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毕业论文.doc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1(一)结构艺术1(二)语言艺术2二、美感经验分析2(一)形象的直觉2(二)心理距离观3(三)物我同一,审美移情4三、滕王阁序的美感特质5(一)通过自然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5(二)通过道德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5(三)通过艺术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6参考文献6百年盛景,千古至情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摘要:论语王勃的滕王阁序用恢弘的笔法描绘出百年盛景,用动人的情思写下千古至情,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成了千古名句。近代美学的核心问题是美感问题,朱光潜先生将中西美学思想交汇,用批判的、综合的方法将美感经验描绘成了一个动力结构,这种系统在滕王阁序中得到充
2、分的体现,通过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观和审美移情探析出滕王阁序中的美感特质,自然美,道德美和艺术美,回归哲学中的真善美。关键词:滕王阁序 美感经验分析 王勃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省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适逢洪州都督严公于九九重阳之际大宴滕王阁。广邀宾朋,王勃亦应邀赴宴。滕王阁诗就是在宴席上的即兴之作。文章原来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滕王阁诗的序文。因其情文并茂,情景交融,乃骈文佳作,人们称为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历来被人们传颂,研究者也不乏其人,有研究其语言特色的,也有研究其艺术特色的,还有从王勃写作背景出发进行研究,也有将滕王阁序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较等
3、等。本文从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的美感经验分析理论,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观,审美移情三个角度,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赏析中国千古名文滕王阁序,不仅仅具体分析出滕王阁序到底美在何处,美从何来,更是一次中西美学的过渡与结合。一、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一)结构艺术王勃采用骈文的表达形式,以对仗工整的格式写景、抒情、高唱、低吟,使人读之洋洋洒洒,感情波涛此起彼伏。本文除“嗟乎”,“勃”、“呜呼”、“云海”等词外,通篇都运用对偶,我们读来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体现了王勃高超的语言驾驭技巧。首先,序文在句子的结构上体现了对称美。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并列复句,第一分句的“落
4、霞与孤鹜”这一名词性的联合短语与第二分句的“秋水共长天”。这一名词性的联合短语分别做两分句的主语,“飞”用“齐”修饰,“色”用“一”修饰,分别做两分句的谓语,对偶极为工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等都是此类结构。有的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如“披秀闼,俯雕甍”、“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等。有的使用的是偏正结构相对,如“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的是复句对复句:“天高地迥,觉宇宙至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孟尝高清,空余报困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形式美在对偶中处处体现、处处升华。而句式上的参差,又使文章不显得呆板,此起彼伏,使文章就像一溪水,时而静静流
5、淌,时而浪花飞溅,时而敞开胸怀,时而紧闭心扉,这样我们在品读时就会感到灵动飞扬、鲜活生动。(二)语言艺术王勃的滕王阁序用生动优美的文笔,从山川物产到人物再到宴会,描绘滕王阁四周景物的华美、壮丽,宴饮、游娱的豪华场面。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崇洁情怀。气韵流畅,读来如临万顷波涛,在唐代已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已,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骈文的佳作,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6、,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龙光”、“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二、美感经验分析我国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由于所处时代、社会、自身特殊的经历以及不同时代对美学认识的不同,其美学思想十分复杂。他的美学思想以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美感经验”理论主要体现在文艺心
7、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克罗齐美学批判等著作中,是其前期美学思想的核心。在这一阶段,他主要吸收了西方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等等。他把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当作自己的理论基石,把布洛的“心理距 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等当作连结这个基石的纽带。随着对克罗齐直觉论认识的深入,他意识到 克罗齐理论存在着很大缺陷,又转而对克罗齐进行批判,并涉及到立普斯、康德等人的美学观点。在这 种吸收、借鉴、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审美直觉”论、“心里距离”观、“审美移情”说为其理论支点的“美感经验”理论。“审美直觉”论是其“美感经验”的理论基石。“心里
8、距离”观、“审美移情”说是“美感经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滕王阁序读之荡气回肠,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让人感到情深意美,以下就从三个角度探析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一)形象的直觉朱光潜的审美直觉论直接来源于克罗齐。起初,朱光潜对克罗齐的哲学观点和艺术理论大体上是全盘接受的。他认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经验,是对对象进行的“无所为而为”的观赏,是只见形象不见意义的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个特点主要体现为时间特点和空间特点。“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此乃总写亦是远望,有水的灵动,有山的沉稳,色彩感极强,山水相映成趣。这里所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种直觉,呈现出来的仅仅就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客观呈现
9、。在美感经验中,心接于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与概念。因为在美感经验中,我们所关注的是对象自身,心中没有欲念和意志,没有概念和思考,与对象的实际效用无关,也不管事物是否实在。而“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王勃此时仿佛成了一个画家,虽然是近观,但逐步将我们的视线推向远方,配以富于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象,令人赏心悦目。这里就是一种与世俗无关的、超功利的感性经验。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叔本华 意志世界与意象世界里的跟他所提倡的 “人生艺术化”理论相近的一段话阐释了“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的思想,继而产生美感。因为,用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来理解美感经验,“意志”意味着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欲望和功利心 ,
10、正是由于人的种种欲望和功利心的驱使,人往往不断地欲求一切,在这种意志的束缚下,尘世中的人只能为金钱和名利所累,终日惶惶不知所终,更不用谈能有超脱现实的美感经验。而人们在极端聚精会神地审美过程 中的暂时忘却自我的心理状态 ,标志着人们暂时摆脱了自己的意志的束缚,摆脱了“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而获得了自由单纯的意象世界 ,在这任思绪自由驰骋的意象世界里 ,艺术也获得了独立与自由。王勃正是摆脱了意志的束缚,所以下笔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落霞如同神话中的飞天,腾空而起,与孤鹜比翼双飞;秋水也给长天频送秋波,艳羡其亮丽,终于两情相悦。水天一色,融为一体。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
11、的孤鹜对举秋水的澄碧与长天的寥远对举,动静相生;落霞的艳丽与秋水长天的碧蓝融合,又色彩相映,诗人这时已经徜徉在自己的意境世界的巅峰,没有欲望,没有任何束缚,聚精会神将自己融化在此意象世界中,写下了这千古名句。正是这种百年的胜景,千古的情思传唱千年,美感在永恒的时空中余音绕梁。“渔舟唱晚,晌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此两句为有声之景,一为人声,一为鸟音,各得其趣,穿越千百年的时空。而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读来口齿生香,气脉连通 心旌摇曳,极富视听的冲击力。世间得有如此仙境一般的美景,我们可以求得片刻的心灵纯净,抛却人世的烦恼实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之“四美具”,“贤主与嘉宾”之
12、“二难并”也。所以我们觉得滕王阁序美,那是因为对象能使我们沉入对象本身而忘掉实际的目的和意义,达到物我同一从而产生一种境界。当时的秋景并非文中的秋景,当我们读到王勃笔下的景色时,是形象的直觉,而非知觉或者概念。这就是说,“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精神状态,所获得的是一种孤立绝缘的意象。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5:213 他忘却了自身,摆脱了意志的束缚,得到了人生的超越。所以,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所获得的是情感化的意象,也就是美,它会因观赏
13、者的性格和情 趣随时随地不同。因为,直觉与形象是相互依存的,有直觉就有形象,有形象就有直觉,每一次直觉就是一次创造。“直觉是突然间心里见到一个形象或意象,其实就是创造,形象便是创造成的艺术。(二)心理距离观为了更进一步地阐明“美感经验”的理论内涵, 朱光潜转向了20世纪心理学美学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以其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心里距离”观。“心理距离说”雏形源自德国叔本华的“超然”,创始人则是英国的布洛。滕王阁序蕴蓄着千般滋味,流露出作者抑扬升沉的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乃千古至情,品味无穷。作者在着意铺叙了滕王阁的美景,表达了自己逸游的豪兴之后。由“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盈虚有数”陡然引出了自己无
14、限的感慨。“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抒写了作者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王勃对滕王阁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尽情欢乐的时候,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悲凉,这就体现了心理距离,可是当他看到宽广的宇宙和想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时,内心的悲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作者一下子由写景、抒情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王勃在天高地迥的滕王阁上。面对宽广无边的宇宙自然会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人们往往对逝去的事情和得不到的东西而念念不忘,遗憾总是带给人以另外一种别样的美感。这种心理上的距离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容易引起共鸣。在形象直觉一部分分析了人的反省能力,因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 美感 经验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