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狂欢节及外在特点.doc
《狂欢化、狂欢节及外在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欢化、狂欢节及外在特点.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狂欢化、狂欢节及外在特点 狂欢化、狂欢节及外在特点“狂欢化”这个概念始见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第4章),“狂欢节上形成了一整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地准确地译成文字的语言,更不用说译成抽象概念的语言。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2(P161)在这一章节里,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主人公和情节布局做了分析,发现他的小说体裁
2、具有“复调”的特点,然后把复调小说这一体裁的源头一直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典后期和希腊化时期的“庄谐体”文学——苏格拉底对话体和梅尼普讽刺体。庄谐体文学亦庄亦谐,与风格单一的严肃体裁(史诗、悲剧、历史、古典演说)相对立,而“都同狂欢节民间文艺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或多或少都浸透着狂欢节所特有的那种对世界的感受”。2(P141)巴赫金将庄谐体称为最早的狂欢化文学。同时他把现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也归为狂欢化文学之列。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小说并不直接受狂欢节的影响,其小说中狂欢节的回声“可以说不是陀思
3、妥耶夫斯基的主观记忆,而是他所采用的这一体裁本身的客观记忆,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梅尼普体的特点”。2(P160)按照巴赫金的理解,狂欢节具有构筑体裁的伟大作用。在狂欢节及其独特的世界感受的影响下,形成了“狂欢体”这种新的体裁形式。在巴赫金看来,“庄谐体”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都是“狂欢体”这种体裁的变体,都回荡着狂欢节的笑声。在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一书中,巴赫金把狂欢节与狂欢化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主题。他推崇拉伯雷,认为拉伯雷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
4、用;同时他又强调拉伯雷的这种伟大艺术成就是与狂欢节(民间诙谐文化)密切相关的,“他同民间源头的联系比其他人更紧密、更本质,而这些民间源头也是独具特色的;这些源头决定了他的整个形象体系和他的艺术世界观”。1(P96)在巴赫金看来,拉伯雷艺术魅力的决定因素即是狂欢节。因此,他仔细地考察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狂欢节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这些狂欢节形象因素是如何影响拉伯雷等怪诞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拉伯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狂欢化归根结底源自狂欢节,那狂欢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以致于对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巴赫金认为,最早的狂欢节是古罗马的农神节。金枝曾记载古罗马的农神节:
5、它是为纪念仁君萨图思而举行的一些仪式活动。萨图思是意大利的一个为人正直、予人福泽的国君。他把丛山中粗犷零落的住户聚集起来,教他们种地,给他们制定法律。他统治时期太平康泰,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黄金时代。萨图思后来就成为人们崇拜的播种和收获的神。每年的农神节前三十天,人们都会用抽签的办法在他们当中选一个漂亮年轻的小伙子,让他模仿萨图思的样子穿上皇服。穿好皇服后,由一群士兵陪他上街游逛,他有充分的自由,放纵情欲,领略各种乐趣,不论多么卑鄙可耻。他享受王权统治虽然很快乐,但期限三十天一到,即农神节来临,他就得在他所扮演的神的祭坛上刎颈自杀。在古希腊主要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他也主管丰收。因此每年的丰收季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狂欢 狂欢节 外在 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