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合作研究综述毕业论文.doc
《中国农民合作研究综述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民合作研究综述毕业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农民合作研究综述导言:农民需要合作,农民合作需要组织,这是一个基本共识。但是,组织农民合作与农民合作组织是在起点、机制和后果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的一对范畴。近百年来,每当中国农村发生重大变革之际,都会提出农民组织问题,而且会对农民的生存、生活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近两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后,农民组织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是组织农民合作,二是农民合作组织。前者认为,单个分散的农民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缺乏合作能力,只有通过外部性力量将农民组织起来。由此提出许多激动人心的口号,如“组织农民建新城”、“组织农民建新村”、“组织农民盖新房”等。后者认为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提出了合作的要求,并形成自己的组织,为此需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和规范。1.中国农民合作的基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革命政党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由此造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农民运动和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主革命。20世纪50年代,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执政党的基本方针,由此形成延续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公社体制废除前的组织农民,有其共同特点,就是都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目标,依靠的是一种外部性力量对农民进行政治动员和行政渗透。如20世纪上半世纪的组织农民是为了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0世纪50年代的组织农民是为了实现国
3、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公社体制是最便于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的组织体制。因此,公社体制废除前的组织农民尽管有农民内在需要的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但总的来说,组织农民是为了服从国家目标,是一种外部性力量对农村社会的整合。人民公社体制废除以后,农民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民成为利益主体。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农民需要合作,需要建立合作组织来解决他们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由此产生农民合作组织。与组织农民合作不同,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基于农民内在需要而建立的组织,是农村社会的自主性整合。这种整合有两个特点:一是自愿,农民自愿合作,并通过建立合作组织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二是自主
4、,它没有外部性的强制性力量,完全依靠愿意合作和参加组织的农民自己形成的共同规则来维持合作及组织的延续和存在。农民可以参加合作组织,也可以不参加;可以参加这一组织,也可以参加另一组织,有自动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在这种合作和组织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农民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没有农民的主体性,也就没有农民合作组织。2.中国农民合作的类型合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外生型,它主要通过外部压力将分散的个体纳入一定的组织体系中而强制人们合作。第二种为内生型,又可分为两种亚类型,其一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自愿合作,它以市场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内部规则而实现合作;其二是以地域为基础的自治型合作,它以一定区域为边
5、界,以对社区利益和共同规范的认同为基础而实现社区事务的自组织治理。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存在以宗族为基础的自治型合作;而以人民公社制度为典型代表的外生型合作,由于建立在外部强制力的基础上,一旦强制力减弱甚或消失,原有的合作局面将难以维持;当前的乡村社会合作状态则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景观。3.培育和促进农民合作的途径针对当前农民合作难的困境,需要知识分子和政府共同努力,创办合作学校和合作刊物,在农村进行合作试点,用典型来教育农民。一方面,针对当前地方行政谋取私利致使村庄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的状况,可以通过县乡村体制改革(“强县、弱乡、实村”)来提高农民合作能力,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村庄秩序;另一方面,培育农民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农民合作研究综述 毕业论文 中国农民 合作 研究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