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doc
《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上)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 注:本论文原为一篇,提交给第七届国际新儒学会议(2005年9月10-12日在武汉大学举行)。重庆科学发表时嫌太长,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在2005年第8、9期上。 内容提要: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以现代新的探讨为基点,通过人文主义在西方的限制与不足的分疏进而指出:打开的主体之门为成立人文主义的唯一进路,而中国正可以成就这一进路,它可以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摄的系统,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文主义与幸
2、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关键词:现代新儒家 人文主义 道德主体 幸福 一九五年,徐复观了日人三木清氏的西洋人文主义的发展一文,发表于理想与文化第九期。在该文中,三木清氏梳理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其限制与不足,同时对人文主义之成立及其本有意涵作了理论上的概括。(1)该文的是非得失在此不论,但它却引发了港台现代新儒家对人文主义的普遍反省与探讨。牟宗三由此写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人文主义的完成和人文主义与宗教诸文;唐君毅由此写了世界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名义诸文;徐复观由此写了中国
3、古代人文精神之成长、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基督教)问题,他更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来阐发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落实。本文之上篇将在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的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论述人文主义之所以成立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文主义与幸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而这,只能在中国文化中才能被很好地解决。 一、人文主义在中的发展与不足 “人文”二字虽为中国文化所固有(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人文主义却是西方文化中Humanism一词的译语,也有人把它译成人本主义。所谓“人本
4、”在西方文化中是相对于“物本”和“神本”而言的。然西方文化占强势地位的是“物本”和“神本”,前者成就科学和形而上学();后者成就宗教信仰。人文主义只是在“物体”和“神本”之间作一些补漏救弊的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唐君毅才说:“西方之人文主义,差不多均是由于欲对治或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2)也正因为如此,牟宗三才说:“在西方学术思想传统里,人文主义不是主流。而且它也是潜伏在那里,时隐时显,因此它始终没有彰显出来,完成其自身之系统,以为领导其文化生命前进之骨干。”(3)这就是说,人文主义虽然是西方文化中提出的概念,但因“人”这个“本”被“物本”和“神本”给闷住了,故从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
5、的发展来看,并不能尽人文主义的全蕴。那么,在现代新儒家看来,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到底有哪些限制与不足呢?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若就其粗线索勾勒,可分为西塞罗时代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这三个阶段的人文主义其具体内容或容有差异,然就它们的基本性格而言,皆不能担当领导西方文化生命的使命,则系其共性。因为它们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与不足。关于西方人文主义的限制与不足,牟宗三在其人文主义的完成一文中有详细的分疏与指陈。首先,看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概念,在希腊并未成立,其成立在西塞罗时期的罗马,故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人文主义内容及其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主义 成立 及其 内涵 牟宗三 唐君毅 徐复观 中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