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水法的运用毕业论文.doc
《中国画中水法的运用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中水法的运用毕业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西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_试论中国画中水法的运用 系: _艺术系 _ 专 业 :_美术教育_ 年(班)级 :_09A美术_ 学 号 :_100815A01011_ 学生姓名 :_万燕琴_ 指导教师 :_沈 勇_职称_副教授_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试论中国画中水法的运用指导教师姓名沈勇工作单位广西教育学院艺术系一、主要内容:笔墨是中国画之灵魂,而水之妙用是笔墨中之核心,只有水之妙用,墨色才能活,才能苍润而不枯涩死板,才能显其神韵。出其意境,其画才能神趣出奇而显多姿多彩。在中国画的发展上,不但要继承古人优秀的传统基础,还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因此在当下信息时代,怎
2、样使“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新课题。只有将中国画的水法提高到笔法、墨法的高度去研究,才能使中国画有无穷的变数,充满韵致。因此中国画水法的研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可使当今中国画家另辟蹊径,超越古人。二、基本要求(基本技术要求与数据)收集“水与中国传统哲学, 水与中国画的发展关系, 水在中国画的位置, 古今中国画家用水之妙”的相关资料与数据。三、论文(设计)工作起始日期:自 2010 年7 月 10 日起,至 2010 年 11 月 10 日止四、进度与应完成的工作:第一阶段:阅读书籍、查找资料 (2010年7月10日2010年8月15日)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论文初稿 (2010年8月20日
3、 2010年9月8日)第三阶段:系统调试、论文修改 (2010年9月13日2010年10月27日)第四阶段:论文定稿、打印 (2010年10月28日2010年11月7日)第五阶段:论文答辩准备及答辩 (2010年11月7日2010年12月12日)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12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4,228.3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38.45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29,21.6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2008,454.8 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7,139. 目 录试论中国画中水
4、法的运用 4摘要4关键词4前言6一、水与中国传统哲学6二、水与中国画的发展关系9三、水在中国画的位置14四、古今中国画家用水之妙16五、结语18参考文献19致谢20试论中国画中水法的运用万燕琴摘 要:笔墨是中国画之灵魂,而水之妙用是笔墨中之核心,只有水之妙用,墨色才能活,才能苍润而不枯涩死板,才能显其神韵。出其意境,其画才能神趣出奇而显多姿多彩,古今中国画大家如徐渭、八大山人、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周思聪、黄格胜、田黎明等在用水上都有大胆突破。因此他们都能成为所处时代的代表性画家。在中国画的发展上,不但要继承古人优秀的传统基础,还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因此在当下信息时代,怎样使“笔墨当随时代”
5、是一个新课题。只有将中国画的水法提高到笔法、墨法的高度去研究,才能使中国画有无穷的变数,充满韵致。因此中国画水法的研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可使当今中国画家另辟蹊径,超越古人。关键词:水墨画;水法;笔法;墨法Try to talk about the use of the wate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Wan-yanqinAbstract:Pen and ink is Chinese paintings of the soul, and the water is the magical function of ink core, on
6、ly water magical function, can live, can inky verdant embellish and not dull formalist, can show the charm. Out of its artistic, the painting to god wuxiang exceptionally and prominently colorful,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paintings everybody like xu wei, eight ShanRen, huang bin-hong, FuBaoShi, se
7、ction of the navy political, ZhouSiCong, HuangGeSheng, jin, etc in water are bold breakthrough. So they can become place era of representative pain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not only should inherit the anci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basic, but also absorb the advanced western cultu
8、re. Therefore in present information age, how to make ink when with The Times is a new subject. Only Chinese painting brushwork, ink presentation to the water to raise the height to research, to make Chinese paintings have infinite variable, full of charm.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 wa
9、ter-jet painting development was significant, can make the current Chinese painter path, beyond the ancients.Key words: water-ink paintings, The water; Brushwork; Ink presentation前言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是用笔墨来创作、来体现的,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有时也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但无论是用笔用墨都与“水”有关。作为中国画传统基础的笔墨,已不能涵盖中国画技法的全部,作为与笔墨相
10、依的调合剂水,不仅能使笔墨变化丰富,运用得法还可致画面有超强的视觉张力。因此对用水的重视,会使中国画创作及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汇集大量有关画册、资料、刊物等等,以对比、引证、例证的方式全面而细致的论述了中国水墨画的用水之道,以事实为依据,从而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本文通过水与中国画的发展关系,水在中国画的位置,古今中国画家用水之妙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水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一、水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主要来自儒、道、禅,在这样一个文化框架中所产生的绘画观念,自然在儒、道、禅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中国绘画实际承载的是形而上的“天”和“道”。这种幽深玄冥的“天”和“道”如何通过某种形式来彰显,
11、历史悠久的中国绘画则运用中国特有之纸、笔、墨、砚和特定媒介水来表达。水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于是水就有了哲理意味。水是天下至清之物,从禅宗六祖慧能的“虚融淡泊”,老子的“见素抱朴”,到佛陀的“淡泊宁静”,说的都是水的境界。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这一段形象地比喻了“水”中之“物”,道是真实的,可信的,但都很恍惚,如隔物观花,时明时暗。庄子也喜欢谈水,它的“鱼相造乎
12、水,人相造乎道”,仍以“水”喻道。他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天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天道篇)。2这种比喻又进一步发挥出“水”“静”可“鉴”万物,如同圣人之“心”那样,成为“形”的形,反倒顺应各种各样的形,可以容纳万物,而又不丧失其本质。他把水看作是万物之始,而又复归于水,因此,水有了一种精神灵性,是一种“空”,也是一种“有”。汉代文人刘向说苑杂言中记载了孔子答子贡的问:“夫水者,君子比德也,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而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
13、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这里把水所含德、仁、礼、义、智、勇、察、包、善化、正、度、意等美德智者的德性相比照。在荀子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因此,在儒家看来对水的审美,并不仅仅是水自身,而是通过水折射出人格自身的美,欣赏自己人格的高尚和完美。人在对自然的本质和意蕴加以把握时,人就把握了自己的本质,人在欣赏自然的高洁及其无尽变化时,也是欣赏人本质的高洁和超越。水,在水墨画中是既“实”又“虚”的概念。说其“实”,它是成就一幅作品的关键所在;说它“虚”,水深含哲学意味。“水”的运作,使画家的心灵世界变得无比宽阔,容纳万物
14、,心象万千,从而使技巧手段升华到一种精神境界。清代画家石涛所说的“水不变不醒”,正是这种流变意识的广阔延伸。“水”在水墨画中通过画家情感作用,已不仅是绘画本身呈现的技术状态,而是画家深层的精神内涵了。这种“水”的意味经过笔墨的转化,弥漫出自身独到的视觉感染力,也使中国画具有了无穷的、高深莫测的表现空间。因此,中国画的用水有两层涵义:首先,水分的物理性质。一幅画从制作到完成,自始至终离不开水,水与笔墨的结合作用于宣纸上产生出变化丰富的画面特质;其次,水分的美学价值。画家在柔弱与刚硬,隐约与鲜明等用笔、用墨、用水技巧的相互转换中,隐含着“水”的不断生成和不断流变的哲学意蕴。水,又成为水墨画艺术的精
15、髓所在,正因如此,中国画以其包容了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和特殊心理感受而独具感染力,使人寻味无穷。自然界中,水的意义,不言自明。它促成生命的诞生和成长,植物因水而葱翠;动物因水而兴盛。中国画因为有了特殊材料笔、墨、纸、砚,加上自然界无处不有的、极易得到的调合媒介水,可以促使中国画天人合一、别开生面、随机生发、变化万千、高深莫测,它与中国围棋、中国古琴同理,既简单又复杂,充满变数,饱含深邃的东方哲理。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水,无论在精神性上还是物理性上都有极高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画中,这种审美价值又是通过画家的实际操作来实现的。所以,中国画家的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实为由浓到淡的五个层
16、次,也是经过水的运用而产生。掌握水的妙处,在于内赋的精神气韵和纯熟的笔墨技巧,追求的是一种空灵虚静的艺术情趣,成为某种不可见的心智活动,令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晋王羲之兰亭序),使水墨画映射出充沛的中国文化精神取向:气韵追求和谐,律动;意境神遇而迹化,人与自然的融合,景语转化为情语;格调在价值判断取向上,希翼超越世俗。水墨画中,水的物理性和哲学性之间的和谐,反映了互为包容、无时不变的整体涵量关系。画家用笔、用墨、用水的过程是心怀灵犀与宣纸的对话过程,也是物理操作与精神流变的转换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这富有哲理的宋人诗句,正是这一意义的真实写照。唯心中有
17、“活水”才能使作品有韵味,有灵动、有情趣、有意境,水的生命意义方能显现出来。水的可溶性,水的湿度变化而使墨色的分布富有节律,在与笔墨的共同协作中,从而产生了空间、层次、虚实等独特的视觉效果。墨因水而动,因动而变,它使绘画过程更加奇谲多变,充满哲学意味。大千世界本来就是虚虚实实,利用水做各种处理,顺乎自然,虚实相间,因势利导,从而产生出千姿百态、变化莫测的变化效果。水墨画常常处于一种物与境不断转化的状态之中,唐代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秘密,以意象作为审美的第一标准。相比之下,水墨画家对“水”的认识远远不够。我们创作水墨画,正是要透过画面的表象去探触“水”的灵魂脉搏。“天然去雕饰”
18、(唐李白),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而水为笔墨之本,笔墨无水不“活”。“水”这富有精神意义的物质媒介,使人神游,使人陶醉,使人警醒,充分发挥水的特性,是中国画表现和刻画形象的重要手段。二、水与中国画的发展关系中国画的发展最先是笔线的发展,然后是墨法的发展。早期的中国画也和世界各国绘画一样以颜色去表现,绘画被称为“丹青”,“丹青”即两种代表颜色。后来,中国画被称为“水墨画”,即以水墨为主了,包括加一些淡彩的画也被称为“水墨画”。傅抱石在文章中谈到:中国绘画从初始发展即与书法结缘,“书画同源”之说起源很早。中国绘画的用笔用墨均从书法中来,要求基本相同。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墨色轻重,笔画粗细、转折等
19、来表现的。中国画与中国书法相同,沿用了墨线造型,运用墨线的浓淡、粗细,用笔的轻重、转折、顿挫变化来塑造物体的形象。后来逐渐发展,通过水墨变化来表现物象的背向、凹凸等形象的变化,同时又通过墨线的轻重、疏密变化来表现画面的韵律和节奏,逐渐形成以墨韵、墨色为画的基调。3文中所言的墨色轻重,墨线浓淡等,这是水与墨的调和结果,说明中国绘画初始就有了用水的变化,水墨画的产生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到成熟以后发展起来的。它逐渐成为画家们的自觉追求,直至影响今天,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艺术精神在艺术实践上的必然结果。在笔随情转、聚墨成形、因势利导而偶然天成的随机发挥中,笔墨成了“畅神”、“达性”最便捷的表现手段,是直入
20、造化之性的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外师造化”、“得之于玄悟”,然后化为胸中意象,再通过笔墨自身的变化发展,体验一种与“道”相合的妙境。这个过程中,主体审美意念是构成意象诞生的主要因素。水墨之象的生成,端籁于水墨心理的建构。这种水墨心理的真实内涵则是能够体现中国艺术精神,能够表达中国绘画思维性格特征的艺术观念。中国画以水为媒调合颜料的方法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就画有以水调和色彩作画的图案,如河南临汝县出土的用水和土红色画在陶罐上的鹳鱼石斧图(图1),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盆绘舞蹈纹(图2)等,这是中国史前绘画。从先秦到秦汉这一时期,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已有不少出土,其中战国
21、时代楚国的帛画和汉代的帛画龙凤仕女图(图3)等,此时的绘画已采用笔调合水、墨勾画于绢帛上。及到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图4)、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图5)、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图6)、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图7)等,水墨画已有初步发展。传王维的画学秘诀中云:“夫画道中,水墨最为上。”唐代已盛行水墨画。傅抱石撰文说:以墨色作为中国绘画的基本色调是世界造型艺术所特有的。它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不断艺术实践而逐渐形成。在长沙一座楚墓中最早出土的一幅晚周帛画,以及在另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都有力的证明我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经用毛笔写字作画,并且形成以“线描”和“墨色”作为绘画的造型基础。后
22、来中国画受到外来影响,丰富了色彩的表现,但并未改变以墨色为绘画的基调。从唐代的艺术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种绘画的表现体系:一种以色彩为主的重彩绘画,以李思训为代表。另一种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是“行笔磊落,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轻烟淡彩”的“吴装”,更十分强调水墨的造型作用。王维“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主张正表现了当时对水墨的重视。4 图1 鹳鱼石斧图 图2 彩陶盆绘舞蹈纹 图3 汉 龙凤仕女图 图4 魏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局部)图5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图6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图7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图8 宋 赵佶 瑞鹤图 图9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10 宋 张择端 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画 水法 运用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9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