内容,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将两地的合作深化下去,对双方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参考文献: 1张宝华:“新形势下粤港深化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特区经济,2005年2月25日2 周聿峨, 曾路:“竞争与合作
27、粤港澳地缘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一期3谭刚:“香港经济转型对广东的影响与对策建议”,特区经济,1996年5月25日4吴志伟,“新时期粤港合作战略选择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23卷第2期5夏丽丽,闫小培,“新时期粤港经济合作中的区域矛盾与整合” 热带地理,第24卷第4期,2004年12月6 谢国樑,“粤港经济合作面对的形势、挑战与前景”,港澳台视窗,2005年10月7 吴云端 “粤港经济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前景”,肇 庆 学 院 学 报,第 24 卷第 3期8 孟庆顺,“历史上的粤港经济合作” ,中山大学,2011年3月9 张宝华,“新形势下粤港深化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特区经济,2005年2月25日10 朱小丹,“率先推进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南方日报,2012年4月11刘毅,“CEPA环境下的粤港经济合作”,特区经济,1996年5月25日12梁育民,“更紧密经贸关系与粤港澳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六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2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