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学观念现代化.doc
《论译学观念现代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译学观念现代化.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译学观念现代化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翻译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语翻译阶段、文字翻译阶段和文化翻译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处于文化翻译阶段。鉴于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已经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调整、丰富和充实我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认识,推进翻译学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翻译研究译学理论观念现代化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propose there are three periods in the translation histo
2、ry of the world, i.e., the period of oral communication (close to interpreting), the period of written translation and the period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Now we are in the third period whe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taken great changes. Its time to mod
3、ernize and adjust our concepts about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ring new dimensions to them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
4、cept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建立翻译学以来,国内翻译界围绕着翻译学的问题,围绕着翻译理论有用无用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已。争论的双方各执其词,一方呼吁建立翻译学,认为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方则讥笑翻译不可能有“学”,建立翻译学的努力是一个未园而且也难园的梦。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至今聚讼不已,各执其端,有时的反应甚至还相当激烈。反对者中有人说:“译家不可能因为掌握了现有的任何一套翻译理论或遵循了以上任何一套翻译原则,其翻译水准就会有某种质的飞跃。如今我国译林之中的后起之秀,可谓人才济济,无论他们用什么翻译理论武装自己,无论他们对翻译的过程、层次有多透彻的认识,无论他们对翻译美学原理如
5、何精通,无论他们能把读者分成多少个层次从而使其翻译更加有的放矢,也无论他们能用理论界最近发明的三种机制、四种转换模式把翻译中的原文信息传递得如何有效,他们的译作会比傅雷的高明多少呢?霍克思(David Hawks)与闵福德(John Minford),虽然是西方人士(后者还曾是笔者所在学系的翻译讲座教授),从来就不信什么等值、等效论,他们凭着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坚强的毅力,也批阅十载,完成了红楼梦的翻译。在众多的英文版红楼梦中,他们的译作出类拔萃,在英美文学翻译界堪称一绝。霍克思在他写的翻译后记一书中也没有提到任何时髦的翻译理论,但东西方翻译界和翻译理论界仍然为其译作而折服。由此可见,翻译理论与译
6、作的质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李克兴中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出路,载译学新探,青岛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还有一位自称“在20世纪出版了50多部中英法互译作品的译者”也声称:“从实践上讲,西方的纯理论对我完全无用。” 许渊冲关于翻译学的论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11期。这些话听上去振振有词,甚至咄咄逼人,其实明显失之偏颇,而且不经一驳。因为这些话的前提是:翻译的纯理论应该对译作的质量负责,翻译的纯理论应该对翻译实践“有用”。如此提出问题,已经到了幼稚可笑的地步。这就像一个泥瓦匠和一个小木匠跑去对一位建筑学教授说,“你写的建筑学对我们造房子毫无用处。”更有甚者,他们俩还硬牵着那位建筑学教
7、授到工地上去,泥瓦匠对教授说:“你写了那么多的建筑学论文,你现在倒砌一垛墙给我们看看,有没有我砌的墙结实。”小木匠对教授说:“你研究了那么多年的建筑学理论,我让你刨一块木板,看你能不能像我一样刨得既平整又光滑。”看,这个泥瓦匠和那个小木匠对建筑学理论的否定,与上述两位作者对翻译理论(纯理论)的质疑和否定,真可谓异曲同工,何其相似乃尔。然而,类似的认识和观点(甚至行为)在我国翻译界却有相当的市场。把纯理论研究与具体的实践指导相混淆,把翻译理论与译作的质量牵强联系,这正是我们某些翻译家、甚至某些翻译教师、翻译研究者在译学理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种情况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在我国翻译界严格意义上的译学意
8、识还没有真正确立,我们的翻译研究、尤其是译学研究还不够成熟。我们不妨把翻译界的情况与其他学科的情况作一个比较。试想:在文学艺术界会不会有哪位作家对着文艺学家宣称“你的文学理论对我的创作完全无用”?会不会有哪位歌唱家去质问音乐理论家:“为什么读完了你的音乐原理,我的演唱技巧仍然毫无长进?”当然,我们更难设想会有人质疑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对我们计算国民经济的总值有什么帮助,质疑科学史学者研究几亿万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对改善我们今天的空气质量有什么实用价值,等等,等等。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譬如,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们的文艺理论家们大多是表示“折服”的,但是难道会有人跑出来宣
9、称文艺理论对作家的创作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然而,这种在其他学科都不大可能发生的对理论研究的怀疑和否定,却不断地在我们的翻译界发生。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翻译学学科、甚至我们的翻译研究至今还不够成熟呢?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翻译界的译学观念还没有及时转变。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我们讨论的翻译,我们讨论的翻译研究,我们应该能够发现,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研究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我们的译学观念却没有变化,我们的翻译研究者队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不少人的译学观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以前。而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尽快
10、实现我国翻译界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向是目前我们译学界的当务之急。译学观念现代化的问题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译学观念的转变在讨论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时,我们认为必须把这个“最新进展”放到整个中外翻译研究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看,而且,有可能的话,还要尽可能地联系我们国家自己的翻译研究现状,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外翻译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也比较容易发现我们国家翻译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如果我们从整个中西翻译研究发展史的大背景上去看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发现,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中西翻译研究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因为中西翻译界基本上都停留
11、在传统的译学研究范畴之内,也即主要关心的是翻译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问题)、翻译的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等)、翻译的可能性(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等问题。但是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三个大的突破和两个划时代的转向,这使得西方翻译研究与此前的研究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实质性的变化。所谓的“三大突破”,首先指的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巧性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翻译中的等值问题,等效问题,等等。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学者是这方面的代表,如卡特福特,纽马克,尤金
12、奈达,以及雅可布逊等。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国内译学界比较熟悉,这里就不赘言了。其次,也即第二个突破,指的是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还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即组织或提议翻译某部作品的个人或群体)、翻译文本的操作者(译者)和接受者(此处的接受者不光指的是译文的读者,还有整个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以詹姆
13、斯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埃文佐哈(Itamar Even-Zohar)、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利菲弗尔 (Andr Lefevere)、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朗贝尔(Jos Lambert)、以及梵登勃鲁克(R.van den Broeck)等为代表一些学者,他们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性质。他们竭力打破文学翻译研究中业已存在的禁锢,探索建立文学翻译研究的新模式。他们都把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上,他们都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与各种译本类型之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
14、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到兴趣。这无疑是翻译研究的一大深化和进展,也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第二个大的突破。最后,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一个最大的、也即第三个大的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性质,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比较文学、哲学甚至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翻译在译入语文化语境里的地位、作用,以及
15、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正如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到的,“符号学、语境分析、和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等表现出了重要的概念差异和方法论差异,但是它们在关于翻译是一种独立的写作形式,它迥异于外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这一点上还是一致的。”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2000, p.215.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则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译入语社会的政治生活、
16、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有时是举足轻重的角色。鉴于此,德国功能学派的另一学者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甚至不把翻译简单地称作为“翻译”(translation),而是用一个杜撰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新词“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代替它,以表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这个词还不光局限于翻译、改编、编译,它甚至把与外来文化有关的编辑、查阅等行为也包括在内。在这种“行为”里,译者变得像是一个根据委托人要求设计“产品规范”(product specification)的专家,并生产符合接受者文化圈特定需要的“信息传递物”(messa
17、ge transmitter),而译作也不再寻求与原文的等值,而只是一份能满足委托人需要的目的语文本。 同上,参见p.216-7。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三大突破,又可以归纳为两个转向,那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和七十年代前后开始的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使得当代西方的译学研究对翻译中的语言转换观察和分析更加具体细微;而文化转向则借用各种当代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考察、剖析,进行新的阐述,体现为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它更注重诸如共同的规则、读者的期待、时代的语码,注重翻译与译入语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更关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译入语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这方面的
18、例子有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有前几年去世的安德鲁利菲弗尔提出的“折射理论”,也有最近几年在国际译学界相当活跃的西奥赫曼斯、苏珊巴斯奈特等人的著述,以及尼南贾纳、斯皮瓦克等人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当代西方学者谢莉西蒙说:“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些进展属于被称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转向文化意味着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不是去问那个一直困扰翻译理论家的传统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翻译?什么是正确的翻译?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上: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这种转向使我们理解到翻译与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视翻译为写作实践,贯穿所有文化表现
19、的种种张力尽在其中。” 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Routledge, 1996,p.7当前西方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审视、考察翻译,翻译研究正在演变为一种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的一道最新景观。然而对翻译研究来说,这种文化转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当代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层面,而且还对主宰中外翻译界几千年的一些译学观念,诸如“忠于原文”的翻译观,译作与原作的关系,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等等,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从而为国际译学界、也为中国译学界展示出相当广阔的研究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译学 观念 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