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doc
《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姓名:柯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术学(中国画)指导教师:赵溅球20080501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摘要笔者撰写这篇论文,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民俗学田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纵的查阅了海宁历代地方志及文人诗集,搜集整理了现有的关于海宁皮影戏的文字资料;横的将海宁皮影戏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皮影戏进行比较,总结得出海宁皮影戏的艺术特点。皮影戏是一种活态的民间艺术样式。因此,笔者深入民间,通过与海宁现今仅存的两个皮影戏团的皮影戏老表演艺术家及皮影戏影人制作者的访谈,获得大量的口述资料。同时,笔者通过临摹皮影戏影人的实践,获得对海宁皮影戏艺术语言的直观认
2、知。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对海宁皮影戏的研究分为五大部分,分别加以论述,以期尽量做到详尽。第一部分是海宁皮影戏略史。这一部分的论述分为两节。第一节,笔者根据学界公认的顾颉刚先生的中国皮影戏“同源异流”说,探求海宁皮影戏的起源。第二节,笔者着力探求皮影戏艺术传入海宁的确切时间以及其传入时的艺术面貌,并试着探索其受海宁地方审美观念和海宁本土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海宁皮影戏的过程。第二部分海宁皮影戏与海宁民间风俗的关系。海宁皮影戏之所以能够长期在海宁民间盛行,是因为其与海宁当地的民间风俗紧密联系。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从民俗学的角度为读者展示海宁皮影戏丰富多彩的演出:第三部分海宁皮影
3、戏的表演。这一部分,笔者从海宁皮影戏影人及道具的制作、皮影戏戏班成员的组成、皮影戏表演中的唱腔以及海宁皮影戏的剧目,全方位地介绍海宁皮影戏。第四部分海宁皮影戏独特的造型语言,是本论文论述的创新部分。按学界公认的魏力群先生在中国皮影艺术史一书中将我国皮影戏分为三大区域性流派的观点,海宁皮影戏属我国皮影戏中的中南部影系。在这一章,笔者将海宁皮影戏与我国其他两个皮影戏流派中作为代表的皮影戏进行比较,从美术的角度来研究、总结海宁皮影戏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并确定其在美术造型上的艺术价值。第五部分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在这一部分笔者从海宁皮影戏的生存现状出发,结合海宁皮影戏艺人及各级政府对海宁皮影戏保护的具体
4、措施,淡谈自己对于海宁皮影戏保护和发展的几点建议。我国学术界在上世纪年代和年代出现过研究皮影戏的小高潮,并有大量的论文发表。但都以研究皮影戏的历史源流及陕西、冀东等西北部地区的皮影戏为主,很少有人将海宁皮影戏作为研究对象;年,海宁皮影戏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项目,这株带有南宋遗韵及浓郁江南特色的奇葩才为学界所发现。从笔者所搜集到的几篇关于海宁皮影戏的论著来看,大多属介绍性文字,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而以海宁皮影戏为对象,从美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研究的就更少了。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拟对海宁皮影戏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并从民俗学、美术的新角度对海宁皮影戏进行剖
5、析。希望能为以后从事海宁皮影戏研究的人们提供资料,同时也希望此论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广大皮影戏爱好者和研究者对海宁皮影戏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工业商品经济的无情冲击,使得海宁皮影戏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现今传统的海宁皮影戏已经走到了濒危的边缘。本文认为,随着全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抢救保护的日程,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及时地对像海宁皮影戏这样濒临灭绝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总结,发现它们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宝贵价值及珍贵经验,及时抢救保护,使它们在现代化的今天重新吐露芬芳。关键词:海宁皮影戏,略史,民间风俗,表演,造型特点,抢救及保护 , ,铮睿澹螅妫颍铮恚
6、铮簦瑁澹? , ,”,”, 的, ”, , , , ,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相铷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凝:沙善,。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
7、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轹叼锄聊繇粒滤嗍绷州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引 言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种类之一也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羊、牛、驴皮,纸,或塑料片等为基料,制作成能活动的形象造型(即影人),由艺人手执竹扦在幕后操作,通过光线的透照,配以演唱及丝竹鼓点的伴奏,在影幕上展现各式的人物和故事。皮影戏集绘画、雕刻、音乐、表演于一体,夹带着历史、哲学、世俗、伦理、审美等多种传统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我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且流传区域相当广泛。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盛行过皮影戏,可以说是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
8、地皮影戏的名称各异,而且在造型、唱腔、表演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特征。我国皮影戏研究专家魏力群先生在论著中国皮影艺术史中,根据各地皮影戏的历史流变及其皮影戏影人的造型特征,将我国的皮影戏分为北方影系、西部影系和中南部影系三大系统。?北方影系:包括河北、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的皮影戏。这一影系的皮影戏始于金统治时期。公元年金兵入侵中原时,曾经将包括皮影戏艺人在内的各类艺人掳到北方,北方的皮影戏由此发展而来。明清时期在北京以东的滦州(今唐山)一带形成了发展的高潮。西部影系:包括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晋南、豫东、鄂西、冀中和北京西部等地的皮影戏。该影系的皮影戏是由躲避靖康之乱而向
9、西迁徙的宋代中原皮影戏艺人带来并经历代发展而形成的。西部皮影以陕西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戏为主要代表。其次有晋南皮影戏、川北皮影戏、陇原皮影戏、陇东皮影戏、环县魏力群:年生。河北昌黎人。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民间美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皮影艺术研究学者著有中国皮影艺术史、皮影之旅等。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道情皮影戏和青海皮影戏。乜中南部影系:包括中原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的皮影戏。自北宋灭亡后,中原地区的皮影戏艺人与其他各类艺人一起随着都城的南迁到了临安(今浙江
10、杭州),还有一部分艺人流落到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后又陆续流传到广东、福建、台湾一带。上述地区加上中原地区的皮影戏合属我国中南部影系。中南部影系的皮影戏没有自己单独的唱腔,而是借用当地的戏曲、说唱、民歌小调的唱腔进行演唱。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浙江海宁皮影戏、河南桐柏皮影戏、广东陆丰皮影戏。属我国中南部皮影影系的浙江皮影戏,历史上主要流传于该省的桐乡、嘉兴、海宁等地,其中以海宁皮影戏最为著名。今天,浙江皮影戏仅存于海宁一地。海宁皮影戏是“江南影戏的典型代表“,集江南的曲艺、剪纸、蓝印花布以及丝竹、鼓乐和民俗民风于一体。同时,海宁皮影戏又是我国至今仍保留“南宋皮影风格的皮影戏剧种哺,从声腔、影人
11、制作、剧目、到皮影戏的表演、舞台场景的布置,海宁皮影戏都保留了南宋时期皮影戏的风格,因此,海宁皮影戏被形象地称为“南宋遗影”。从南宋时期开始,已经有史料确切记载宋都临安(今杭州)及包括盐官(今海宁)在内的近都地区皮影制作社团“绘革社”的活动阳。清代至民国期间,皮影戏在海宁民间极其盛行。口民国年间,海宁皮影戏班社余个,从艺者百余人,知其名的有斜桥的“杨叙真班”、“郎子良班(后又称郎家班)、“章菊堂班”、“郎应堂班、丰士的“顾阿东班”、郭店的“李廷丰班、周王庙的“魏柏荣班”、路仲的“顾阿九班和长安的“沈鲸松班等,还有沈土、石井、永福、辛江的班社。这些班社的剧目很多,一般的班社看家戏都在百本以上,最
12、多的达二三百本,是一个十分丰富的艺术宝库。聃解放初期,海宁还有个皮影戏班在民间活动,极受民众欢迎。五六十年代,海宁皮影戏老艺人们曾参加临近省、市、地区的巡回演出及全国的木偶、皮影戏汇演。还曾两次赴京,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作为“外交大使为西欧、拉美、亚非等地区的多个国家的元首及代表团演出,风光一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海宁皮影戏受到毁灭性的摧残,皮影戏箱被烧毁,皮影艺人返乡务农。目前,海宁地区现存的仅有两个皮影戏社团,一个是驻于海宁盐官风情街皮影戏馆的海宁潮乡皮影戏班,另一个是驻于海宁皮革城二楼皮影戏馆的海宁江南皮影戏团。两个皮影戏社团的皮影艺人中仅徐二男、王钱松、平柏荣、沈圣标四人仍掌握海
13、宁传统皮影表演及制作技艺,但他们平均年龄已超过岁。由于海宁皮影戏独特的“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这种活态的综合性民俗艺术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本文拟从民俗学、美术的新角度对海宁皮影戏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希望能引起广大皮影戏爱好者和研究者对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前景的思考。同时,笔者也试图从海宁皮影戏造型艺术出发,为现代中国画艺术改革寻找新的切入点。本论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海宁皮影戏略史。关于皮影戏的起源问题,许多史学家、戏剧史学家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根据学界公认的顾颉刚先生关于中国皮影戏的同源异流”说,海宁皮影戏应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皮影戏拥有共同的源头。关于中国皮影戏的
14、起源时间,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即西汉说、唐代说和北宋说。由于缺乏文献资料与文物的有力支持,西汉说与唐代说应属推论。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中国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汴京。北宋末年,宋室南渡临安,艺人也随之四散,从而形成皮影戏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使皮影戏出现了历史上的一次大普及。皮影戏艺人流散到各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海宁地方的皮影戏也正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由随宋室颠沛流离而来的汴京皮影戏发展演变而来,并在海宁这片富饶、淳朴的土地上一直演绎至今。顾颉刚:(),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中国影戏略史及现状中,他提出了中国皮影戏“同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宁 皮影戏 艺术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17661.html