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作者】吴 必 祺 【关键词】书法国画线点用笔因素 【指导老师】陈 健 【专业】美术学 【正文】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艺术瑰宝可谓是奠定了它神圣的东方之席,而真正代表东方艺术的莫过于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书法是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中国画作为传统的画种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诗情画意”,毋庸置疑,二者艺术可谓源远流长,这固然引发了我对此的研究兴趣。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发生了许多变化,以致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升华。而从古至今,作者们“以书入画”已为常见,正是如此,人们一直将书法在国画中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虽然研究者不胜枚举,各自的研究均
2、有侧重,但如何把书法结合国画再创造出更多新的绘画技法、语言和国画中的书法如何运用的研究者却寥寥无几。在经过仔细阅读书画源流后,了解到历代的书画家“以书入画”有“六法”,中国画的表现主要靠线条,而书法也是靠线条表现成字型的,可以看出两者有相同之处。同时也了解到了书法家们之所以“以书入画”,就是为了增强绘画的表现力使画面的效果达到气韵生动。所以在仔细查阅相关中国画的多种资料,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中国画来认真分析,以从中获取科学依据,引证现有的理论依据,结合个人的观点探讨分析。本文则比较系统的探讨了书法、国画的用笔特点等问题,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书法在国画上创新技法、国画上如何体现书法的作用效果等
3、,以此加深了我们对书法在国画里的更多表现技法和绘画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一、中国书画的发展史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举手可数,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具有很深的玄妙、意义,随着时光的迁移,中国书法经历着笔法的衍变历程。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用笔方折、锋芒外露,笔画平直利索。西周时期,金文大篆,方圆并用,线条稚掘圆浑,粗细均匀。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治中国,并统一使用小篆。小篆字体稍长,全中锋用笔,笔画粗细均匀。隶书在汉代时期逐渐成熟,隶书结体宽大,字形扁平,蚕头雁尾突出,用笔明快,波挑明显。到东汉,楷书是
4、将隶书的笔画线条的“蚕头雁尾”变为直切顿收,削弱波挑,加强钩势和折法,呈方体字形。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的书写速度要比楷书快,所以在书写时就以露锋起笔、收笔,而不像楷书或篆书那样有回锋,它的笔画连笔牵丝,方折用笔改为圆转等。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狂草与今草的笔法接近,二者的用笔就是把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强化,注重连笔牵丝、提按。而章草的字形类似隶书,章草的捺尾的写法就像隶书的“雁尾”。直到现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书法的各种书体基本定型。中国书法它时刻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我们人类社会艺术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中国画源远流长,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审
5、美观念的萌芽,再到新石器时期化的彩陶装饰纹样,春秋战国、秦代期间的漆画、帛画丰富多彩,未汉代时期的绘画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东晋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魏晋南北时期的曹不兴佛画和以书入画的第一人陆探微,还有“没骨法”、“疏体”、“张家样”的主人张僧繇,“六朝时期”由简单的线描发展成为有变化的线描。隋代立朝时间短,它的统一使南北绘画风格得到相融,但是在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过渡时期。唐朝立国近三百年,人物画处于颠峰时期,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这时的花鸟画也开始分科独立。唐朝灭亡之后,当时的社会进入一个混乱时期,史称“五代十国”,当时绘画变革比较明显,山水画、花鸟画发展到高峰阶段。北宋的绘画
6、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画家们大幅度地从唐朝的辉煌、富丽、丰富精制和写实的特点,改变到重理性、讲法度、强调生活化和自然的体察画法,形成了“院体画”风格。北宋灭亡后,就导致南宋画家在绘画上发展得较缓慢,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以画院画家为主的山水、人物画。更重要的是使绘画在历史上发生重大转折:审美意境大大改变,注重以书入画,题款为画面的重要部分,由宣纸代替了以往的绢素,并作为主要绘画材料。明代绘画主要是临摹前人的作品,以花鸟为主。到了清朝初年,有些艺人在政治上不与清政府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表现自我,因此当时,就有诸多派别产生,例如“四僧人”、“金陵八家”、“新安派”及后来的“扬州八怪”等,
7、当时的革新画家石涛就反对不师造化并且拘泥于古人的陈旧创作方法,他提倡创作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布局上要表现出多样变化,新颖奇妙的章法。到了1860年太平军进入东南,江浙皖等地方的巨商富贾、官员乡绅等都争着赴往上海,因此上海的经济也得到极大的发展,随着这动荡的时代潮流,各地的书画家也逐渐云集在上海,当时就产生了以任年伯为首的“海上画派”,到了清朝末期,吴昌硕在海上画派的影响力最大,他们画的特点是“与时俱进,主张摹古,追求写意、象征”的高雅趣味。一直至今的现代多元化发展的中国画。二、书法和国画的用笔特点书法和国画的许多因素是相通的,从本质上它们是中国的艺术象征,是中华民族艺术特有产物。书法和国画是
8、线点的组合体,二者在工具和材料上几乎是一致的,在操作方法、技巧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材料,通过一定的用笔技巧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个性、修养等。虽然书法和国画都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但是它们的用笔特点是有一定区别的。书法历经字体的衍变,由用笔方折锋芒外露的甲骨文,到方圆并用、粗细均匀的大篆,藏锋起、收笔的小篆,以及笔道方劲的隶书,呈方形的楷书,再到连笔牵丝的行、草书,在字形与笔法上大大地拓展了,各种书体之间字形与笔法的融合,可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笔法。书法的用笔有: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提按、节奏、笔势这五点基本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字体。另外,在书写过程中,线条讲究疾、
9、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书家在书写时就是靠笔法的灵活表现来体现一幅作品的内在情感。书法和绘画相比,书法中的线条具有纯粹抽象、独立的性质。书法的线条构成字形,所有的字都离不开线条,但是线并不依附于外物,而线是贯穿于全部书写之中,由一画二画三画乃至万画。线在运动中发生变化使字形产生美感,形成好看的书法。书法的线由少到多在量的变化中显得丰富多样,这一点我们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是我们的认识要先从线条的本质去深入,再去体会线条的一画扩充到万画的丰富多样性,这样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线条的多样丰富性不但在“万画”,也恰好就在“一画”,之内。量变导致质变,中国书法的线,是无数“点”的集合体。虽然对于
10、一般的线也可以这样看待,但是中国书法的积点成线,却表现为无数“点”的相互依存、抗衡,又相互排斥、渗透,就因为这种特殊的力的作用,与中国书法的物质条件笔、墨、纸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使毛笔蘸墨在纸上运行产生这种效果。研究点线的形成规律是掌握笔法的前提保证。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说:“吴道子有笔无墨,吾当采二子长。”怎么说他的画面没有笔墨呢?原来所说的“笔”、“墨”指的是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说明“用笔”是国画技法的重要条件。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各种表现归于“用笔”。国画用笔表现
11、是多种多样的,人物画就有“铁线描、钉头描、竹叶描等”十八种线描用笔,都是画家们用来表现人物的衣服质料。山水画的“披麻皴、乱麻皴、斧劈皴、牛毛皴、云头皴”等皴法都是用来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物象的阴阳、向背、凹凸等不同的形态和质感。“个字点、介字、胡椒点、梅花点”等都是画家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和远处的草木的简略来表现,在山水画上叫做|“点叶、点苔”。花鸟画有“勾花、拓叶、画叶、写藤”等笔法。上面说的都是国画线点的用笔。书法和国画都有用锋,但是二者还是略有不同,书法用侧锋,而国画中也不排斥侧锋。在国画中用笔要有变化,不论是中锋还是侧锋,都要根据所表现的对象来决定。国画中就很重视运笔方法,如笔锋要藏而不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 书法 中国画 中的 运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