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doc
《美学论文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论文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 内容提要:中国美学从20世纪前半期的4模式,到20世纪5610年代美的本质的4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4种演进关结,基本上是在世界主流文化影响下的1种中国现代学术建构,当中国经历1百多年的奋斗而进入崛起的态势,且处于1个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并存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的时候,1种把中国美学资源在理论上融入世界学术通用规则,以重建中国现代美学的本土形态,或许象征了中国现代性的另1面。 关键词:美学4模式美的本质4派美学4关结本土美学中国现代性 美学,在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在面对中西文化冲突走向中国现代文化的建立中,在中国现代文化随着全球形势而不断更新的过程中,1直起着非常重要的
2、作用。从而,美学成为了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现代性的1种象征。美学这1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又使它最容易成为暴露文化自身问题的焦点。从这两个方面看,美学以1特殊的角度象征了中国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的性质,在这1意义上,美学的进展成了中国现代学术和现代文化1种标本性缩影。 1、 美学与中国现代学术和现代文化的建立中国现代美学,严格地说,是从王国维的著述开始,在古今转变的大变关头,在西方和日本的双重影响下,在学术与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作为1个学科产生出来。从那时起,“美学”成为aesthetics这1学科的正式名称,并为中国学界普遍接受。美学如此地被命名包含了多样而深厚的意味。众所周知,作为1门
3、学科,英文aesthetics,德文的asthetik和作英德词源的希腊文aisttesis,按其原意,并不是美学,而是感受学。要对这门学科进行正式命名,西方文化曾有过多种思考和选择。第1个选择就是与中文里的美学最为对应的callology (callo是“美”,logy是“学”),第2种选择是用philocaly (爱phi-lo,美caly)来命名美学。还有的选择如calleoaesthetics(美的感性)、calleopgily(“爱美”的另1词汇)等等。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aesthetics(感受学)成为关于美的学科的正式名称。aesthetics是研究美的,但又不能用“美学”来命
4、名,这已说明了美的现象和美的研究的复杂性。在古希腊的主客2分的思维方式中,美( beauty )与美感( sense of beau-ty)是区分开来的,而在美学问题上,这两者要分开来就不能讲好美之学,aesthetics正因为把美与美感联系起来,得美的神髓而成为美之学的正式名称。 用美学来翻译aesthetics,在深受西方思维和西方学术影响的现代汉语中是大有问题的,因为,现代汉语就是要把美与美感明晰地区分开来。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没有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美既是客体的美(山川之美),又是主体的美感(色之于目,有同美焉)。在现代汉语的意义上用美学1词,引起了美学自身建构的许多困惑,如20世纪56
5、1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就与美与美感的区分而产生的误导有关。当美学的含义回归到古代汉语的哲思,美学之为学科命名,不但比aesthetics更优越,而且因美在古代汉语中的宽泛内涵,更有助于解决美学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学界普遍承认了“美学”作为aesthetics这1学科的名称,本身就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和中国现代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时的1种态度。 西方美学,在古代希腊发源,于近代德国得名,应合了西方文化现代性过程中的两种需要,1是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要求美学作为1个具体学科出现,表现为1种黑格尔式的美学结构,这主要是1种科学性的需要:2是现代人的宇宙宏图要有1个人性整体,美感作为对现代化以来在概念
6、分工和技术分工下遭遇分裂的人进行全面整合的1种方式,表现为康德式和席勒式的美学。在这1意义上,美学是在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和自我矛盾中产生的。从而,美学的产生和包含的问题,不仅是西方文化的问题,而且是走向现代性的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王国维作为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最深刻地会传统与现代矛盾的人,最先从理论上把美学引入国的学术研究之中。然而,王国维的美学主要不在于他对1些美学概念(如美学、美感、审美、美育、优美、壮美等)的引入,也不在于用1种西方味很浓的观点来解释红楼梦,和用1种西方味较淡的观点来解说诗词之美等在具体的美学问题上进行的先行者式的探索,而更在于由王国维身上体现出来的,1是他对史、人生、
7、学术的1种态度,这是1种由美学所突显出来的,具有1种由现代性包含的复杂而深广的意蕴:2是王国维的学术地位,使美学这1外来学科中国化,并使美学成为这1学科的正式命名。在这两点上,王国维所最先表征的由中国现代性带来的美学性格,又最先体现出美学学科建设与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关系。 2、中国现代美学的历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历程从王国维开始,美学就进入了中国现代学术和现代文化的复杂关系之中。从宏观大势上说,中国现代美学的进展可以分为3个时期:20世纪前期的美学4模式与中国学术和文化初步建立:20世纪5610年美的本质4派与中国学术和文化“苏式”转向: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学演进4关结与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另1转向。
8、 在清末的政治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中,美学作为1门学科进入中国,在学术、社会、政治的紧密关联里,产生了4种基本模式:1是梁启超式的社会学模式,要求美学为政治服务,服务于中国现代性的国民性转换,让中国民众由古代的臣民变成现代的新民。在这1模式中,可以看到欧洲大陆的启蒙思想、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多重影响。这1模式在后来的演变中,俄国革命的思想又叠加进来,并在中国现代性的现实演进中成为1种精神核心。 2是蔡元培式的教育学模式。受西方近代以来宗教不断地被科学和哲学所替代的大势的明显影响,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重于宗教的影响,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让美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的地位,让美成为中国现
9、代性的人生境界。在这1模式中,可以看到康德和席勒的思想力量。康德认为审美愉快连结了感性与理性,而且在这1连结中,是超功利和具有普遍性的,这些基点可以使美成为1种超越的和高尚的境界。席勒认为人有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而这两种冲动都有突出1面而否定另1面的缺点,体现的是人在现中的分裂,而审美的游戏冲动则把2者结合了起来,成为使人成为全面人的1种方式。蔡元培以学院为基础的美育立人,虽然在中国现代性的政治发展中受到抑制,但又由于这1理念与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现代性过程有方方面面的关系,1直都在发生着影响。20世纪5610年代的美学讨论与80年代的美学热都与之有着逻辑关联。 3是朱光潜式的审美现象学模式。朱
10、光潜把留学欧洲时正当红的心理学美学诸流派的思想,如布洛的距离说、克罗齐的直觉说、谷鲁斯的内摹仿、立普斯的移情说等,形成为1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向人们指明了在现实中如何才能获得美。审美现象学在这里得到了明晰的说明。在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诸模式中,朱光潜模式最具美学的科性质,在这1意义上,朱光潜模式是对蔡元培模式的1种具体化,有美育代宗教的人生论和教育学背景,有美学理论的具体构架和入美程式,有西方最新学术作为基础,这使朱光潜成为当时最优秀的美学家。 4是宗白华式的文化学模式。宗白华的美学动力在于西方思想,但其成功却在于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重释,他第1个得心应手地把中国古代艺术门类(诗、书、画、乐、园
11、林)与古代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庄子、周易等)联系起来,在这1联系中,突出了古代文化内在的统1性,从而突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而对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从文化差异和哲学差异的角度进行比较,使美学在1种从未有过的丰富性上得到了意味深长的展现。宗白华在自己的著述中经常提到西方思想家和美学家,其中,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列关于各文化有自己模式的思想,对宗白华探求中国美学的特质和思考中国美学的异同,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宗白华的美学代表了对中国美学特质的新识认,对80年代以后的美学研究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以上4种美学模式构成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4大基点,对中国美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后美学的演进,可以说都是在某1
12、基点上,或以某1基点为主兼容它点而变异、高扬、展开。在现实中,这4大基的哪1基点得到发展,是与中国现代性的整体演进相关联的。中国现代性从鸦片战争开始,自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革命性高扬,梁启超模式就是在这1条件下出现的:10月革命后的苏联模式进入中国,加深了社会学模式的斗争性、革命性、政治性。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的美感形式,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成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美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美学化成了从新文化运动到“54”运动到文学革命,从延安到北京、从建国到“文革”的主要美学形式。从今天来看,4大模式都是从外来文化中选取自己认为最适应于中国现代性进程的思想,运用于中国而
13、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而中国现代性的现实进程,又决定了哪1种美学成为时代的主潮。在4种模式中,梁启超和蔡元培的模式虽然也有学科性,但主要是文化性的,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模式,虽然含有文化性,但主要是学科性的。因此,在民国时期,梁启超模式的影响主要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是1种“大”美学,朱光潜模式的影响主要在学术和学科层面,是1种“小”美学。 当中国现代性的革命阶段使得政治-社会学模式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1949年后的新的学院体制和学术体系要求把1种在普遍实践中的美学从文化整体推进到学理的时候,中国美学在20世纪5610年代产生了美的本质4派。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世界
14、的先进和主流,不是西方,而是苏联,美学的学理研究必须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下进行,在对美的本质中,马列原理的运思框架得到了最大的穷尽,表现为美的本质4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美是主客观的统1(以朱光潜为代表),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1(以李泽厚为代表)。新的美的本质4派代替旧美学4模式,象征了苏联影响在中国取得了统治地位。旧的模式,只有按照新的思维框架重新思考才能取得自己的地位。朱光潜是弃旧图新的典型,也是与时进追求真理的典型,他的学术转向代表和内蕴了非常丰富复杂的中国现代学术性格。在上述4派中,主观派犯了理论“错误”,社会派取得了创新成就。主
15、观派把审美现象学错认为美的本体论,1旦成为本体论,就变成“可恶”的唯心论,历史地看,主观派1方面来自朱光潜模式,但在新的思维结构中,这种模式中的美即美感的审美现象学精粹,变形为美是主观的本体论命题,这1命题形式是在新的思维结构中可能要产生而又必然要被否定的。社会派从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1出发,把美学基点从辩证唯物主义转移到历史唯物主义,在60年代通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支持,比起客观派来,社会派坚持了客观,又有史的厚度:坚持了唯物,又有了辩证的智慧。于是社会派在学术上取得了主流地位。当我们看到苏联美学出现了与中国美学几乎1样的流派,同样是社会派取得了主流地位的时候,1种学术与思想和思
16、维方式的关系以及与现代性道路的关系就呈现了出来。从全球现代性的视野看,中国和苏联的社会派的理论探索,既包含了对全球现代性多样性的1种特殊探索,又包含了中国和苏联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思维因子。单从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历程看,中国美学4派从思维形式上象征了共和国前期的中国现代性的思维模式和学术取向。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性的1次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在世界崛起的1次重要转折。中国美学的发展又呈现了4种演进关结,这就是实践派、审美活动论、后实践派中的生存美学和生命美学。共和国前期的社会派美学,在改革开放后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加上康德的助力,在马克思的路线上从社会-历史到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论文 中国 现代性 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