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 作 者 指导教师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07级3班 完成日期: 2009 年 12 月 10 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开题报告姓 名 班 级2007级3班开题时间2009年10月25日指导教师 职 称讲师所属教研室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一、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如果我们要认识矛盾百出,复杂万分的人类,需要的是人类对人性自觉的关照与审视,文学自然而然成为人类自我观照审视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学史,就其深刻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
2、史。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普遍的人性的,从人性深处流出来的才是好的文学,文学最难得的是忠实人性。无论文学在内容上或者在技巧上出现如何变化,人性始终是无法脱离的话题,从人性这一角度去理解文学,就把握住了文学比较深层的属性。20世纪乡土人物的塑造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年代,以鲁迅、柔石为代表的乡土作家,他们大多关注的是故乡人的麻木生活,讽刺、批判与同情相互交织。三十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在对故乡愚昧、麻木、凄凉的描绘中掺杂进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委婉而动人。4060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乡土作家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批以“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
3、建陋习的典型性人物。尔后,诸如王安忆、韩少功、贾平凹等一大批乡土作家在文化批判中又重构了乡土人物精魂,赋予他们时代内涵和文化特征。总体上说,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呈现的是多元化特征。到了二十一世纪,乡土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又趋于统一,那就是对人性的探索。从对人性嬗变这一角度来看,湖光山色对人性的可变性和复杂性刻画的非常成功。周大新以亚洲最大的水库丹江口水库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以诸如春种秋收、择偶成亲、打工返乡、农村旅游等当下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但是论影响至深的,是旷开田人性嬗变的描写使我甚至是活在当下的读者们心头一震,从这个人物中不禁看到现实生
4、活里我们人性中另外的一面。这场疾风骤雨般的人性嬗变之后,我们不禁回味、思考、探究造成这场嬗变的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将一个农民嬗变成“土霸王”、“拜金者”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通过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个人命运的改变,唤起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关于人性嬗变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有“先天论”和“后天论”的争执,但现代学者更认为人性的嬗变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湖光山色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文字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描写出小说的男主人公旷开田在成长环境、人文风俗、社会遭遇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一步步逼近悬崖,最后因疯狂复仇、独断专行、放浪形骸而彻底将自己毁灭的不归路。将二者共同作用引
5、发人性嬗变的思想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透过这部小说中旷开田的形象去探索人性嬗变的原因具有可行性的。二、论文基本框架一、人性缺陷,自身弱点。1、人性有恶,实难驾驭。2、天性使然,注定嬗变。二、个人遭遇,激起嬗变。1、家境贫寒,饱受歧视。2、屡受压榨,命途多舛。3、暖暖见辱,彻底疯狂。三、外界环境,诱惑难敌。1、现实社会,钱权至上。2、外资渗入,传统遗失。3、风气日下,人心不古。四、结语。三、主要参考文献(1)李梵 中国人性格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2)斯蒂芬A 米切尔(美)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的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7版(3)大卫休谟 人性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2009版(4)卡伦仙妮(美)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5)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 释梦 商务印书馆1996版(7)林语堂 吾土吾民 学林出版社2007版(8)杨柳桥 荀子诂译 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书社2008版(9)孔繁 荀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10)孟繁华乡村中国的艰难蜕变评周大新长篇小说湖光山色 新作拔萃2009年第二期(11)薛俊武浅析贾谊的人性论 人文社科 2009年01期(12)尹春霞湖光山色中的乡土情怀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6月第3期第26卷(13)王永贵人性的谛视周大新小说论 解放军艺术
7、学院理学报 2004年第3期(14)张润梅论人性与政治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1期(15)贺绍俊接续起乡村写作的乌托邦精神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16)郭波 王莹论湖光山色的语言特色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12卷第2期(17)郭良休谟问题探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8)曹书文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19)郭忠艳由周大新小说的人物历程探寻作家的精神向度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第22卷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8、 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文献综述乡村写作无疑是当代文学的重头戏,当然,也是现代文学传承的重中之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在逐渐拉近,而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也正在飞速发展。但中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是改变农民的历史,农民为了生存,为了利益,放弃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纷纷涌进飞速发展的城市中谋求求生之道,在自身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继而也导致了整个农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周大新作为一个乡土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当下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日新月异的变化,更重要也是更深刻的是我们可
9、以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他在这纷繁的变化中呈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探讨和揭示。湖光山色中作者正是通过楚王庄农民旷开田在物质欲望面前不断沉沦,最后彻底毁灭的故事情节,对人性嬗变的原因作了生动的阐述,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解读了这个哲学领域的难题。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为这样一部名作,对它的研究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当然立足的角度也是各执己见。如王胜晓在周大新小说的复仇意识中关注的是周大新小说中人物的复仇心理,作者通过对周大新小说中出现的带有“复仇心理”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提炼出周大新用他的盆地文化系列小说展示出盆地子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真切的生命体验,用创造悲剧的艺术手法引起人们对于盆地子
10、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郭中艳在由周大新的小说人物历程探寻作家精神向度关注的则是作为盆地作家的周大新的乡土情怀,总结出周大新的“豫西南小盆地“情节”,通过分析周大新对盆地人的生存现状和生命律动,即“离土归乡”的人生轨迹,来阐释出在周大新内心深处强烈的乡土情怀和对这片乡土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思考。贺绍俊的接续起乡村写作的乌托邦精神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则关注的是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的农村环境。贺绍俊一方面通过对小说中的理想人物“暖暖“和“迷魂三角区”的分析,以及当下“三农”政策的施行,阐释出作者所希望的农村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的农村环境。另一方面,又通
11、过对小说中描述的在乡村开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物质与精神的问题和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问题的剖析,说明了周大新所“乌托邦”的“田园风光”和开发后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贺绍俊对小说的分析具有非常典型的现实意义。曹书文则在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比较深刻的揭示了小说中关于作者对农民与土地、乡村与城市、现代与传统文明之间碰撞所引起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关系失衡等问题的思考,他从乡村变革、精神生态、人性悲剧、思想启蒙的四个角度去思考了乡村在紧随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所要面对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挑战和困难,而侧重分析了当下乡村发展的封建残余意识的阻碍,最后呼吁道:“如果不根除封建帝王意识的生
12、存土壤,对乡村进行新的启蒙,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农民的民主、文明化进度仍然是举步维艰。”题 目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 摘 要: 湖光山色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小说的男主人公旷开田就是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一步步逼近悬崖,最后因疯狂复仇、独断专行、放浪形骸而彻底将自己毁灭。在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中,作者将人性嬗变的种种因素,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不断剖析,不断挖掘,在传神的语言文字中娓娓道来。 关键词: 旷开田 人性
13、嬗变 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6 )一、 人性缺陷,自身弱点( 8 )(一)人性有恶,实难驾驭( 9 )(二)天性使然,注定嬗变 ( 9 )二、个人遭遇,激起嬗变( 10 )(一)家境贫寒,饱受歧视 ( 10 )(二)屡受压榨,命途多舛( 10 )(三)暖暖见辱,彻底疯狂( 11 )三、外界环境,诱惑难抵( 11 )(一)现实社会,钱权至上( 11 )(二)外资渗入,传统遗失( 12 )(三)风气日下,人心不古(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英文摘要、关键词 ( 15 )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绪论:对我来说,看一本书心动,那是因为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4、。(1) 湖光山色以“乾、坤”两卷为主轴,又分为“金、木、水、火、土”五部分,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而在这纷繁故事中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性格的描写。暖暖的完美形象,旷开田和詹石蹬的人生突变以及故事中随着情节发展各色人物性格的不断变化,对我的影响都是那么深刻。但是论影响至深的,是旷开田人性嬗变的描写使我甚至是活在当下的读者们心头一震,从这个人物中不禁看到现实生活里我们人性中另外的一面。而在这场疾风骤雨般的人性嬗变之后,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回味、思考、探究造成这场嬗变的深层
15、次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知道别人的性格密码,更希望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我们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先人到底对自己的性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切都与你的出生地、成长环境、人文风俗、以及你的家族史、社会变迁史密切相关。(2)也就是关于影响人性嬗变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小说的男主人公旷开田就是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在情感、性格和道义上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一个纯朴、温和的农村青年,在获得金钱与权力的过程中,不断地迷失自我,疯狂复仇、独断专行、放浪形骸最后成为一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村霸。因此,可以说,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个人命运的改变,唤起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引导人们对人性的
16、深层思考。 而在关于人性变化的原因的探讨历史中,如果必须选出一个最能引人注意的争论,一个会引起最为激烈、尖锐且针锋相对的信念的问题,那么候选问题只有一个,且无其他选择可出其右。这就是关于导致人性变化的原因:是人一出生就带有的天性使然,还是后天的生长环境的影响,也就是思想史上先天论和后天论之间的哲学辩论。在这个争论点上,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上的不断探索中寻找立足点。在精神分析领域中,佛洛依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迥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即先天的内部扭曲和后天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在精神分析之外的知识领域,基于先天或后天所作出的理解呈现出传统的完全两极化,现在看来这过于简单了。即便是“先天”这个
17、概念,许多人现在也认为他是一种人类(因此也是文化)的建构,相应的,后天因素也不再像过去几个世纪那样被认为具有无所不能的影响。”(3)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某个社会认为是天赐或先天的成分,也许在另一个社会可能被视为禁忌。即便是对动物的“本性”的理解,在不同年代也不同,而尽管人类力图征服自然,却引发了生态灾难的强烈反击这些发展现实,人类的命运并不完全受我们控制,我们受到生理状况、我们当前的视角以及世界对我们的限制。现在的我们通常不再认为先天和后天是截然不同的原因,而更多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促生的过程。 人类的行为不是最为捉摸不定的吗,还有什么比人类的欲望更为变化无常的呢?还有什么动物比人类不但更为违
18、背正常理性,而且更为违背自己的性格和性情的呢?一个小时,一个刹那,就足以使他从一个极端变到另一个极端,就足以推翻他费了极大的辛苦和劳动才确定下来的事情。(4)在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中,作者将人性嬗变的种种因素,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不断剖析,不断挖掘,在传神的语言文字中娓娓道来。一人性缺陷 ,自身弱点。1、人性有恶,实难驾驭。人性就是指人个体的价值观,其核心就是生存至上。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正如荀子所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因此,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会本能的为了生存而努力,
19、为了生存而斗争,甚至是不择手段。中国古代圣贤中最先主张“性恶论”的就是荀子,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5)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好利”、“疾恶”、“好声色”等都是人生而有之的天然本性,如果顺着人的这种本性,而不加以认为的调节,就会发生争夺,淫乱,暴力等恶习,进一步的结果就会“犯分乱理”,破坏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20、,造成暴孽横行。詹石蹬和旷开田这两个乡民们选举出来的村主任,一朝得权,便把令来行,公权私用,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小说中旷开田这一角色形象的意义在于阐释了中国农村中农民一报还一报的复仇方式,农民的本性:狭隘、自私、自卑与自负,以及这些农民对权力的追求和使用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性的丑陋剖析的是清晰彻底。正如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天心师傅这一形象说出人的欲望是“欲无底,望无边”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如若想驾驭自己的个性,其实真可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天性使然,注定嬗变。“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所谓的“天”是指自然而言的,“天之就”就是强调人性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他的这句话深刻的
21、揭示出人性本是与生俱来,生来就有的,而且是“好利”、“疾恶”、“好声色”的。而在他的正名篇中,他又说:“情者,性之志也;欲者,情之应也。”何谓“情”?他在同一篇中的解释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也就是说好、恶、喜、怒、哀、乐之情,是人性之真是好的表现,是自然而然,天生就有的,而不是认为的创造的。“情感的表达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情以物为满足对象,这种以物为满足对象的要求就是欲。欲大致上又可分为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生理的欲望如饥欲食,寒欲暖,劳欲息以及耳目之欲等,心理的欲望,则指好利而欲得,好利而恶害之情等等,还包括对道德名声的追求、对经济财富的追求、对政治地位的追求等等。”(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本科毕业 论文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