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毕业论文.doc
《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Deformity Beauty of lifeA Study of Suicide image in Norwegian Wood毕业论文中文摘要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摘 要:挪威的森林中充斥着丰富的自杀意象,村上春树以生命的终结和场所为线串联了自己“死即生”的死亡观。本文以自杀现象为切入点,立足于文本的创作,从四个部分阐释了挪威的森林中的生命思考。第一部分深入探讨村上春树死亡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阐释了作者“死即生”的死亡观,让我们理解到自杀描写为什么如此频繁。第二部分从死亡原因的角度概括出生命的三种终结,即木月的解脱之死
2、、初美的因爱之死、直子的救赎之死。第三部分通过对文本中象征死亡的场所进行分析,归纳出种种自杀意象。第四部分论述自杀意象下的生命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挪威的森林围绕自杀情节展开描写,揭露繁华都市下无法排遣的忧郁和日渐封闭的心灵,旨在歌颂生命的力量和残缺的美。关键词:生命;死亡;自杀;挪威的森林毕业论文外文摘要Deformity Beauty of lifeA Study of Suicide image in Norwegian WoodAbstract: Norwegian Wood is filled with rich images of suicide; Murakami took the
3、 end and place of life into his view of death, which means “dying is living”.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of suicide a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text, from the four sections explain the life thinking of Norwegian Wood.The first part will discuss form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4、Murakamis view of death, which explain the authors “dying is living”. Therefore, let us understand why it is so frequently to describe death in Norwegian Wood. The second part sums up three ways of suicide from the causes of death. That is liberations of Kabuki, love of Satsuma, redemption of Naoko.
5、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symbolic places of death through the whole text and summarized the various imageries of suicide. The forth party discusses the life thinking under suicide imageries. Finally 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e novel tells a story around suicide plots, which exposes the melancholy
6、unable to send and the heart increasingly closed in the bustling city. The aim is to praise the power of life and seek incomplete beauty.Keywords: life;death;suicide;Norwegian Wood目 录1 绪论12 村上春树与死亡22.1 死亡崇拜下的村上春树22.2 “死即生”的死亡观33 生命的三种终结43.1 木月解脱之死43.2 初美因爱之死53.3 直子救赎之死74 生死链意象84.1 井沦陷意象84.2 阿美寮彼岸意象9
7、4.3 音乐幻灭意象95 自杀意象下的生命思考105.1 性与爱115.2 青春与孤独115.3 生存与死亡12结论 14注释 15参考文献16致谢17 1 绪论村上春树(1949 )是日本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他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大力追捧。其作品常常以主人公成长的艰辛和苦难为主线,旨在表达对都市青年一代焦虑、迷茫的生活现状的关怀和宣扬独特的生存意义。一时间文坛掀起了村上春树作品的热潮,世界各地的读者在感同身受的阅读快感下引起了强烈的现实共鸣,其青春的孤独和死亡的忧伤令人无法自拔。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里,一群被颓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压抑着的青年一代正一步步走向酗酒、乱
8、性、暴力和死亡的人生困境。村上春树正是在对孤独和死亡的倾诉中开始了独特的文学创作,综观其作品不难发现自杀现象已然成风。其影响最深入人心的挪威的森林里就前后充斥着五个人物的自杀氛围,直子的叔叔、姐姐、直子本人、木月、初美都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另外,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也存在明显的自杀情节,如舞!舞!舞!中的五反田以驱车投海来结束生命,寻羊冒险记中的鼠为杀死潜入体内的羊而将自己吊死在厨房。这一系列作品中都充满着死亡的气息,“自杀”似乎成了村上春树作品必不可少的代名词。然而通过阅读文本,不难领会村上春树借自杀所要呼吁的真正内容,即对生命、青春、孤独、死亡的深切思考与启发。对村上春树的
9、研究,随着挪威的森林的发行而备受瞩目,其作品的重要价值也被普遍认同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比比皆是。对村上春树作品中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且听风吟等作品上,其中也夹杂着对死亡的心理分析。如周莹的死亡崇拜下的人本关怀村上春树小说的死亡叙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余娇娜的日本文学中死亡意象的心理分析(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本文选取的角度是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而以自杀意象为切入点的挪威的森林的专题研究较少,仅陈子林的穿越一个透视自杀现象的文本(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年9月)有专门探讨,或者大多以研究人物形象或
10、感叹青春和死亡为方向进行论述。又或者在笼统地对村上春树作品中关于自杀现象进行分析时,附带着阐述一下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如彭骋的哲学性自杀的悲歌存在主义视阈中的村上春树小说(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月)。所以研究这个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立足于挪威的森林的创作,结合村上春树独特的死亡观念,分析作品中的自杀意象,并将人物的自杀分为三种不同的死亡意义进行探讨,从而体会村上春树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感受生命中的残缺之美。2 村上春树与死亡村上春树从1979年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开始,他的作品就充满了对死亡的思考。由最初的且听风吟里谈到作家哈特费尔德的自杀,到寻羊冒险记里鼠的自杀,到舞!
11、舞!舞!里喜喜的被杀与五反田驱车投海自杀,再到挪威的森林里直子的叔叔、姐姐、直子本人、木月、初美的自杀。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死亡氛围,可以说村上春树与死亡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死亡如此的情有独钟,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日本民族文化中的死亡崇拜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1 死亡崇拜下的村上春树与同龄的日本青年一样,村上春树出生于世界大战之后,成长于日本经济高速恢复与发展的时期,可以说,他见证了战后城市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也经历了物质文明下颓废的精神泥淖。当然,作为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村上春树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颇深。从地理位置上看,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
12、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死亡成了随时可能降临的命运。所以,日本人眼中的美都是转瞬即逝的,如同樱花般灿烂地绽放之后又华丽地凋零,留下发人深省的生命思索。村上春树作为日本作家,自然也逃不掉这种对死亡的独特性阐释。例如神的孩子全跳舞中,村上春树将六个短篇的时间都统一在地震发生的1995年2月,主人公看似都与地震发生地毫无任何联系,实则心中都早已埋藏了对地震的恐惧,大地的裂痕与空洞转换成了心灵的裂缝与空寂。可以说,村上春树作品中呈现的死亡正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与诉说。从社会氛围来看,日本社会常常笼罩着一股悲观、失落的雾霾,尤其是在二战后,日本人在经历过战争的冲涤和死亡的领悟后,对世界的荒诞和现
13、代都市的困境越发感同身受。不少作家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谈及“死亡”,例如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曾这样赞美过剖腹行为:“在我国国民的心中,这种死的方式会联想到最高尚的行为以及最动人的哀情的实际例子。因此,我们的切腹并不伴随任何厌恶,更不要说任何嘲笑了。德行、伟大、安详的转化力令人惊叹,它使最丑恶的死亡形式带上崇高性,并使它变成新生命的象征”。1由此可见,剖腹行为在日本文化中已然不是什么恐惧或是值得悲哀的事情了,相反死亡成了一种崇高的德行。正如村上春树在谈且听风吟的创作原则的时候,这样说到:“我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写性与死。后来想全部推翻,想放开手脚来写性与死。彻底地写,写够写腻为止。”2可见村上春树
14、虽然有意避开死亡,但最终却无法抑制心中对死亡的创作渴望,于是他的作品往往都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村上春树正是在这样一个“崇死”的精神世界里探索着死亡的真正意义,也难怪村上要让笔下的年轻生命一个个走向终结的地带。生于日本,成长于日本,毋宁说,村上春树脱离不了日本民族对死亡的无限崇拜情节,加上日本文学的熏陶感染和现实社会的世事无常,使得村上春树在认识死和感受生的同时形成了无常的生死观。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村上春树的作品总是牵动着人物的突然失踪或离奇死亡,目的便是通过文字来宣扬和阐释生死:虽命定死亡,韶光易逝,但此生依旧美丽。2.2 “死即生”的死亡观如果说日本传统文学对死亡的偏爱不足以构成村上春树“死
15、即生”的死亡观,那么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倾入则不得不撼动村上对生死问题的最终审定。存在主义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哲学性思潮,它以德国和法国为发源地和中心地,但欧洲其他国家、美国、日本、中国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国家大都面临类似的战争危害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社会问题,人们内心彷徨恐惧、孤独颓废,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悲观、无助的危机感当中。存在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下来,直至深入人心。日本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颇深,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更是弥漫着一层颓废、失落和绝望的迷雾,很多日本作家开始以存在主义的视角高谈生死问题,企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世界的荒诞不堪和现代人的困惑
16、迷茫。在经历了战后那段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备受打击的生活后,日本大众从此迷失在了落寞和绝望的森林里,以至于当经济复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本社会呈现更严重的异化。年轻一代依然表现得空虚迷惘、孤独苦闷,因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而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受家庭熏陶,村上春树很喜欢读书,不过与父亲期许不同的是,村上春树对日本古典文学始终不怎么感兴趣,相反却对西方文学爱不释手。进而发现自己与书中主人公一样藏匿着一颗叛逆的心,因此进入高中开始与女生厮混、抽烟、翘课,大学期间常常流连地下爵士酒吧,喝到烂醉,露宿街头,接受陌生人的施舍。这段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放荡生活使村上
17、春树对孤独、存在和死亡有了深刻的体会,他认为,世界本是荒谬的、无意义的,人必须努力寻求意义来支撑自己活着的理由。当世界的荒诞性与追求生存意义相悖的时候,人活着的信念就会被打碎,于是导致自杀,这便是存在主义的死亡观。这点在舞!舞!舞!当中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话:“不要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意儿本来就没有的。”3可见村上春树是用消灭生命本体的方式来逃离荒诞世界的,自杀不是非理性的行为而是为寻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做出的理性抉择。不得不说,存在主义哲学对村上春树死亡观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加上日本民族独特的死亡崇拜和生命的无常论,使得村上春树得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4的结论。
18、这也正是村上春树小说所宣扬的“死即生”的死亡观念,即人固然要面对死亡,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抑制的发展趋势。既然我们无力改变死带给我们的结局,倒不如退回来把玩死亡,把玩孤独。死也罢,悲伤也罢,带着它们前往下一站即可。3 生命的三种终结谈起生命的终结,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似乎只有一个字“死”。但这并不能完全呈现世间所有关于生命终结的方式,因为“死”只是终结的一部分,即它所表现的最终结果。死亡消无声息,常伴随着生老病死,亦或是车祸意外,最有力量控制死神到来的就是自杀。我们无法预测天灾人祸,却能够说服自己不起轻生念头。然而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社会,自杀成了生命终结习以为常的表现方式。村上春树创作
19、的挪威的森林正是一部以自杀情节来展现现代人因不堪忍受颓废和糜烂生活而选择死亡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在表现人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杀来做最后的呻吟时,传达出死比生更能展现生命力量的信息。综观这部20余万字的小说,前前后后共出现8次死亡事件,包括木月自杀、绿子的母亲脑肿瘤去世、直子的姐姐上吊、直子的叔叔卧轨自杀、绿子的父亲病死、初美割腕、直子上吊以及渡边最后遇到的渔夫在交谈中也谈及母亲的去世。其中有5次是自杀而终的,且都是在生命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选择了走向世界的终结。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的叔叔,在优秀和掌声中选择了静默的解脱之死;初美,在倾其所有中选择了为爱而死;直子,在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
20、中选择了救赎而死。可见,不同的生活中心与轨道将导致不同的生命意义以及接踵而来的死亡力量。笔者将以木月、初美、直子为代表浅析挪威的森林中关于生命的三种终结。3.1 木月解脱之死 自杀对于人类来说是其面临的一大现实,却也是最不为人所理解的现实。正如帕斯卡尔所言:“我所明了的全部,就是我很快就会死亡,然而为我所最无知的又正是这种我所无法逃避的死亡本身。”5无数的人即使是在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后也很难直面地去处理自己即将死去的事实,更何况要以自杀的形式宣告一场生的结束。而木月不是,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在自家车库直面地选择了死亡,当青春呼啸而来,他却选择亲手将其扼杀,也许死才是生的解脱。木月,在直子眼里是
21、青梅竹马的恋人,她的世界只有他;在“我”眼里是绝无仅有的朋友,且“头脑机敏,谈吐潇洒”。4然而他却在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的夜晚,永远地离开了念他之人。当天下午,木月与“我”一起走进桌球室,“一举赢了其余三局”4后在自家车库打开排气管,听着收音机慢慢地向生命的终点迈进。没有遗书,没有动机,只有一张加油站的收据。小说以简约的文字描述这场生命的终结,死去的人成了“朦胧而仿佛空气一般的凝块”,只有“敷有绿绒垫的桌球台呀”,红色的N360车呀”,课桌上的白花呀”4永远地象征着与死者同在般的意义。木月的死,从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飞的社会来看,未免过于静默了点。既没有遭受家破人亡的厄运,也不存在威胁其
22、生存的因素,然而木月自杀身亡却已成事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将有其存在的原因,木月的自杀也少不了促成这种结局的催化因子。就像直子在回忆木月的时候所说的:“他总是想改变、提高自己,却总是不能如愿,又是着急又是伤心。本来他具有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却直到最后都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个也要干,这里也得改头脑里转来转去的净是这些东西。”4木月本身追求完美,他渴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以最佳的状态展现在恋人和朋友面前。所以木月常常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而尽力在“我”和直子面前施展其可怜的一点才华。有的时候实在伪装不下去了,就在满腔热情地说个不停歇的片刻骤然而终,从此陷入无止境的悲哀里。可见木月已经达到
23、了能力所及范围的极限,尽管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掩饰,都无法保持在他所预定的完美的界线内了。完美使木月逼迫自己,压力使木月无心改变,于是在众人不断成长的脚步下,只有木月停滞不前。他不忍看见现实世界,不愿为现实屈服,所以他将自己关闭在狭小的世界,即使是爱情也难以拯救游离在生死边界的木月。“生还是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的自我拷问振聋发聩6。木月的自杀以生命的形式给这个问题给予了独特的诠释。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表面看来人的个性得以张扬,物欲得到了满足,然而实质上却是丧失了自我,得到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失望。木月假装能力无限、追求十全十美、试图躲避生活,最终却通通败给了现实。于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挪威的森林 生命 残缺 挪威 森林 中的 自杀 意象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